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文峰塔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于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于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shù)亍拔娘L”的象征,故又稱“文峰塔”。文峰塔的建筑因富有獨特的風格而聞名,其特殊在于一反常規(guī)形制,由下往上一層大于一層,逐漸地寬敞,整體呈傘狀形式上大而下小,在中國古塔中以及國內外為所罕見。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天寧寺始建于隋仁壽初年(公元601-604年間),塔修造于后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五代、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增修。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當時任彰德(即今安陽)知府的黃邦寧,主…[詳細]
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2公里處的五乳峰下,是為紀念禪宗祖師達摩而修建的,現(xiàn)存有一殿、兩亭和千佛閣等建筑。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面闊和進深均為3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剪邊頂,殿內的木構梁架和斗拱都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大殿的前檐立有4根石柱,柱面浮雕有海石榴、卷草、飛禽和伎樂等圖案。殿內有石柱4根,柱面浮雕有神王、盤龍和嬪迦等。殿內明間置佛龕一座。大殿東南有古柏一株,相傳為唐初禪宗六祖慧能所植。庵內還保存有書法家黃庭堅、蔡卞等人書寫的贊頌初祖達摩的碑石40余通。初祖庵為研究宋代至清代的佛教建筑、雕刻和書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景點位置河南少林寺西北面一公里…[詳細]
溫縣慈勝寺
  慈勝寺(元代)慈勝寺位于溫縣西北23公里大吳村。創(chuàng)建于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現(xiàn)存大雄、天王兩殿。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架,單檐歇山頂,為減柱造,是元代典型的柱子排列方法。門頭上懸掛的木制鳳字形牌匾,乃國內稀有的珍品之一,-大雄寶殿,造型古樸大方,書法筆力剛勁,素有陰溝鐵畫之稱。殿內原來全部繪有壁畫,現(xiàn)僅存殘余部分。西壁一處為瀝粉界畫殿閣,東壁一處是城廓兼人物,線條工整,造型美觀,是元代壁畫藝術的珍品。天王殿為單檐懸山頂建筑,殿內西壁現(xiàn)存四天王彩色人物畫,保存比較完整。四人身高皆二米,各執(zhí)不同兵器,線條粗獷豪放,肌肉節(jié)節(jié)隆起,強壯有力,衣飾飄帶,迎風飄卷,個個目光炯炯,栩栩...2…[詳細]
繁塔
  繁塔位于開封城東南三里許。繁塔,原名興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塔所在地,原為自然形成的高臺,因附近多居繁姓,故名繁臺。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曾一度改名講武臺,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建寺于繁臺上,因在世宗柴榮的生日建成,柴榮生日為天清節(jié),故顯德四年(957年)賜寺名天清寺。作為世宗的功德院。當時,其殿堂壯麗,與相國寺、開寶寺齊名,為東京名剎之一。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重修,元末兵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在前樓廢址改建佛殿,取名國相寺。十九年(1386年)就寺的中部天清殿廢址,重行修建,仍名天清寺。同年,僧勝安等在寺西北白云閣廢址重建佛殿,取名白云寺。明代在繁臺上同時存在3個寺…[詳細]
柴莊延慶寺塔
  柴莊延慶寺塔位于河南省濟源市城區(qū)西北3公里柴莊東。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建。外壁各層嵌有磚雕佛像一千多尊。北門可拾級登至二層。二層以上有疊澀式磚層收頂,上置木板樓板已毀。南門內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zhí)堆討c禪院所修舍利塔記》碑,為楊虛已仿晉王羲之行書。寺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六角七層,高28.16米,塔身呈拋物線形。底層南北各辟一門,從南門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北門設梯道可登至第六層。塔身各層各壁嵌磚雕佛龕千余個,故又俗稱“千佛舍利塔”。磚雕精細,造型生動,近于北魏手法。塔內和周圍有宋代和明清碑碣塔銘10方,其中重要的有北宋景祐元年,景祐二年2方塔銘,景祐三年《大宋河陽濟源縣龍…[詳細]
法海寺塔
  法海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毀。清順治五年重修。乾隆十七年與嘉慶元年分別續(xù)修。法海寺石塔,平面方形,外檐九級,頗似樓閣,然實為“單層多檐式”塔。塔高13.08米。除塔門、欄桿與塔頂?shù)忍幨褂脻h白玉裝飾外,全塔皆以青石雕砌而成。石塔自下而上由基臺、仰覆蓮形基座、塔身與塔剎等部分組成。下層塔身分上下兩段,中以平石區(qū)隔,下段正面設方門,內為八角形塔心室。塔身上端,在突出壁外的欄額上置四鋪作斗拱,其上便是由撩檐枋、椽子、飛子和龍頭垂脊、瓦攏構成的第一層塔檐。再上,是二層塔壁,正側面均有券門一個,門高27厘米、寬24厘米、深10厘米。二層塔檐的脊上,直接承出漢白玉石單勾欄一周;華板,為“萬…[詳細]
悟穎塔
  悟穎塔位于河南省汝南縣城南,是唐代和尚悟穎所建,故名“悟穎塔”,因有傳說每年夏至日中午沒有影子,又名無影塔。塔門向南,呈單面6角形,塔高26米,是單閣式磚塔,整個塔身用長35厘米、寬16.5厘米、厚5.5厘米特制的青磚平臥順砌而成,石灰漿粘壁面,黃泥粘合磚縫,塔身底層為大,向上逐層遞減,使整個塔體外廊呈拋物線形,塔身基座為單層須彌座,座之束腰部分用橫柱分隔,橫柱間的磚面上,雕有山羊一對,童子兩個,還有蓮花、牡丹、臘梅、桂子等花卉圖案及盆景。在須彌座上,設五鋪作斗拱,斗拱上有撩檐枋臺數(shù)室,塔檐下磚砌仿木結構的五鋪作出的雙抄斗拱,塔身九層。1984年修葺時,在第八層中間發(fā)現(xiàn)一塊長0.45米,寬0.…[詳細]
