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屯藥王廟
  上屯藥王廟,位于靈寶市豫靈鎮(zhèn)上屯村,2002年靈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初建時分大殿、獻殿、后殿三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建國后大殿、獻殿倒塌,1960年對大殿進行重修,F(xiàn)存后殿為原建筑。藥王廟是紀念隋唐名醫(yī)孫思邈而修建。孫思邈,陜西人,由于對醫(yī)學和藥物學有較深造詣,被人尊稱為藥王。傳說孫思邈早年曾在這里采藥加工,為民治病。為紀念這位偉大的醫(yī)學和藥物學家,當?shù)厝罕娋栀Y修建了這座藥王廟。現(xiàn)存廟為硬山頂建筑,面闊三間,長12.7米,進深8.37米,上有磚雕花草紋脊,兩側有吻,前有垂脊,垂脊前有戧脊,垂脊上有獸。屋面以板瓦鋪設。梁架上有駝峰,整梁架為彩繪…[詳細]
塘下李氏宗祠碑群
  李氏宗祠碑群位于瑞安市塘下鎮(zhèn)海安城南村李氏宗祠內。共有明代碑刻五方,其中墓志三方,畫像碑二方,從海安城北石崗山原李氏家族墓地拆運而來。《明故靜庵李公墓銘》,高1.54米,寬0.79米,圓額,左右刻團云紋,周邊纏枝紋。永嘉郡庠生王應辰撰文,西澗山人王湖書,明弘治(1488-1505)年間刻!毒窜幪幨坷罹怪俱憽,高1.62米,寬0.82米,圓額,左右刻團云紋,周邊纏枝花,進士玄谷周感撰文,奉直大夫尚寶少卿周令書,明嘉靖(1522-1566)年間刻!睹鞴柿x官務本李公墓志銘》,高1.62米,寬0.82米,圓額,左右與周邊刻團云紋。福建布政使兵部郎中郡人東崖王澈撰文,郡人金云鴻書,明嘉(1522-…[詳細]
中共九連工委舊址
  中共九連工委舊址位于和平縣青州鎮(zhèn)永豐村朝科自然村。1947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為了統(tǒng)一整個九連山地區(qū)黨的領導,決定撤消后東特委及中共九連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九連地區(qū)工作委員會(簡稱九連工委),嚴尚民任書記。九連工委所在地就設在青州賴屋。九連工委成立后,即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明確提出了“反三征(征兵、征糧、征稅)、破倉分糧、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主張。在九連工委的領導下,和西、和東地方黨組織配合“粵贛邊人民義勇隊”,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反三征,發(fā)動群眾破倉分糧,減租減息,鎮(zhèn)壓-地主、惡霸運動,聲熱浩大,威震四鄉(xiāng)。幾個月時間內,連克彭寨、東水、林寨和公白等地國民黨鄉(xiāng)公所、-所,打擊了三河、上…[詳細]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小延安)
  和東行政委員會舊址位于和平縣古寨鎮(zhèn)河東村嶂下。1947年3月中旬,九連工委領導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來到九連地區(qū),組織恢復武裝斗爭。1948年,按照九連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指示,建立了一批鄉(xiāng)、村人民政權。同年,和東縣行政委員會在古寨嶂下成立,主席林鏡秋,上屬九連工委領導,下轄和東及川北地區(qū)。委員會成立后,對支援部隊及發(fā)動群眾參與革命活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該房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積245平方米,總面寬六間17米,總深三進13.5米。土木磚瓦結構,硬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石灰夯筑墻腳,泥磚墻,青磚鋪地。三進六間布局,東側加砌一間伸手廊。正面一排二門,木門框,正門在西邊,…[詳細]
中共漳浦縣委成立舊址
  中共漳浦縣委成立舊址位于漳浦縣馬坪鎮(zhèn)后康村庵仔自然村馬坪中心校。大革命失敗后,漳浦一批共產(chǎn)黨人李聯(lián)星、陳元宰等在馬坪鎮(zhèn)后康村的馬坪育才學校以教學為掩護,宣傳革命道理,整頓農會組織,發(fā)展農民入黨,成立黨支部。1928年1月10日,在共產(chǎn)黨人領導下,馬坪農會向國民黨軍第11軍實行武裝--抗捐,揭開福建農民武裝反抗國民黨新軍閥斗爭帷幕。--農民遭到--,死傷數(shù)人。慘案發(fā)生后,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致函漳浦黨組織。接到省委指示信后,大坑、丹井、馬坪、官潯相繼成立了黨支部。在這個基礎上,于1928年春,在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派人指導下,在馬坪中心校成立中共漳浦臨時縣委。3月,正式成立中共漳浦縣委,領導漳浦各地農會…[詳細]
