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隍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隍廟篇

新安城隍廟
  新安城隍廟位于新安縣魏郡大街廣場西13號,坐北朝南,現(xiàn)存大殿1座,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8米,四面起坡,面覆綠色琉璃筒瓦及黃色琉璃筒瓦,后檐共八攢斗拱:二攢轉角斗拱,二攢柱頭科斗拱,明間二攢,補間、次間各一攢平身科斗拱,斗拱為重翹重昂七踩斗拱,歇山式建筑。據(jù)《禮記》中記載,古代天子在十二月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在所祭祀的神靈中,有“水墉”神,認為水墉神能夠使水土歸其本位,不為禍人間,“水墉”神可以認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城隍廟是古代供奉和祭祀城市的守護神“城隍”之地,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百姓對城隍神奉祀尤謹,新安城隍廟歷代屢有修葺和擴建,…[詳細]
府城隍廟遺址
  1982年11月13日,正定縣人民政府公布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城內(nèi)西南街。據(jù)記載,正定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坐北向南,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戲樓、旱橋、牌樓、山門、正殿、后寢宮。其兩側是東西兩廡和正殿左右的配房,以及后寢宮兩翼的附屬建筑。整組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集藝術、文化于一體的典型的中國道教廟宇殿堂布局。城隍廟從落成之日起即成為正定道教活動中心。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府衙所設管理道教事務的官吏——道紀司都紀、副都紀,縣衙所設道會司道會都住在城隍廟內(nèi),主持廟內(nèi)和地方道務。遺憾的是,1966年城隍廟被視作“破四舊”的重點對象,神…[詳細]
新絳城隍廟
  城隍廟原建于明洪武年間,歷有修葺,F(xiàn)存建筑是2011年新絳縣委、縣政府投資1200萬元,拆除了黨校,對照清光緒版《直隸絳州志》中的建筑圖,在其原址上復建的。中軸對稱布局,主要建筑有:牌樓、山門、獻殿、東西配殿、主殿、東西廊房、放生池、寢宮、東西耳殿、十八層地獄。為前朝后寢的形制,體現(xiàn)了古代州一級城隍廟的建筑規(guī)制。景區(qū)新絳縣衙坡1號景區(qū)開放時間:夏季早上8:00下午18:00冬季早上8:00下午17:30景區(qū)收費標準:免費開放景區(qū)咨詢電話:0359--7523731景區(qū)交通指南:1、絳守居園池往西步行300米。2、運城客車或侯馬公交車到新絳橋頭廣場下車,乘坐1路公交車文化局下車,往西步行300米…[詳細]
城隍廟東岳殿
  位于老城東之城隍廟內(nèi),坐東北向西南。始建年代待考。從現(xiàn)存梁架結構看,未發(fā)現(xiàn)拆換情況,可見建后未作過大改修。城隍廟為水城較早寺廟之一,現(xiàn)已部分拆毀。東岳殿系廟內(nèi)保存較完整之古建筑。為磚木結構,主要構架全以優(yōu)質(zhì)絲梨木做成。九架檀,通面闊三間13.83米,進深7.86米,座落在2.8米高月臺上,兩層單檐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底層和二樓之明間均為一進,次間均為二進;明間為抬梁式,兩山為穿斗式。占地面積為108平方米,經(jīng)多年風雨不毀。門前踏垛為19級,無垂帶,縱6米,橫4米。月臺正面兩側砌有青石月宮門,高2.8米,與月臺平,可容兩人對過。東岳殿挺拔雄偉,可體現(xiàn)當時建筑水平與技術成就,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為…[詳細]
都城隍廟大殿
  目的地介紹都城隍廟大殿在西城區(qū)成方街33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供奉都城的城隍神廟。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名佑圣王靈應廟,天歷二年(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明永樂年間重修,改名大威靈祠。以后又多次重修、重建。都城隍廟市曾是北京市著名廟會之一。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門三重(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其它還有鐘鼓樓、大威靈祠和寢祠、兩廡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F(xiàn)存寢祠5間,建筑面積約420平方米。廟內(nèi)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lián)。現(xiàn)存大殿黑琉璃瓦頂,前出抱廈,氣勢雄偉。位置:位于西城區(qū)成方街33號交通信息交通:乘1、10、15、52、57路車到…[詳細]