玲瓏塔
  原陽玲瓏塔 玲瓏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位于河南省原陽縣城西南17.5公里原武鎮(zhèn)東關,原為原武鎮(zhèn)善護寺內的附屬建筑物,建于宋崇寧四年(1105年),為六角形十三級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有塔銘記載明萬歷辛丑年間(1601年)重修。清代善護寺失火,寺毀塔存。1963年6月,河南省公布其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共13層。這里自古以來是黃泛區(qū),因黃河決口,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埋于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12層34米。 塔北面有一塔門,塔檐磚砌斗拱露出地面。自第二層以上皆為疊澀出檐。塔身每層均辟半圓拱券門及假窗,斗拱、層檐、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該塔的輪廓為…[詳細]
閻莊圣壽寺塔
  圣壽寺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后臺鄉(xiāng)閻莊村西北200米,是睢縣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點。圣壽寺塔俗稱閻塔,為宋代建筑物。雖經多次地震侵襲,風雨剝蝕,仍巍然屹立,1985年省政府曾撥款維修加固。塔身高22米,底座周長28.4米,為平面對稱六角,九級密檐式結構。塔身外部每層檐下均用迭澀磚砌,第一層高3米,檐下有南開一半圓形拱圈門。一至六屋外壁嵌砌佛像雕磚數(shù)百個,佛像造型各異。塔內為六角形塔心室,室壁佛像磚砌,頂部飾有彩繪圖案。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和雕刻藝術提供了實物依據(jù)。關于圣壽寺和圣壽寺塔,當?shù)剡流傳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大宋時期閻莊村來了一位法號慧普的和尚,他慈眉善目且精…[詳細]
商丘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東北角烈士陵園內。據(jù)清光緒《永城縣志》記載:“崇法寺……創(chuàng)建在唐以前,紹圣初建塔,高數(shù)丈”,F(xiàn)寺已無存,僅剩此塔。據(jù)史書記載和塔內地宮石、磚刻文可知,該塔始建于宋紹圣元年(1093年),塔成于紹圣五年(1098年)。崇法寺塔是一座樓閣式仿木構式磚塔,平面呈八角,九層,通高34.6米,分外壁、回廊、塔心,每層內部構造各異,塔內走道用磚石混和砌成。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拔專項維修經費10萬元對其進行了徹底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古塔的原貌。塔的基座為八角形,高1.6米,周長24米。第一層,東、南、西三面辟圭形門,門內小室互不相通,均用十層疊澀磚砌成四角攢尖的…[詳細]
修武勝果寺塔
  介紹:勝果寺塔位于修武縣城西南隅。宋紹圣中建。磚塔七層。原有殿宇72間已廢,唯塔獨存。塔門東向,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3.1米,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均勻遞減,寬度逐層收斂。各層檐下,均用枋木結構的斗拱裝飾,玲瓏壯觀。塔心室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于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沿塔剎環(huán)行,可眺望全城景色。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湘潭市規(guī)劃展示館
  湘潭市規(guī)劃展示館大門位于湖湘東路,展陳面積為9400平方米,上下三層共15個展廳,通過城市概況介紹、總體規(guī)劃、城市專項規(guī)劃、互動體驗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城市建設歷史、城鄉(xiāng)經濟、文化成果和光明前景。湘潭市規(guī)劃展示館共有15個展廳,擁有全國最大的C--E三折幕劇場,在這里,不僅可以透過總規(guī)沙盤看到湘潭城區(qū)全貌,還可以參與各種互動體驗,暢想湘潭城市遠景。一樓為序廳、城市概況廳、歷史文化廳、建設成就廳;走進規(guī)劃展示館,首先看到的是璀璨奪目的金色大廳。序廳設計上莊重典雅、氣勢非凡,天花板上有蓮花綻放,地面篆刻著白石印章,以及源自湖湘?zhèn)鹘y(tǒng)建筑的空間構架,構成了獨屬湘潭、“僅此一家”的主題印象空間。在大…[詳細]
明福寺塔
  明福寺塔,位于滑縣老城西南隅,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福寺塔建于明福寺內,該寺于隋仁壽四年(604年),由當?shù)厝硕琶鞲J┱,故曰明福寺。原?guī)模不大,后經陸續(xù)擴建,規(guī)模達到南北長l公里,東西寬370米。其殿堂輝煌,堪稱滑州名剎。特別是唐寶歷二年(826年),寺內增建明福寺塔一座,更使明福寺遐邇聞名?上v經戰(zhàn)亂,殿堂已毀,唯有塔存。明福寺塔,原高九層,后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十八年(1929年)復修時改為七層,至今保存完好。其塔磚石結構,塔身直徑6米。塔身每層出檐兩級,外壁砌有圓龕坐佛。第二層以上,東西南北四面各有圓券門,第五層的四個側面飾有長方形假窗各一扇,第七層的四個側面飾有“”…[詳細]
尉氏興國寺塔
