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國防教育基地名錄旅游

國防教育基地名錄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中心區(qū)域(松陽)遺址
  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中心區(qū)域(松陽)遺址位于閩、浙、贛邊界的浙西南腹地——松陽縣境內,這里崇山峻嶺,其中箬寮峴海撥1500多米,為松陽最高峰,可遠眺松(陽)、遂(昌)、龍(泉)、云(和)四縣,更有成片的原始猴頭杜鵑林堪稱華東一絕。土地革命時期,特別是紅軍挺進師到浙西南,以松陽安民鄉(xiāng)、楓坪鄉(xiāng)、玉巖鎮(zhèn)、大東壩鎮(zhèn)為中心區(qū)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因而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這里到處是紅軍-的舊居、黨政機關舊址、紅軍標語、召開重要會議的會址、重大戰(zhàn)役的遺址。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中心區(qū)域(松陽)遺址主要集中在松陽縣的安民、楓坪、玉巖、大東壩等地。安民鄉(xiāng)安岱后村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領導機關所在地,現有“紅…[詳細]
長山中學民族魂紀念館
  長山中學民族魂紀念館,是學校專門籌建的面向師生和社會的公益性展館,展示著學校發(fā)展的歷史圖片和實物,真實地反映了百年長中求索奮進的光輝歷程。“民族魂紀念館”充分利用光榮歷史這一特色和優(yōu)勢,她讓更多的青少年透過長山中學這個中國特定歷史縮影的窗口,深刻地看到和真切地理解我們整個民族的屈辱史、抗爭史和發(fā)展史,進而增強振興民族、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013年,為慶祝百年校慶,對民族魂紀念館進行了改造升級。老紀念館在80年校慶時已啟用,幾經易置。最終自籌資金在靠近校門口處建成新館,占地面積360M2,共分為烽火初燃、鐵山烽火、烽火燎原、彪炳青史、紅韻流長、桃李中華、復興之路、幸福發(fā)展八大部分,…[詳細]
中共劉集支部舊址
  大王鎮(zhèn)位于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南部,全鎮(zhèn)總面積122平方公里,轄1處省級經濟開發(fā)區(qū),97個行政村,27個居民小區(qū),境內常住人口16萬人。大王鎮(zhèn)是革命老區(qū),這里建立了全省乃至全國最早的一批農村黨支部,保存并傳播了全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誕生了鄧天一、李耘生、李玉堂、丁萊夫、張?zhí)愕戎T多仁人志士,出現了清河大地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第一屆廣饒縣委就誕生在大王劉集。劉集村黨支部建立于1925年春,是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劉良才任黨支部書記,劉英才、劉洪才為委員,隸屬中共濟南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1927年8月,在劉集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廣饒?zhí)刂,劉良才任書記,兼任劉集黨支部…[詳細]
三灣改編紀念館
  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經過長途跋涉、艱苦轉戰(zhàn),于9月29日抵達永新三灣村。在這里,毛澤東親自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連上”,在部隊內實行黨代表制度和民主主義,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份的革命隊伍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它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鑄造了我軍的軍魂,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是我黨政治建軍的開端。三灣改編紀念館位于江西省永新縣三灣鄉(xiāng)三灣村,上世紀90年代,該館利用簡易的平房作為展館,對外展出三灣改編圖片展。2003年,永新縣將原展館拆除重建,并對基本陳列作了較大的調整和修改![詳細]
直羅烈士陵園
  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長征到達陜北后,親自決策部署和指揮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進行的。這次戰(zhàn)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直羅烈士陵園始建于一九五四年春,位于我縣西部,距縣城五十三公里,占地面積六十畝,以栽植松柏為主。陵園內有紀念碑一座(高21米),紀念館一棟(建筑面積719.6平方米),紀念亭七個,接待室七間,唐代寶塔一座(柏山寺塔)。安葬有中共中央委員、紅一軍團四師政委黃甦、紅二團團長李英華和聶榮臻同志的警衛(wèi)員孫啟峰以及十二名小戰(zhàn)士等325名有名烈士,無名烈士630名。一九八六年…[詳細]