南通城隍廟
  南通城隍廟,濠東路199號。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九六一年),由州官王茂所建,亦名郡廟、邑廟。原在市區(qū)十字街州署東南側,千年來屢加修飾,長盛不衰。一九九八年城隍廟遷建于濠東綠苑北首、濠河之畔,從儀門、甬道、拜殿、大殿及元辰殿、財神殿、東西兩廡均按原樣重建。繼建有山門、戲臺、后宮、文昌閣、藥王閣、前后東西廂房、耳房、東西回廊,占地近十畝。建筑面積兩千二百四十八平方米,全部為磚木結構,平房簡瓦,古色古香;布局嚴謹,庭內(nèi)綠化,仿佛江南園林景色。園林具特色的圍墻鏤空向濠河借景,鑄鐵篆書作窗,內(nèi)容為勸善經(jīng)句。廟以河為景,河為廟增色。西側回廊從戰(zhàn)國晏嬰到清朝林則徐等十八位清官造像,東側回廊是道教歷代格言碑…[詳細]
泰州城隍廟
  泰州城隍廟位于泰州海陵區(qū)邑廟街二十二號。泰州城隍廟又稱邑廟,是江蘇省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城隍廟,泰州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道觀。始建于唐代,北宋以來曾經(jīng)五次翻修。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南北總長124.47米,占地5300多平方米。大門外八字墻分列兩側,前后以子午線為中軸,分山門殿、審事廳、大殿三進。山門殿,審事廳各五間,大殿十間,二十四司三十間和地方廟、三班六房、土地福神祠二十二間,共七十二間房屋。其中山門殿、審事廳、二十四司為明代建筑,大殿為清初建筑。每進連接天井的左右兩側皆建有對稱的廂房,從而使每進殿宇都自然形成一組四合院落。泰州城隍廟建筑風格和體量均與泰州舊州衙相似。第一進山門殿,設有三個方…[詳細]
興化府城隍廟
  興化府城隍廟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梅峰居委會廟前路,明洪武三年(1370),興化知府蓋天麟遷建原子城內(nèi)西北角的軍城隍廟于此,宣德五年(1430)、弘治二年(1489)、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萬歷三十四年(1606)、崇禎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年(1691)、光緒年間(1875~1908),廟先后由地方府、縣官員維修、擴建。仍然保持明代風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由照墻、外埕、內(nèi)埕、大門、甬道、儀門、月臺、戲臺、中門、風火門、鎮(zhèn)壺樓、正殿、兩廡、寢殿組成。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木構架,重檐歇山頂。該城隍廟是研究明代建筑結構和城隍文化的實物資料。興化府城隍廟2…[詳細]
石浦城隍廟
  廟建于明初,根據(jù)志書記載,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作過維修更新,民國時期亦曾作小的修理,為清中晚期廟宇建筑。 建筑群分主次軸線,主軸線上自南至北為門樓兼倒座臺樓連前戲臺、大殿,后倒座臺樓連后戲臺(原后殿等),前后院均有廂樓。大殿通面寬二十五點三五米,通進深十一點八米。明、次間抬梁式構架,為九架前后雙步廊用四柱,余為抬梁、穿斗相結合構架。前廊卷棚頂。身內(nèi)梁枋、垂蓮柱等飾雕刻,前廊梁架與前檐柱頭雕飾華麗,撐栱作圓雕倒掛獅、龍、鳳,十分精美。前、后戲臺建造精巧,風格各異,前臺藻井斗栱疊澀,后臺藻井假昂疊澀螺旋狀收縮成形,保存基本完好。門樓前廊與后廂前挑檐廊亦為卷棚頂。廟之裝飾,以木雕為大宗,輔以石雕、…[詳細]
禹州城隍廟
  禹州城隍廟是一座道教建筑。城隍是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廟曾在洪武四年重修,現(xiàn)存多系清代琉璃瓦建筑物。城隍廟現(xiàn)有山門、戲樓、城隍殿、后寢殿、鼓樓、東西廊房和財神殿、灶王殿等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禹州市城隍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內(nèi)西大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為禹州輕工機械廠東院,北為輕工機械廠西院,西為西關小學。大殿東側的配財神殿系硬山卷棚大殿建筑,卷棚面闊三間,進深五架,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架,梁檀飾大彩繪,制作簡潔。財神殿東北后側配灶王殿系硬山卷棚大殿,青年筒瓦建筑各面闊三間,進深五架,營造更為簡潔…[詳細]
舞陽城隍廟