張振聲紀念碑
  張振聲紀念碑,位于洞頭縣東屏鎮(zhèn)東岙漁村碼頭邊,面對漁港,附近有觀音大士廟、陳府廟,東邊緊鄰仙疊巖景區(qū),并與半屏山景區(qū)隔海相望,環(huán)境清幽,給人以靜謐之感。該紀念碑碑體為青石質,呈三棱柱式,高2.2米,面寬0.3米。碑正面陰刻楷書“黃巖張君振聲紀念碑”九字,碑另兩面陰刻楷書題記,記述張振聲抗擊海盜的英勇事跡。碑文由三盤區(qū)商輪董事會主席陳瀾撰寫,瑞安書法家項駿手書,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張振聲(——1929),黃巖人。為民國時期玉環(huán)廳駐樂清石水警隊的一位船夫,負責洞頭列島(時稱三盤區(qū))的海上巡邏。洞頭列島,四面環(huán)海,民多業(yè)漁,漁民時常遭海匪侵犯。1929年農歷2月26日,海匪糾合幫股突然撲向東岙島隅![詳細]
墨山村民居
  墨山村民居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蓮塘鎮(zhèn)墨山村鄧家自然村125號,屬村委會產(chǎn)權。該民居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坐西朝東,面闊12米,進深33米,占地面積396平方米。青磚外墻,硬山屋頂,東墻北側開大門出入,紅石門框,雕花雀替,上部匾額未刻字。進大門為天井和廂房,有前、后兩個正廳,前面正廳單層,后面正廳為兩層,縱列共三個天井。內部木架構為穿斗式。前廳額枋上設卷棚,枋間未作修飾,花窗為幾何圖案拼鑲。柱下為鼓形石礎。對研究清代的民居建筑有重要幫助。原為村委會辦公場所,2008年,村委會籌資18萬元進行較大范圍的局部修繕。除外墻原有改變外,內部木結構基本復原。墨山村民居墨山村鄧家中部,周圍房屋密集,…[詳細]
大堿塘及玉皇閣
  大堿塘及玉皇閣有“山坳明珠”之稱的大堿塘水庫位于縣城東北2公里處,是老街鎮(zhèn)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這里路繞山環(huán),勢若天成。水庫周圍廣植樹木,漸已成林;大壩南端,亭臺峭立。冬春之時,蓄水滿塘,波光粼粼,山色明媚,景色秀麗、環(huán)境優(yōu)美,山水相互結合形成優(yōu)美的山水景色。大緘塘水庫是永平旅游、休閑度假的好去處!∮窕书w坐落于龍們鄉(xiāng)石家村的靈化山顛,距縣城約5公里。據(jù)考證,玉皇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永昌府志》載:“明云龍州人董某,舁天尊金像至此,像重弗舉,因卜地建閣于上!泵駠队榔娇h志稿》記載:玉皇閣后被“兵燹拆毀。清光緒九年,貢生李開陽等重修。殿宇宏敞,凡有三進!1958年,玉皇閣在破“四舊”中被拆毀,…[詳細]
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舊址
  1930年1月30日至2月1日,中共中央巡視員金貫真巡視溫州、臺州后,在瑞安東區(qū)肇平垟共產(chǎn)黨員謝景暢家主持召開了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永嘉、瑞安、平陽、青田、樂清、玉環(huán)、泰順等縣的-表共53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六屆二中全會精神,研究了黨組織整頓和發(fā)展工作。會議議定永嘉西楠溪、瑞安西區(qū)(今屬文成)、平陽江南為游擊戰(zhàn)爭中心區(qū)域,決定由王國禎、李振聲、雷高升3人負責在永嘉西楠溪、平陽江南一帶組建紅軍。會后,金貫真在謝景暢家主持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縣、區(qū)負責人訓練班。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舊址,位于瑞安市塘下鎮(zhèn)肇平垟中村,距瑞安市區(qū)10公里,鄰近104國道線,交通便利。舊址占地面積為…[詳細]
余姚狀元樓
