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遇仙觀
  遇仙觀位于溫縣城北12公里武德鎮(zhèn)徐堡村北沁河堤下,座北向南,兩進院落,內(nèi)外總面積三千平方米。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1264~1294年)間,中軸線上有兩進院落,三座殿宇,分別為山門、玉皇殿、三清殿。兩旁配殿有關(guān)圣殿、三官殿、三皇殿、廣生殿、四圣殿、瘟神殿、天將西殿、天將東殿、土地殿和鐘樓等,共575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遇仙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許昌清真觀
  清真觀又稱“小宮”,為一處明清風格的古代建筑群,位于許昌城西25公里的靈井鎮(zhèn)小宮村北側(c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據(jù)有關(guān)史志資料記載,清真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年),后經(jīng)屢次重修擴大,到清代末年形成了六進五殿的基本規(guī)模。依次為山門、關(guān)公殿、三清殿、天爺?shù)、三皇殿、真武殿等主體建筑。中軸線兩側(cè)有廊廡、道院50余間,建筑群布局嚴謹,頗具規(guī)模。民國初年,由于戰(zhàn)亂,該觀一度被軍隊占為軍營,道眾被遣散,廟貌開始傾廢。民國十六年(1927年)后學堂之風興盛,觀內(nèi)被辦成學校,新中國建國以后,人民政府曾于1960年撥款對主體建筑進行了維修。0十年-中,清真觀也難免劫難,三清殿、天爺?shù)、三皇殿?a href=/landscape/56/xuchangqingzhenguan.html target=_blank>[詳細]
舞陽開元寺
  開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年間,明代重建,清代重修。 據(jù)《舞陽縣志》及碑刻記載,開元寺始建于唐,后歷代重修。而城隍廟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開始大規(guī)模興建,現(xiàn)大殿、拜殿、寢宮(皆面闊五間)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民國以來,佛像拆除設(shè)立“開元高中”,解放后設(shè)立豫西行政干部學校、高中師范部,50年代被縣機械廠占用,1984年與城隍廟一起收回文物部門管理使用。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郾城文廟大成殿
  郾城文廟大成殿:郾城文廟位于老郾城城區(qū)黃河西路(現(xiàn)在郾城文化旅游局后院),古代時專供儒生聚學授書的地方。始稱儒宮,為唐代元和年間溵州刺史高承興建。元至正后相繼擴建。明洪武三年改稱孔廟。永樂年間又恢復(fù)原稱。明清時代又修建了16間,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年)創(chuàng)建景文書院于文廟西側(cè),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曾經(jīng)為郾城古八景之首,有魁星門、泮水池、 廊房、啟圣祠、明倫堂、大成殿等,F(xiàn)在的文廟大成殿是一處帶有元代建筑風格的明代早期建筑,據(jù)《郾城縣志》記載:文廟大成殿系文廟的宮殿式主體建筑,在文廟北段中軸線上。目前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為純木結(jié)構(gòu),坐北向南,為單檐歇山式構(gòu)造,灰色和綠色琉璃瓦頂。其中升…[詳細]
葉縣文廟
  葉縣文廟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縣城中心街南側(cè),古縣城的東南隅,東南側(cè)緊鄰古城墻。葉縣文廟始建于金代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總占地面積29494平方米,是葉縣城區(qū)內(nèi)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孔子宣揚禮教,著書勵學,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再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經(jīng)歷了從產(chǎn)生、發(fā)展、挫折到成熟輝煌的歷史。唐太宗尊孔子為先圣后,昭告全國每個府、州、縣均建立祭俸孔子的場所。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故稱為文宣王廟,明代始稱“文廟”,F(xiàn)存的葉縣文廟是由金代葉縣知縣劉從益創(chuàng)建。劉從益,字云卿,金代時應(yīng)州…[詳細]
王府山