  舞陽城隍廟位于舞陽縣城西大街北側。由達魯花赤按攤不花創(chuàng)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為祭祀城隍廟而建廟,故名。明、清屢經(jīng)修葺擴建,F(xiàn)存建筑有拜殿、大殿、后殿、廂房、配殿、廊房。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懸山頂?shù)钐媒ㄖ缓蟮蠲骈熚彘g,進深三間,為懸山頂建筑。后殿內(nèi)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廂房內(nèi)塑十二生肖,后院有小橋流水,荷花游魚,別有洞天。 1927年-1937年舞陽縣農(nóng)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協(xié)會、舞陽縣青年救國會設于此。范文瀾、姚雪垠、吳祖貽先后在此開展革命活動。 1985年以來,城隍廟建筑不斷進行維修,現(xiàn)為舞陽縣博物館所在地。198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登封城隍廟
  登封城隍廟建于明代初年,距今有近70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5286平方米,現(xiàn)保存山門、前院東西廂房、儀門、卷棚、大殿、后院東西廊房等古建筑80余間1663平方米,清代碑碣7品,磚雕、木雕5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是登封市區(qū)內(nèi)僅存的古建筑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城隍廟大殿保存完整,為清代建筑,具有較高有科學價值。 為了發(fā)揮城隍廟古建筑和地理位優(yōu)勢,根據(jù)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多方籌資180萬元,對城隍廟進行整修,現(xiàn)已辟為登封歷史博物館對外開放。登封歷史博物館共分三個展區(qū):主展區(qū)為:主展區(qū)為“登封歷史展覽”,二展區(qū)舉力“古代石刻藝術”展覽,三是臨時展區(qū)。…[詳細]
臨洮城隍廟大殿及寢宮
  臨洮城隍廟大殿及寢宮位于定西市臨洮縣文化館中院,清光緒年間重修。建筑整體坐北朝南,沿中軸線排列。大殿建筑面積236.3平方米,為懸山卷棚勾連搭結構,面闊3間,通長13.9米,進深3間,通寬9.2米,通高9.5米。寢宮在大殿北,建筑面積45.58平方米,為硬山加挑檐屋頂,面闊3間,通長10.6米,進深2間,通寬4.3米,前出廊、山面設廊心墻。該組建筑大殿斗拱、寢宮挑檐廊造型獨特,對研究甘肅中部地區(qū)古代建筑有一定價值。1972年被臨洮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分別以前殿和后殿臺明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米。…[詳細]
鹽官城隍廟
  鹽官城隍廟,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海寧的城隍,姓羅,名俊,宋代杭州轉塘人,博古通今,懷才抱德,士民莫不欽服,任金壇令時擅自開倉賑濟全治災民,而獲罪捐軀,身后被奉為城隍,F(xiàn)城隍廟內(nèi)供有城隍爺、文昌君、財神爺、火神、雷神,兩側偏殿供十殿閻羅并塑有地獄場景,山門后有明式戲臺,是浙北地區(qū)現(xiàn)存唯一的城隍廟。相關知識:城隍是城市的保護神,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其遍及大小城市。歷代將祀城隍列入祀典,多為求雨、祈晴、祛災之事,立為城隍的都是有德于民或有助于國的英雄和功臣。城隍廟史載最早為“蕪湖城隍廟”(三國時東吳赤烏二年,即239年),唐朝最盛,至宋代供奉城隍已成習俗。…[詳細]
石獅城隍廟
  石獅城隍廟石獅城隍廟相傳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二年)。清朝康熙乾隆及光緒年間,均有修葺和擴建。民國十二年,石獅地方官紳、巨商及華僑捐款擴建,成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據(jù)傳石獅城隍公威靈顯赫,民間有何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請城隍公去坐鎮(zhèn),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如每年初四,石獅城隍為善信指點迷津、逢兇化吉,讓石獅人平安,生意興隆。給石獅帶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石獅城隍的影響力不但啟遍及閩南,而且遠至臺灣和水南亞。臺南、高雄、新化、臺中的善信幾乎每年都組團來。石獅祖廟參觀、謁祖。石獅城隍廟成為展現(xiàn)石獅僑鄉(xiāng)精神風貌的一扇窗口,也成為促進石獅與臺、港、澳地區(qū)及東南亞友好交流的一座橋梁![詳細]
潁州府城隍廟