  狀元樓處于泗門鎮(zhèn)閣老府內,據(jù)說是謝遷幼年讀書處,為明代建筑。謝遷(1449—1531),字于喬,號木齋。成化十年(1474),謝遷舉鄉(xiāng)試第一(解元),次年,又中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修撰,累遷左庶子。曾任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死后贈太傅,謚文正。他一生光明磊落,秉節(jié)直諒,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謝遷中狀元后曾將原先讀書之處作了擴建和修葺,狀元樓之名自此而得。該樓四周圍墻,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四角上翹,通面闊15.90米,分三間二弄,通進深10.50米。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梁架結構,用九檁、七柱。狀元樓迄今已逾五百年,歷史悠久,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結構和風貌,彌足珍貴,是余姚現(xiàn)存最古老…[詳細]
劉漢儒墓園
  清代劉漢儒的“都憲佳城”:清“都憲佳城”墓園位于縣城北職教中心學校(主墓在職教操場),為清順治年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劉漢儒的石像生園區(qū)。南北千余米,東北向數(shù)百米。舊時,從南至北依次有守門石獅雕像(對)、石牌坊(書“都憲佳城”,四柱雕獅像)、望柱(對)、石虎(對)、石羊(對)、龜趺石碑(四通,并列式)、石馬(兩對,立式對稱排列)、武將石像生(兩對,對稱排列)、劉漢儒墓(前有龜趺石碑、石供桌),墓兩側各一文官石像生,墓前有其四子之墓(每子墓前有石碑、石供桌)。當年劉漢儒為官多有建樹,順治三年辭官,康熙四年病卒,按一品官銜禮葬。昔時,劉漢儒墓園向西至馮張街村北,與其次子劉楗(康熙年間刑部尚書)墓園相通…[詳細]
碧環(huán)橋
  碧環(huán)橋位于鄞州區(qū)五鄉(xiāng)鎮(zhèn)仁久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碧環(huán)橋建于明代。在五鄉(xiāng)鎮(zhèn)夾塘村,為單孔拱形石橋。全長11米,寬2.4米,橋堍寬4米。橋面兩側均有浮雕荷葉欄板,各邊五塊。欄板間置望柱各邊六塊,柱頭雕刻蓮花,有復蓮、仰蓮、含蓮等多種形狀,橋堍設彩云紋抱鼓石?缍葍H2米的橋孔容得一條中型的舟船通過,橋基橋墻都用長條石交錯疊砌,有塊石護底。拱橋采用高1米、寬0.6米的拱形大石,分4節(jié)并列,砌成的圓拱超過半圓成為“陡拱型”拱圈。專家認為這種“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疊法”具有良好的抗外力性能,拱圈頂部的一塊扇形橋額有雕飾方額橫書“碧環(huán)橋”正楷橋名,上款“嘉靖癸已(1534)”,下款“…[詳細]
紀子庚墓
  紀子庚墓位于象山縣石浦鎮(zhèn)汝溪自然村口, 墓在石浦汽車東站西南方約100米。墓向朝東偏南,為“落地龍頭式”。是紀子庚先生與其父母的合葬墓。墓門前欄碑,額題“道澤孔長” 四字,立雙象、方形四柱,八字頭前柱為雙獅,鑲欄板上石刻松鹿、壽星、梅鶴、麻姑蟠桃等圖案。雕刻精良。墓龍脊背中內側嵌青石碑,書顏體“流芳百世”四字。 墓前祭壇左側有后建的“國立北京大學教授馬敘倫撰并書”的墓志銘(原件)墻一堵。墓前立象山縣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七年一月按原樣復制的直立式蔡元培題“紀子庚先生之墓”碑。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為第六批象山縣級文保單位。 紀子庚先生(1865-1933),亦名傳長,石浦鎮(zhèn)延昌人,祖籍福建同安…[詳細]
中原才子坊
  中原才子坊位于今儒學廣場西南側,石質,四柱三門,磚木重檐,東西向,下為舊儒學街。牌坊初建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為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經(jīng)魁宗周(官至四川馬湖知府)、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進士宗臣父子而立,名“父子科第”。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宗臣逝世,于“父子科第”坊的背面加鐫“中原才子”,又制匾懸于四牌樓上。后因年久失修,重檐、坊額盡失,僅四根石柱仍存。2009年按歷史原樣復建,并按原儒學街原高度將地坪下沉。宗臣(1525-1560),字子相,號方城,明代興化人。著名文學家,“嘉靖七子”(又稱“后七子”)之一,被譽為“中原才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副…[詳細]
杏灣烈士墓
