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石鐘山古建筑及石刻
  時代:唐至民國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西周時期有人在此捕魚狩獵。漢代有磚瓦建筑。歷代主要建筑有:寶鐘寺、地藏殿、觀音堂、天花宮、四王廟、金臺庵、九王廟、江聲閣、棲賓亭、白云亭、晴照亭、觀瀾軒、聆音臺、讀書臺、山響樓、石佛樓、山巔古塔等。這些建筑幾經滄桑,毀于頻繁的戰(zhàn)爭中,F存建筑都是清咸豐八年(1858)后重修和新建的。解放后又多次維修,并新添了一些景點。較大的修建一是清代的曾國藩、彭玉麟奏請咸豐皇帝,旨諭撥建重修;二是當代即1949年至今,進行四次修復。經過修復后的石鐘山,集亭、臺、樓、閣、塔、榭、舫、廊、祠、廳、院、軒等30多種古典建筑為一體,是典型的江南園…[詳細]
槎灘陂
  時代:五代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槎灘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為南唐金陵監(jiān)察御使周矩父子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萬多畝糧田。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在主壩上的基角處,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筑壩材料,已阻水千年。這些紅石條分四五層壘疊筑起。浸于水中的紅石條有4米長,寬0.4米,厚約0.5米。據史料記載,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隨兒子周羨和女婿吉州刺史楊大中遷居泰和的萬歲(今泰和螺溪鎮(zhèn))。他體察民情,深知群眾受旱欠收之苦,便決定興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經過多年的謀劃后,選擇了屬贛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灘村畔,用木樁、竹筱、土石壓為大陂。據《泰和縣志》記載…[詳細]
永福寺塔
  座落在鄱陽城的永福寺塔,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傳說當時鄱陽王蕭恢母費氏瞎雙目,蕭恢祈禱于佛,其母竟雙目復明.于是,施舍王宮為“顯明寺”.宋天圣二年(1024),浙江天臺山壽星寺巡禮僧用言和寶倫來寺主持,在寺東造佛塔一座.元至正22年(1362),寺僧修塔時,在塔底挖得一個水晶凈瓶,獻于皇上.皇上大悅,賜“顯明寺”為“永福寺”,塔為“永福寺塔”.塔西因建有永福寺觀音堂,故又稱“觀音堂塔”.該塔八面七級,基深10米,塔高42米,占地80平方米,為密檐樓閣式空心磚塔.塔下部有莖底,塔身八面設有拱卷門,柱枋上設斗拱,造型古雅威武,歷經史上10多次地震而安然無恙.永福寺塔和妙果寺塔,為古饒州東湖十景之一…[詳細]
逢渠橋
  逢渠橋位于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xiāng)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逢渠橋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江西省境內第三座宋代古橋,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念良價禪師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論,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橋名由當時的縣令錢鍪書寫,拱底“紹圣戊寅歲,同安張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橋,住持沙門梵言句當;萋栴}”橋拱另一側的石頭上又寫“張仲舒妻雷氏舍此橋,愿罪孽消除,福壽0”,此外,橋基上還有幾十個字,主要記載張氏子孫在明嘉靖年間重修此橋的捐款數量![詳細]
馬祖塔亭
  馬祖塔亭馬祖塔亭坐落在靖安縣寶峰鎮(zhèn)寶峰禪寺后面,為中國佛教禪宗南天八祖馬祖道一而建造。唐貞元四年(788年)正月,馬祖80歲時率弟子登建昌石門山(今靖安寶峰),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遂對隨行弟子曰:“吾朽質之日,歸骨于此”。同年二月初一圓寂。弟子遵其囑,奉靈骨舍利藏于寺后窖中。唐貞元七年(791年),德宗李適派左仆射同平章事權德輿來到建昌石門山內為保存馬祖靈骨舍利而造塔,權親撰塔銘。元和八年(813年)憲宗李純賜馬祖謚號為“大寂禪師”,塔號為“大莊嚴”。大中四年(850年),宣宗李沈令江西觀察使裴休重修馬祖塔,并敕賜塔額為“寶峰”,故寺亦易名為“寶峰禪寺”。后又有人建木亭以護衛(wèi)。宋元豐八年(…[詳細]
大勝塔
  大勝塔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內大雄寶殿東南側,建于東晉,為磚石結構,六角七層,高42.3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能仁寺位于九江市中心。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年),舊名承天院。焚毀后,唐代重建。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擴建,更名為能仁寺。后多次興廢,現存建筑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復建,為九江三大叢林之一。大勝塔在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始建于東晉,后毀。唐大歷年間(766—779年)白云端禪師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雖經兵禍,殿堂遭毀,但塔完好。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遭兵火破壞,塔毀3級。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關督白景福勸募修復…[詳細]
萬安城墻