  潁州府城隍廟位于安徽阜陽市潁州區(qū)鼓樓辦事處建設街23號潁州府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現(xiàn)存大殿三間,后樓(寢殿)五間。當中三間是城隍爺、城隍奶奶的神像。有兩房城隍奶奶,一座是長房,一座是偏房。東頭一間是城隍爺?shù)脑罘,塑有灶爺神像,西頭一間是城隍爺?shù)膸旆,有庫爺神像一座。中間是大殿三間,前院有東、西廊房十二間,是城隍爺手下的人曹官。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九日,地方官紳、百姓都來到這里慶賀。城隍廟、迎祥觀、火神廟、文昌閣、劉公祠都是屬于一個道教系統(tǒng)。保護范圍:四院內(nèi)區(qū)域。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30米,南50米,西20米,北50米![詳細]
張秋城隍廟
  張秋城隍廟位于陽谷縣張秋鎮(zhèn)北街北首北街小學院內(nèi),現(xiàn)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大多數(shù)城鎮(zhèn)都建有城隍廟。古代傳說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 ,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職權范圍相當于人世間的縣官老爺。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說它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睛,保谷豐民足。張秋城隍廟始建于清代,磚木結構,歇山式建筑。現(xiàn)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耳房一座三間。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東西長11米 ,南北寬7米 ,高10米 左右,歇山頂,木構架梁,不施斗拱,灰瓦覆頂。占地東西長30米 ,南北寬20米 ,總面積約600平方米 。…[詳細]
崞陽城隍廟
  崞陽城隍廟,位于原平市崞陽鎮(zhèn)北街村。坐北朝南,東西長38.4米,南北寬96.8米,占地面積3217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崞縣縣志記載,明代弘治五年(1492)建正殿五間,東西廊坊各十間,正殿及兩側廊坊為明代遺構,正殿抱廈梁架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題記,正殿抱廈及西北偏殿為清代遺構,F(xiàn)存建筑為明清風格。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僅存正殿,兩側有配殿、耳殿。正殿磚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后廊式構架,前檐斗栱為五踩,后檐斗栱為三踩,單檐懸山頂。前設月臺,建有抱廈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施彩繪。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周鐵城隍廟
  周鐵城隍廟,位于周鐵鎮(zhèn)北街城隍廟。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鐵城隍廟,西靠橫塘河,東臨北街,建筑朝南(南偏西15°),建于清代,共兩進。一進建筑面闊3間10.70米,進深13.30米。一進前院內(nèi)有千年銀杏樹一棵。二進為二層樓房,進深7.40米,廊檐有精美的花雕。一、二進之間天井進深4.50米。建筑總體較為完整。一進建筑內(nèi)有古碑兩方。西面碑名:重修城隍廟碑。落款: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孟夏。碑通高2米,寬0.86米,碑座寬1米。東面碑文模糊難辨,碑通高1.84米,寬0.70米。落款:乾隆戊辰年![詳細]
灌口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管理局玉屏山南麓、幸福路盡頭,據(jù)清乾隆《灌縣志•祠廟》言:清順治年間(1644~1661)厲壇,雍正三年(1726)“添設飯米”,可見其廟建于明代!吨匦蕹勤驈R碑》載,乾隆四十七年(1782)住持道士張來翕“庀材鳩工,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并“廣栽繁茂,力謹護持”。至此,城隍廟山林、廟宇一片興旺。光緒三年(1877)廟遭火災,次年由知縣陸葆德主持重建,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74平方米。城隍廟整體坐西北向東南、背山面城,均為穿斗抬梁混合式結構梁架,歇山頂。建筑群依山勢分上下兩區(qū),上區(qū)龍王殿、城隍殿、娘娘殿等,建于山窩臺地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