  王府山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的王府街,是一座人造假山。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永樂二年(1404年)以南陽衛(wèi)治改建,后有山石,名曰王府山,王府山是我國古建筑藝術(shù)的精品之一。它顯得是那樣的蒼老,那樣的瘦骨嶙峋,畢竟她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在這兒看過六百零一年的世間煙塵了。王府山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為唐王,藩南陽。當時朱桎只有5歲。在他還沒有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陽大興土木,營造唐王府。《明嘉靖南陽府志》載:“唐王府后有石山,名日王府山!彼峭醺▓@中的主要建筑。據(jù)民間傳說,這些石頭都是從2000里外的江蘇太湖…[詳細]
登封城隍廟
  登封城隍廟建于明代初年,距今有近70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5286平方米,現(xiàn)保存山門、前院東西廂房、儀門、卷棚、大殿、后院東西廊房等古建筑80余間1663平方米,清代碑碣7品,磚雕、木雕5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研價值,是登封市區(qū)內(nèi)僅存的古建筑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城隍廟大殿保存完整,為清代建筑,具有較高有科學價值。 為了發(fā)揮城隍廟古建筑和地理位優(yōu)勢,根據(jù)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多方籌資180萬元,對城隍廟進行整修,現(xiàn)已辟為登封歷史博物館對外開放。登封歷史博物館共分三個展區(qū):主展區(qū)為:主展區(qū)為“登封歷史展覽”,二展區(qū)舉力“古代石刻藝術(shù)”展覽,三是臨時展區(qū)![詳細]
靜林寺
  靜林寺,位于承留鎮(zhèn)南姚村。坐北朝南,依中軸線而建,南北84.2米,東西16.7米,總面積1606平方米。主體建筑依中軸線縱向排列,依次為山門、過廳、東西廂房、中佛殿和后佛殿遺址,共計五座十九間。寺內(nèi)尚存碣石一塊。 中佛殿,為該寺院的主體建筑,其面闊三間(11.46米),進深四架椽(9.20米),系明代單檐懸山造木構(gòu)單體建筑。該殿臺明為普通直壁式,四周砌條石臺明。殿宇平面布局為減柱造,僅置四周十根檐柱,柱生起不明顯,有明顯的柱側(cè)腳,大額枋斷面成正方形。墻體為青磚砌筑,山墻上部為露明五花山墻,屋頂施灰色筒板瓦,五脊六獸齊全,垂脊頂部施吞獸。明、次間均施四扇格扇門,五抹頭,門芯分別為龜背錦和套方…[詳細]
洛寧文廟
  洛寧文廟坐北朝南,屬中軸線對稱建筑,是典型的官式三進院落。因年久失修加之人為損毀,現(xiàn)僅存大成殿、崇圣殿和戟門。2000年9月,洛寧文廟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寧文廟大成殿寬25米、深13.8米,為磚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崇圣殿位于大成殿左前方,寬12.4米、深8.8米,為磚木結(jié)構(gòu)歇山頂。類別:古建筑時代:明、清地址:洛寧縣老城西街永寧東路公布時間:2000/9/1公布批次:第三批…[詳細]
南樂文廟
  南樂文廟即孔子廟。俗稱“黌學”(學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元明以后簡稱“文廟”。  文廟位于南樂縣城東南隅“一簣山”旁。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南樂縣主薄葉伯瑾始建,當時規(guī)模不大。永樂五年(1407年)知縣吳文質(zhì)、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繼擴建學基,使之形成一規(guī)模寵大的建筑群,東南兩邊至城墻腳下,西至大道,北至凈土寺。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寢殿、戟門、欞星門、月新齋、時習齋。嗣后比試弘治、嘉靖、隆慶、萬歷年間都做過增修擴建,增添了東西兩廡,鑿泮池,環(huán)以石欄,擴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牌坊等,使文廟初具規(guī)模。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年…[詳細]
濟源二仙廟
  二仙廟,位于濟源市東北13公里的梨林鎮(zhèn)大許村,2000年9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二仙廟,又名紫虛元君廟,據(jù)明《重修仙天圣母靜應(yīng)宮碑銘》載,二仙其人叫魏華存,西晉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劇陽侯魏陽元之次女,南陽太保掾劉友彥夫人。幼而好道,為百姓仰慕,稱紫虛元君。二仙廟創(chuàng)建于唐,明清均對其進行過增修和修繕。二仙廟,坐北朝南,南北長111米,東西寬33米,占地3663平方米,F(xiàn)存建筑依中軸線而建,依次為紫虛元君殿、東配殿、靜應(yīng)殿及拜殿,共計古建筑四座二十二間。廟內(nèi)散落碑碣石刻十余通。是一座布局清晰,保存較為完整的中小型古建筑群。2019年10月7日,濟源二仙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濟源盤谷寺