  萬安城墻位于中國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縣城芙蓉鎮(zhèn),始建于宋代,現保留明代古城墻約1000米,是江西省保護最為完整的縣級古城墻之一。2006年至2010年進行過兩次較大的維修。萬安城墻是萬安暴-動的主戰(zhàn)場之一。1990年列為萬安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列為萬安縣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列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知縣朱俊民開始修筑城墻。元豐六年(1083年),胡天民任知縣時筑成,當時為土墻。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知縣趙成之增筑城垣,置城門。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知縣彭九皋重筑土城。明正德七年(…[詳細]
紫陽堤
  紫陽堤 位于江西星子縣城南鄱陽湖畔。因前面與落星石相對,故又稱“南康星灣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間,郡守吳審禮以郡治瀕湖,風濤險惡,往來舟楫停泊無所,于是構木為障。因草創(chuàng)簡陋,儀十余年即廢。崇寧間,郡守孫喬年報請以石為堤,長500余米,堤內又疏浚二個停泊之所,俗稱“內澳”,可容小船千艘,歲久漸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著手大力修復。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集理學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陽。其上任伊始,見舊堤歲久不治,水波蕩擊,木腐土疏,澳內則淤泥堵塞。于是籌錢百萬,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詳細]
龍虎山古建筑群
  龍虎山古建筑群 “龍虎山古建筑群”于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區(qū),主要包括嗣漢天師府內的三省堂、私第門、宮保第、廣緣齋、仁靖真人碑、大銅鐘、靈泉井和上清宮內的東隱院等8處文物,其年代分屬南宋、元、明、清四個歷史時期。 三省堂是嗣漢天師府內保存下來最為完整的抬梁式木構建筑,始建于明代,“皇清同治六年謹修”,為江南院落式布局,南北座向,分前、后、中三廳和東西廂房,面積近千平方米,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堂內圓柱粗大、明代石雕須彌座尤存。 宮保第位于嗣漢天師府中部偏西側,始建于明代末期,徽派民居建筑,“宮!倍郑瑸榈50代天師張國祥于明萬歷年間誥封“太子少!钡慕y(tǒng)稱。廣緣齋與宮保第毗鄰,徽派民居建筑,建于明末…[詳細]
蟠龍崗明園
  蟠龍崗“明園”明代建筑群有七棟主體建筑,均為明代中晚期民俗建筑遺存。建筑群于1979年11月遷建,1987年竣工,建筑占地總面積2649平方米。七棟明代民俗建筑遺存時代風格突出,地方特色鮮明,建筑類型有閭門、宗祠和民居。有關專家評價,蟠龍崗“明園”明代建筑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珍貴的藝術價值,是我國古民居易地保護并采取較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組合的一個最早的成功例子,值得推廣![詳細]
鎖江樓塔
  鎖江樓位于九江市區(qū)的長江邊上,如要乘船進入九江水域時,鎖江樓的寶塔(文峰塔)就會映入眼簾,因此,鎖江樓就成為了九江的象征。鎖江樓原有一樓一塔,明朝萬歷十四年(1586年),時任九江郡守吳秀,為防水患,據陰陽家之言,在九江臨江的回龍磯上募資修建了鎖江樓,時稱江天鎖鑰樓,高三層,樓旁有四頭鎮(zhèn)水鐵牛,后又在在樓南建立了一座高25.26米的寶塔,名為文峰塔,又稱回龍塔。塔內有木梯可盤旋而上。位于長江之濱,九江市東北隅,傲然屹立,高聳藍天,瀟灑古樸,偉岸氣昂,塔影鎖江,風雅微妙。塔高35米,造就七層,六面錐狀,青磚砌身,石鑿拱頂,宛如撐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內原有木梯,沿梯盤上,登臨頂端,極目環(huán)顧,北瞰遠山…[詳細]
廬山賜經亭
  賜經亭位于廬山玉屏峰麓黃龍寺后一個小山頂。在明萬歷十五年,明神宗為紀念眀肅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續(xù)入藏經41函,并舊刻藏-637函,頒布給黃龍寺,寺院住持釋徹空因此事而建亭,亭內有一座石碑,上刻明神宗《護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經贊》,建筑造型簡潔。景點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qū)境內…[詳細]
景賢賈氏宗祠
  景賢賈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內古巷道縱橫交錯,路面皆用青磚、麻石鋪設,深深的車轍印痕是賈家村滄桑歷史的見證。古村排水系統(tǒng)科學合理,沿用至今,村內散布著12口水塘,用以調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歷史悠久,庵、堂、祠、寺、觀、書院遍布于古村內外,抬轎、神龕、匾額、古陶瓷、木質家具等文物眾多,七級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稱賈家為現實中的“榮國府”,是說賈家的官宦發(fā)達。對此,從村民口口相傳的一個掌故可以說明:因為賈信身為朝廷要員,與皇室關系密切,賈信的父親賈季良在入宮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只會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員,而拒絕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怎肯低頭拜婦人?”以顯示自己的不尋常。 當然,對…[詳細]
三清山古建筑群
  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道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景區(qū)內保存完好的大批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國保存比較系統(tǒng)、完善的一批珍貴文物。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在總體布局上,構思奇妙,多樣而統(tǒng)一,這與道家總體思想宇宙觀是分不開的。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處,有條不紊,形成一個奇妙的有機總體,這個總體就是道家太極八卦圖的模式。即以三清宮為一個中心(無極),前后兩殿象征陰陽二極(太極),圍繞著這個中心的各部景點建筑物向四面八方輻射,并與自然景觀巧妙的交織在一起,相互因借,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突出地體現了道家宇宙觀。這些人文景觀,不僅在總體布局上體現了道家的宇宙觀,即在每一景物的設計上,也充分體現了道家“有…[詳細]