紅軍樹革命烈士紀念園
  石首市紅軍樹革命烈士紀念園位于荊州市石首市桃花山鎮(zhèn)鹿角頭鳳凰山。桃花山原名東山,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陣地。桃花山西北鹿角峰下湖邊生長著3株古老的黃芯樹,粗壯的樹干上,當年紅軍刻下的標語依稀可辨,成為石首蘇區(qū)人民跟隨賀龍鬧革命活生生的見證。1930年10月,鄧中夏、賀龍率紅2軍團南征,軍團總部設于調關,部隊進行緊張的擴軍和戰(zhàn)前準備。一天,賀龍、鄧中夏、周逸群和隨行人員到桃花山視察擴軍工作時,被大樹上刻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土豪、分田地”等標語所吸引。區(qū)委書記鄧伯勛介紹說,這些標語是年關時,桃花山赤衛(wèi)隊配合紅軍獨立第1師襲擊華容縣城團防時刻寫的。這些標語先削除樹皮,在乳白色的木質上刻字,然后…[詳細]
留莊英雄民兵營
  留莊英雄民兵營的前身是杜八聯,杜八聯位于濟源市坡頭鎮(zhèn)境內,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沿黃河北岸的蓼塢村(包括桐樹嶺)、橋溝村、泰山村(包括槐樹莊)、楊大莊毛岑村(包括清澗)、馬住村(包括連地)、留莊村(包括佛澗)、杜年莊(包括馬場、蔣莊、葦園、校莊)等八個行政村組成的聯防組織。 清朝末年政府實行“里長”制,杜八聯屬承留區(qū)“杜里”管轄,民國初實行“保甲”制,曾沿用“杜里八甲”“杜里八鄉(xiāng)”“杜八鄉(xiāng)”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全國聯合抗日,各地成立聯防抗聯,團聯等人民抗日聯防組織,故又沿稱“杜八聯”?谷諔(zhàn)爭時期,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架起葫蘆舟,擺開地雷陣,先后作戰(zhàn)400余次,殲敵2000余名,燒…[詳細]
毛澤東舊居詒燕第
  毛澤東舊居詒燕第位于清流縣林畬鄉(xiāng)林畬村塘堀自然村,距林畬學校100米處。1930年1月,古田會議勝利召開之后不久,為打破國民黨軍對閩西蘇區(qū)的第二次“三省會剿”陰謀,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4軍從閩西古田出發(fā),分路回師贛南,轉戰(zhàn)江西。其中毛澤東率紅2縱隊于1月14日從連城菇田進入清流,15日經沙蕪、蛟坑、余朋、芹溪、霧露坑、桐坑、小池、溫家山等地進抵林畬,夜宿于此。在此次的行軍路上,毛澤東寫下光輝詩篇——《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敝,1931年6月中下旬紅4軍第11師曾士峨、羅瑞卿部,1933年7月底紅軍東方軍彭德懷、滕…[詳細]
鎮(zhèn)巴革命烈士陵園
  鎮(zhèn)巴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緬懷先烈,啟迪后人,1958年,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建“鎮(zhèn)巴縣革命烈士紀念塔”,1984年9月竣工落成。2001年,又在塔右建成“革命歷史陳列館”。塔后是革命烈士陵園。1987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將“紀念塔”列為“省級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5月被漢中行署列為“漢中地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漢中市重點開發(fā)的名勝景區(qū)之一。紀念塔區(qū)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園林面積878平方米,植被覆蓋率達99%基建筑面積349平方米,紀念塔整體造型莊嚴,塔向高15.3米,肅穆宏偉,四周雕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烈士英名。東…[詳細]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
  通過建設,石鼓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從(原石鼓文物管理所)建館到現在共有“軍地共建基地”、“紅色歷史文化景點、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昆明醫(yī)學院大學生教育實踐基地 、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 ”、“云南省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重教育實踐基地,成為了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場所,了解祖國燦爛文明,掌握歷史知識的重要課堂。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在賀龍、肖克、任弼時、王震、關向應等的率領下,長征達到石鼓,勝利渡過金沙江天塹,甩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跳出包圍圈,在此渡江北上抗日,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1977年8月,云南…[詳細]