  樂清市南岳鎮(zhèn)杏灣烈士墓長眠著邱岳壽、吳再燕、吳祖法三位杏灣籍革命烈士。邱岳壽,抗戰(zhàn)時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5年8月任村支部書記,次年10月被國民黨頑固派殺害,他視死如歸,身被刺24刀,壯烈犧牲。吳再燕,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7年夏任五權鄉(xiāng)嚴宅村支部書記,在國民黨清鄉(xiāng)中被捕,遭用銅燒紅酷刑,寧死不屈,于次年10月犧牲。吳祖法,1951年在進剿洞頭島國民黨殘部時犧牲。 杏灣烈士墓,位于樂清市南岳鎮(zhèn)杏灣村長山頭大嶺旁。該烈士墓于1975年11月竣工,占地面積約55平方米。烈士墓坐西北朝東南,石階兩側砌有青石欄板,獨具一格。墓地建有5米多高的紀念碑,刻有“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九個大字,碑…[詳細]
張渚城隍廟戲樓
  城隍廟戲樓,在宜興市張渚鎮(zhèn)下場街。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戲樓為張渚城隍廟的一部分。張渚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原在新街河口,太平天國時期毀于兵火,后移建今址,F(xiàn)存建筑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有門樓、戲樓、大殿等組成。通面闊17.50米,進深44.25米。戲樓面北座南,單間,歇山頂,面闊7.50米,進深5.60米,臺口高2.60米。檐下正面飾斗拱6攢,側面設斗拱4攢,其檐枋上浮雕戲文故事,現(xiàn)均已毀于“文革”。臺下墻面以方磚駁面,制作十分精良。其南側緊靠戲樓有二層門樓五間,面闊17.50米,進深六檁9米。其中保存清光緒七年《重建城隍廟…[詳細]
吳武狀公祠門樓
  吳武狀公祠門樓[浦口區(qū)泰山街道辦事處滄波門居委會,東門左所后街96號·清·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紀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六年(1872-1880)浦口駐軍統(tǒng)領吳長慶(《清史稿》有傳)所建。吳長慶為淮軍將領,袁世凱出其門下,南通狀元張謇和其兄張詧曾在此浦口做過他的幕僚。吳長慶在浦口東門駐扎期間,主持了朱家山河的開挖工程,朱家山河建成后溝通了長江和滁河水系,促進了浦口東門的商業(yè)繁華興盛。吳長慶死后,浦口地方建了吳公祠以示紀念。吳公祠就位于朱家山河邊,1905年浦口最早的新式學堂曾建于此。目前公祠現(xiàn)僅存門樓及兩側房屋三間,門樓上方嵌有“吳武壯公祠”青石題匾。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五檁6.1米。目前…[詳細]
廣安蔣氏宗祠
  安蔣氏崇義祠堂:老祠堂者,謂之今崇義蔣氏的“先賢祠也。該祠迫溯當始建于明中(約1300-1500 年)時期。木結構的四排三間瓦房,寬闊1.2 丈許。檐柱下的一雙雄獅。虎覘對面的山間隱約處。窗花木雕炫麗精美,板壁高到7米,預防野啟蟲鼠的侵擾。四扇鄧開的雕花餒空花窗大門開啟,氣派大方。純系明初的建筑風格。修聳后的整座屋宇既古樸又莊重嚴肅,一見便知是久經(jīng)風霜的過來人,殊不知他是在明末清初的四川兵禍天災的曠日持久中,受盡煎熬,眼見主人歿于懷中,七溝八梁人煙絕,自己又被瘋長的膝蔓雜樹纏繞,樹木蔭被遮龠吞沒千雜草亂林中偷生。全憑修行(檁柱粗壯結實,四周陰陽溝寬深) 有“術”方數(shù)百年“金身不敗”。幸遇我宗人…[詳細]
徐家塘余氏宗祠
  時代:清代類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安義縣縣城徐家塘簡介:余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安義縣城徐家塘,始建于明洪武年間,重建于清道光年間,坐北朝南,建筑面積為560.7平方米,宗祠主體建筑寬17.3米,進深25.8米,大門呈八字型。分前、后兩幢,硬山頂建筑和在此二幢中間東西二側建有草坡式廂房連接,成為一整體組合而成。宗祠內有前廳堂、后廳堂、廂房、過道,且天井四周有迥廊,由于采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致使廳堂高大寬敞,整個建筑有大柱七十二根,其中四棱形麻石柱十二根,其分布在大門口二根,天井四周十根,宗祠的木結構,采用穿斗式框架,在穿片上有立柱。宗祠四周青磚墻面,墻面彩平磚砌法和側磚法的空斗式,頂面用粘土瓦,由于…[詳細]
煙堆山崖墓群
  煙堆山崖墓群煙堆山崖墓群地處涪江東岸,江彰平原東部邊緣。南北朝時期崖墓,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墓葬于淺丘緩坡處開鑿而成,多為南北走向,暴露墓室形制簡單。其中M1方向310°,墓道寬0.9米、高0.8米、墓道長2.3米,墓室長1米、寬2米、高0.8米。幾何紋梯形漢磚長0.33米、上寬0.2米、下寬0.26米、厚0.09米。煙堆山崖墓群為研究本地南北朝時期喪葬習俗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