龍圖學士和刺史傳芳牌樓門
  龍圖學士和刺史傳芳牌樓門,位于樂安縣羅陂鄉(xiāng)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鄰并排而立,中間隔一小巷。龍圖學士牌樓門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為紀念先祖彭彥昭而建的;刺史傳芳牌樓門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為紀念先祖彭玕封為安定王而建。 龍圖學士牌樓門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單檐式全木結構,廡殿頂,四角飛檐起翹,四柱成一字形排列,兩側為呈八字形的磚砌翼墻。牌樓門為單檐磚脊小青瓦廡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風格的五層如意斗栱,明間上部為十攢斗栱,次間額枋上為六攢斗栱。中門之上陽刻“龍圖學士”4字匾額![詳細]
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書院位于吉安市東的贛江中白鷺洲上。白鷺洲方圓數十里,因形似白鷺得名。書院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萬里為來此講學的程大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6位儒學大師立祠建書院。宋理宗御賜“白鷺洲書院”五字,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南昌豫章書院并稱江西四大書院。該書院培養(yǎng)造就了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等著名人物。書院兼為縣學,經歷代修葺擴大,古跡猶存。風月樓高三層,雕梁畫棟,雄偉壯觀。站在書院頂端,只見江流浩蕩,令人心曠神怡。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區(qū)東部,于贛江中雙水夾流之處,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綠洲,這就是著名的鷺洲。東南洲頭的綠樹叢中,有兩座重檐杰閣、巋然聳立的古樓,這便…[詳細]
萬年橋和聚星塔
  萬年橋(聚星塔)。萬年橋始建于崇禎八年(1635年),迄今已有370年的歷史,全長411米,為江西省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拱橋,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聚星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是江西省罕見的一座斜塔,塔高30米,為空心飛檐式磚塔,七層八角。198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南城縣206國道南…[詳細]
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 位于江西省東南部的會昌縣 筠門嶺鎮(zhèn)(距縣城56公里,東毗福建,南臨廣東,扼閩粵贛三省咽喉,為交通要沖)羊角堡村。該村距筠門嶺10多公里,處湘水上游,緊鄰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巖。 羊角水城堡,漢仙巖腳下的湘江繞城堡而過,宛如一只羊角,城堡則依著羊角水而筑。這是贛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村落,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因為扼湘江守會昌,自古以來便是兵家重地。 在江西南部與粵、閩邊界線上有數百條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著客家人遷徙的腳步。贛南客家古村(鎮(zhèn))甚多,其歷史成因諸多,大多數古村(鎮(zhèn))因道路處于關隘或要匯之處而形成,部分因為軍事、商業(yè)、圍屋因素形成。 府志載:“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沖,為南贛咽喉…[詳細]
龍溪祝氏宗祠
  龍溪祝氏宗祠龍溪祝氏宗祠龍溪祝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廣豐縣東陽鄉(xiāng)龍溪村,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乾隆兩朝有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擴建。坐北朝南,占地3.78畝。祠分三進,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一進戲臺、二進中廳三進享堂。該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乾隆兩朝有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擴建。坐北朝南,占地3.78畝。祠分三進,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一進戲臺、二進中廳三進享堂。戲臺面朝中廳,臺前有寬敞的前院,兩側廂房為二層結構建筑,跑馬樓廊與戲臺相通。中廳和享堂均為歇山頂,面闊五間,氣勢不凡。中廳應是議事、宴饗的廳堂,其與享堂之間是后院,有古樹二株,蒼老拙樸,郁郁蔥蔥,為古祠增…[詳細]
廬山御碑亭
  廬山御碑亭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所建。朱元璋建御碑亭,既是為了感謝、紀念對明朝建立有功的周顛;更是為了宣揚“君權神授”,他當皇帝是“天意”,以此蠱惑人心,愚弄民眾。御碑亭建在廬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臺上,傳說周顛在此乘白鹿升仙而去。有首詩寫白鹿升仙臺:“野人似我真如鹿,六月披裘受清福。醒來枕石學云眠,瑤草琪花相伴宿。飛蝶時時上我身,但見香云不見人。早知世外容疏懶,悔往塵寰四十春。”(清·舒天香《白鹿升仙臺》)朱元璋選在白鹿升仙臺建御碑亭,主要因為這里據說是周顛乘白鹿升仙的地方;再者這里的“風水”極好,背靠滾滾東去的大江,及扼大江咽喉的重鎮(zhèn)九江(當時稱德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