天津市東麗區(qū)育才中學
  天津市東麗區(qū)育才中學始建于1998年,占地840畝,建筑面積近35000平方米,是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經過十余年發(fā)展,現已發(fā)展成為一次性接納3600名學生及150名教師同時參加集學軍、學工、學農、國防教育、禁毒教育、人防教育、拓展訓練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社會實踐基地。 基地主要劃分為展館教育區(qū)、軍事理論教學區(qū)、農業(yè)生態(tài)園區(qū)、工業(yè)園區(qū)、生活區(qū)等十幾個教育、學習、生活場區(qū)。國防科技展館面積達520平方米,備有高科技“立體幻影”設備,逼真的場景使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市人防辦投資建成的人防科技展館分為圖片展區(qū)和體驗區(qū)上下兩層,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了防災減災知識及防范措施。禁毒教育展館利用聲、光…[詳細]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
  該館由鄧小平親筆題書館名,是我國第一個以根據地命名的專門性博物館。它的前身為巴中人民文化博物館,始建于1951年。1961年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新館落成于1984年口館址在巴中市巴州區(qū)城南南龕山的半坡上,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27平方米。陳列大樓由三個展廳、珍品陳列室、影視放映廳等組成。陳列大樓兩側是紅軍石刻陳列廊,東側為觀光廊亭。整個建筑雄偉壯觀,綠樹紅墻渾然一體。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資料兩萬余件,基本陳列了川陜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斗爭、發(fā)展史,分15個單元。對紅四方面軍西征…[詳細]
崇明縣烈士紀念館
  崇明縣烈士館位于崇明中部新河鎮(zhèn)東首,團城公路南側,始建于1951年,原名烈士紀念塔,1957年更名為崇明縣烈士館。崇明縣烈士館占地面積14520平方米。1988年6月經崇明縣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為“縣級重點紀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9月,縣烈士館被民政部命名為“烈士紀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1996年“崇明縣青少年教育基地”、“崇明縣國防教育基地”相繼在烈士館掛牌。2002年榮獲“崇明縣青少年保護先進單位”和“上海市花園單位”榮譽稱號。崇明縣烈士館資料室保存著我縣在各個時期犧牲的烈士檔案427份,烈士遺物22件,照片、圖片301張以及文書檔案50卷。革命史跡展覽室共展出烈士英名4…[詳細]
任山河烈士陵園
  任山河烈士陵園位于彭陽縣城西北23公里處古城鎮(zhèn)任何村,屬全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陵園,任山河戰(zhàn)斗是西北解放戰(zhàn)爭的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解放寧夏第一仗從這里打響。園內共安葬烈士391名(有名烈士233、無名烈士158名),其中任山河戰(zhàn)斗中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64軍364名指戰(zhàn)員,紅一方面軍長征途徑彭陽犧牲的4名紅軍戰(zhàn)士,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剿匪犧牲的革命戰(zhàn)士、敵后武工隊員,因公殉職的革命干部等21名,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犧牲的戰(zhàn)士1名,2013年從甘南藏族自治州搬遷散葬烈士1名。陵園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有紀念碑、紀念館、吊唁廣場、烈士墓冢、公墓園、花壇、雕塑、辦公用房、停車場等,屬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院內…[詳細]
塔臥湘鄂川黔省委黨校舊址