   盤谷寺位于濟源城區(qū)北12公里的大行山南麓盤谷口。寺以谷名。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貞元年(公元801年),李愿歸隱盤谷,因韓愈作序送之而負盛名。明洪武年間,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時重修,稱“十方大盤谷寺”,香火極盛,聞名遐邇。法屬寺院30余座,遍及豫、晉、皖三省。清雍正后歷有修葺。清乾隆作《盤谷考證》,并親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定盤谷為“名山勝跡”。   寺依山而建,為典雅玲瓏的四合院落,現(xiàn)存古建筑有接官廳、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東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筑。寺系清代建筑。寺前有御碑亭,碑刻乾隆皇帝親書的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及其步韓愈韻的七言詩,書法如行云流水,灑脫而凝重。西北有明…[詳細]
開封東大寺
  開封東大寺位于順河回族區(qū)清平南北街南端路西,是中原現(xiàn)存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伊斯蘭教古寺,有著典型的中國宮殿式清真寺建筑風格。史載東大寺原建于城外東南三、四里的文莊,明洪武年間遷于今址,為“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樂五年(1407年)又重修擴建,殿堂華麗雄偉。清道光年間毀于水患,回民繼而重修,F(xiàn)今的東大寺基本保持了那時的建筑風格規(guī)模。東大寺座西向東,院分三進,庭院開闊,整個寺院青磚碧瓦,建筑宏偉,錯落有致,風格古樸。大門明三暗五,前立門獅,脊頂七孔仙橋裝飾別具有特色,門楣鑲刻的“護國清真”、“護國佑民”題詞,使人們聯(lián)想起東大寺回民助清堵水的傳說。二門三間,兩側(cè)廊房與二院南北講堂走廊向西環(huán)繞到大殿陪…[詳細]
葉縣縣衙
  葉縣縣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全國現(xiàn)僅存的3座古縣衙之一,也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的古官署衙門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筑。據(jù)省文物局組織管家論證,葉縣縣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規(guī)模宏大,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風格,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guī)律等都具有重要價值。葉縣明代縣衙位于葉縣東大街,占地16848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氣勢宏偉。整個建筑群由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中軸線上自前至后布列著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輔助建筑在其東西依次展開,布局合理,風格古樸,充分顯示了明代縣級政權(quán)官署衙門的規(guī)制和風貌。內(nèi)設(shè)編鐘演奏廳、文物展室等,陳列300多件(套)文物,其中70多件…[詳細]
大程書院
  大程書院位于城內(nèi)書院街,南北長73.65米,東西寬39.9米,總面積2938.6平方米,大門3間,古槐1棵,龍門3間,古松2株,立雪講堂3間,東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間,共52間。是遺留的縣城時間較久、規(guī)模較大和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國第三位。大程書院始建于宋代,為程顥所建。程顥,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奠基人。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至元豐三年(1080年)在扶溝任知縣,尚寬厚,重教化、關(guān)心民疾,興建學校。他親自“聚邑之優(yōu)秀子弟而教之”,親書“書院”二字匾額懸于大門之上。并倡導(dǎo)“鄉(xiāng)必有!,請來有名望的學者到扶溝傳道授業(yè),使扶溝縣域文風一時丕振,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書院規(guī)模雄偉,巍巍壯觀,…[詳細]
新蔡文廟大成殿