  興國寺塔歷史年代久遠。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1963年,古塔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國寺塔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平座面闊也漸次收斂,寶瓶式銅剎扣在頂部,整個塔身外觀莊嚴淳厚,剛毅挺拔。古塔為磚塔,塔身內外均用青磚砌筑,全部采用臥砌法,磚與磚之間銜咬,塔體結實穩(wěn)固。塔每層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為仿木構磚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碩大,制作規(guī)整,有四鋪作和五鋪作兩類,是宋代建筑藝術的完美體現(xiàn)。興國寺塔的另一顯著特色是塔體內外壁均鑲嵌有磚雕佛龕。佛龕磚呈正方形,其質如石,龕凹圓形。龕內浮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袒胸…[詳細]
寶輪寺塔
  寶輪寺塔位于陜州風景區(qū)內,原為陜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此塔塔門南面,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高26.5米,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景。該塔外形作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詳細]
天寧寺三圣塔
  天寧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院內,該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天寧寺三圣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厦嬉蝗T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磚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層疊澀密檐下均施菱角磚,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疊澀做出密檐,各層高度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寬度也逐級收斂,使整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剎頂為一小寶塔,相輪式剎座,上置寶珠。…[詳細]
會善寺
  會善寺位于河南登封縣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積翠峰下,屬曹洞宗,與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稱為嵩山之名剎。會善寺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guī)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于該寺。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后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會善寺坐北向南,山門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小灰瓦頂,中3間砌券門,明間門…[詳細]
小白塔
  小白塔,位于老城內西冠帶巷、原乾明寺內,因為它全系白色條石筑成,故名“小白塔。”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白塔外形小巧玲瓏,宛如一個寶瓶。它矗立于八角形的基座上,高約12米。塔基呈八角形,分為兩層每面寬2米,均以石浮雕裝飾。四面共有16幅浮雕圖像,內容有“二龍戲珠”、“觀音送子”、“繁榮爭艷”等。每個轉角刻有金剛力士像雙目環(huán)睜,雙手用力向上奮托之勢,顯得維紗維肖。塔身用長方形條石交錯綴壓筑成。腹徑最寬處卻在塔身之上半部。塔剎有四層出檐,由下往上逐漸收斂,最頂是盤狀形式,顯得更加秀麗挺拔,充分體現(xiàn)了匠師的建筑技巧。此塔別致的是,塔身中部造有一龕,龕內置一尊佛像。佛盤腿坐于蓮花座上,頭戴折扇帽子…[詳細]
普照大禪師石塔
  普照大禪師石塔:石雕喇嘛塔。是開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禪師的遷化靈塔。為嗣法門人佛心妙覺大禪師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二月十五日所建。純石結構。五層,通高4.9米。塔座和塔檐為八角形,塔身為鼓形。塔基由雙層須彌座構成。下層須彌座大半沒入地表之下,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樂飛天。上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刻四個壺門,每門內各刻一只臥獅,壺門之間刻飾牡丹花。下梟刻覆蓮一周,上梟和上枋雕刻單瓣仰覆蓮兩層,每層八朵。上層蓮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呈禪定像。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龕上下兩層。上層龕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設七個龕。北方無龕,南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佛為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二弟子雙手合十立于蓮座…[詳細]
天王寺善濟塔
  天王寺善濟塔 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城內縣人民政府后院天王寺舊址上,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創(chuàng)建,為七級六角形磚塔。塔基為須彌座,塔身高24.4米, 自下而上逐層收斂呈錐形,通體嵌砌石雕佛像,斗拱、棱柱、假窗。第一層東壁開塔門,由塔室登梯道可至最上層。每層塔心室都開有塔門可供游人眺望。天王寺善濟塔瑰麗多姿,其建筑結構和風格富有民族特色。在外形上還吸取了喇嘛塔的建筑形式和裝飾藝術,是研究元代宗教建筑和佛教歷史的珍貴實物。在塔近處有一夯土高臺,高5米左右,東西長30余米,南北長20余米。相傳西周時期的共姜,因丈夫共伯早死守節(jié)于此,俗稱“共姜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