  塔臥湘鄂川黔省委黨校舊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順縣塔臥鎮(zhèn)原涂家大屋。舊址為三合院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積540平方米,正屋坐東朝西。教室和宿舍設在西廂房,東廂房放置一些通訊器材,又稱無線電分臺。舊址系任弼時、王恩茂等同志辦公地點和住處,也是根據地區(qū)、鄉(xiāng)政權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學員學習的場所。1934年12月,為了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培養(yǎng)黨的地方工作干部,湘鄂川黔省委在塔臥丁家院子建立了一所黨校,省委委員張子意兼任校長,王恩茂任教務處處長。教員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德元等。學員是軍政干部和蘇區(qū)縣、區(qū)、鄉(xiāng)青年干部,先后有數百名干部參加學習。學校根據“新區(qū)黨組織應保存著秘密狀態(tài)”的指示精神,沒有對外公…[詳細]
松江烈士陵園
  松江烈士陵園的前身是坐落在縣苗圃桃園內的侯紹裘、姜輝麟烈士紀念碑。1986年5月,經松江縣人民政府批準定名為“松江烈士陵園”。為了更好的褒揚革命英烈事跡,從2011年開始,歷時兩年,松江烈士陵園完成了整體改建。改建后的烈士陵園占地面積30.172畝,建筑面積約為2399平方米。紀念碑高20米,由四片呈下垂狀的紅旗組成,表示對革命烈士的深切緬懷;墻體為紅色,象征著烈士們用拋灑的熱血將其染紅;碑體上黑底金字“死難烈士萬歲”六字系毛澤東同志的手跡,F配有2000平方米的祭奠廣場,并且在1652平方米的紀念館內,重點介紹松江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22位烈士光輝事跡;整體搬遷的墓區(qū)面積達到了約900平方米…[詳細]
中共高唐歷史展覽館
  中共高唐歷史展覽館位于高唐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紀念廣場西側。2004年5月,中共高唐歷史展覽館開工建設,次年4月竣工,2008年7月1日正式開館。展覽館坐西面東,建筑面積為991.38平方米,有兩層高大的臺基,均建有民族風格的漢白玉護欄,護欄柱上雕以云紋,護欄板浮雕梅蘭竹菊圖案。館體巍然屹立于臺基之上,威嚴莊重。展覽館整體為平頂,頂部中間為圓形穹窿頂,鋼架結構,覆以玻璃幕。正門兩側墻壁上飾有表現大革命、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斗爭內容的四幅大型銅制浮雕。館內展覽面積近600平方米,展出圖片700余幅,分為平原日出、革命新篇,順利過渡、探索前進,改革開放、鑄就輝煌,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高…[詳細]
渤海革命老區(qū)機關舊址
  渤海革命老區(qū)機關舊址暨濱州市黨員領導干部黨性教育基地是由中共惠民縣委主辦,面向全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教育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基地位于惠民縣城北部,原武定府衙古建筑群東側,始建于2012年8月,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分渤海革命史第一和第二院落、渤海革命老區(qū)機關舊址院落、主題廣場、英烈碑廊5個展區(qū),系統總結回顧了從1937年到1950年期間,渤海革命老區(qū)軍民一心支前抗戰(zhàn)、奪取勝利的光輝歷程。2013年7月1日,渤海革命老區(qū)機關舊址開館暨濱州市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隆重舉行,標志著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自…[詳細]
水城擴紅文化生態(tài)園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城西北4千米處的金鐘鎮(zhèn)水城村委會。 1935年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9軍團長征經過會澤,開倉放糧,打富濟貧,發(fā)動群眾,喚醒人民,為民除害,號召勞苦大眾參加革命,人民大眾熱烈擁護,爭先恐后報名參軍,很快掀起擴紅熱潮,擴紅1500余人,編成一個較大的新兵營,由9軍團作戰(zhàn)科長劉雄武兼營長。5月4日上午,會澤參軍的新戰(zhàn)士在水城梨園集合,軍團長羅炳輝對新戰(zhàn)士作了動員報告。此次擴紅,是紅9軍團擴紅史上人數最多的一次,影響深遠。 座落在水城梨園西北山麓的水城文化生態(tài)園包括擴紅臺、史跡陳列館、紅色文化廣場等主體建筑。擴紅臺——“烏蒙磅礴”大型群雕,始建于2003年11月1日…[詳細]
劉英烈士陵園
  劉英烈士陵園,位于國家級名勝景區(qū)——方巖風景區(qū)馬頭山麓,始建于1953年,1982年重修,1988年被定名“劉英烈士陵園”,并由共和國元帥聶榮臻同志題寫園名。1992年,時值劉英烈士犧牲五十周年,陵園進行擴建。現陵園總面積33409平方米,集墓、館、碑、亭于一園。陵園是劉英、張貴卿烈士的犧牲地,建有劉英烈士墓、張貴卿烈士墓、永康十三烈士合墓以及劉英、張貴卿殉難處以示紀念。其中劉英烈士墓墓碑由粟裕大將題寫。陵園東北角是革命紀念館,占地1164.5平方米,建筑面積661.75平方米,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內設三個展廳,依次以劉英生平事跡、張貴卿生平事跡、永康黨史為序布展,附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