  文廟亦稱孔廟,是歷代封建社會對至圣先師——孔子的朝拜祭祀之處,對研究孔孟儒學及其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受到專業(yè)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在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也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注意。新蔡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自李演創(chuàng)建街北,至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朱令如復(fù)遷于古城東南隅,兩朝二百余年三易其地。大成殿為五脊單檐歇山式高臺重梁三進深,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闊五間,高9.2米,寬18.5米,進深9.8米,重梁起架,梁柱直徑0.40米,柱礎(chǔ)為青石,直徑0.43米,方坐0.72×0.72;彝吒岔敿t磚砌墻,滾龍背,兩端龍頭昂伸,斗拱為一斗三升,四角外翹,鐵鐘高懸。前壁為透花木…[詳細]
南陽府文廟
  南陽府文廟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老城區(qū)新華東路北側(cè),面對和平街,現(xiàn)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并被稱為“南陽國學講堂”。南陽府文廟曾于2005年榮登臺灣明信片。南陽府文廟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據(jù)《新修南陽縣志》記載,府文廟舊在延曦門東(先農(nóng)壇),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順治十年(1653年)移建縣治東北故唐王府,即現(xiàn)在的南陽市老城區(qū)新華東路北側(cè)。南陽府文廟是封建社會祭祀孔子的廟堂和講學之所,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雨洗禮,屢經(jīng)毀建,如今已面目全非,僅存大成殿。南陽府文廟于2000年被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為舊時人們祭孔之地,也是講學的場所,故亦稱“黌學”、“府學”、“儒學”。據(jù)《明嘉靖南陽…[詳細]
歸德府文廟
  歸德府文廟,坐落在歸德府古城內(nèi),中山東街路北,為祭孔圣地,又名孔廟,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商丘縣志》記載,大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明弘治年間知州張璽重建為7間,后歷代重修。原有大殿、欞星門、照壁、泮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戟門、東西廡、啟圣祠、教諭宅和訓(xùn)導(dǎo)宅,F(xiàn)僅存大成殿、明倫堂和泮池。1948年底和1949年初,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和中原二月會議曾在這里舉行晚會。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趙會、劉信相繼修葺。大成殿是歸德府-、儒學屆祭祀孔子的場所。現(xiàn)存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九脊十獸,飛檐挑角,綠色琉璃瓦頂,單檐歇山,浮雕龍鳳大脊,正中飾…[詳細]
芒碭山文廟
  芒碭山文廟,亦稱夫子廟,位于永城市東北三十五公里芒山鎮(zhèn)夫子山南麓。夫子山是芒碭群山中的一座,因孔子在周游列國返回魯國時曾在此避雨、曬書而得名。后人為示紀念,在此建文廟、立石碑而祀之。文廟始建年代不詳,據(jù)院內(nèi)石碑記載,明末曾遭兵焚,F(xiàn)存文廟是清末建筑,坐北朝南,由啟圣殿、東西廂房和大成門組成。主殿啟圣殿,硬山灰瓦頂,面闊五間,長19.20米,進深四間,寬13.20米,構(gòu)架特征為七架梁帶前后雙步梁,并出四架梁前廊,前廊梁下作軒。廊下有四根八楞石柱擎檐,石柱正面陰刻知縣陳夢蓮所題楷書楹聯(lián):“德配天地修高明博厚之大,道冠古今統(tǒng)二帝三王之傅。”“近圣人居若此其甚,中天下立無得而”。東西廂房各面闊五間,長…[詳細]
許昌春秋樓
  許昌春秋樓景區(qū)位于許昌中心,文廟前街中段,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極為便利,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群,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東漢建安五年,曹操東征,下邳之戰(zhàn)俘獲關(guān)羽及劉備甘、糜二位夫人,為保護皇嫂安全,關(guān)羽“土山三約”之后暫且歸附曹操,來到許昌。曹操寵才愛將,遂拜關(guān)羽為偏將軍,并賜府宅一處,讓關(guān)羽和二位皇嫂同住,關(guān)羽為避嫌,將一宅分為兩院,讓二位皇嫂住內(nèi)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樓,關(guān)羽在此秉燭達旦,夜讀《春秋》,春秋樓由此而得名,F(xiàn)存春秋樓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兩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雉門、鐘鼓樓、春秋樓、刀印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