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第一批廣東省水下文物保護區(qū)名單。
李和美屋
  李和美屋建于清光緒六年(公元1881年)。為三堂六橫三圍龍的半圓形圍龍屋,是“興寧十大古民居”之一。屋內有9個廳、112個房間,左右兩邊均有斗門。屋宇布局較好,大小天井分布合理,采光條件較好。上中下廳較寬,每橫屋之間有寬暢的走廊,下花廳有假山、壁畫和燙金簾等。斗門很有特色,是雙套式二進斗門。屋宇主體建筑較有氣魄,大門外有石柱、石鼓,屋檐皆為燙金雕花,中廳掛有匾額“敦本堂”。該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上廳掛有清光緒六年瀚樊江陳壽椿所書的“肯構肎堂”橫額,為光緒皇帝舉亭封翁大人新居落成題此志賀。中廳、大廳和斗門分別掛有新派詩人、書法家胡曦所書的“敦本堂”、“資政第”和“祥迎紫氣”匾額。李和美,位于廣…[詳細]
雙龍村大夫第
  雙龍村大夫第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畬江鎮(zhèn)雙龍村。建于清光緒(1875——1908)年間,是李氏十八世馬來西亞華僑晉郎公興建。為二堂三橫一雜屋。坐西向東,高臺基,夯筑,灰瓦面,土木石結構。系梅縣傳統(tǒng)客家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偯骈55.2米,總進深27.35米,面積1556平方米。該第坐西南向東北處設卷棚頂外門樓,呈“歪門正廳”,木雕垂花、雀替。門前設步級臺階、門坪。正門樓設四架梁卷棚頂,面闊三間,門額署“大夫第”,設門當戶對。木雕獅形柁墩,雀替、掛落。門樓壁畫、墀頭、檐楣等彩繪色彩鮮明,形象生動。上堂人字梁架,前檐廊卷棚頂,木雕墩、雀替、掛落等,書卷彩塑,木雕屏風。左橫屋、右二橫屋設操手,與外門樓…[詳細]
松溪橋與古道
  松溪古道始于西晉末年,是中原人向南遷到程鄉(xiāng)(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潮汕等地的必經之路,距今1600多年,據(jù)說被客家人尊為客家人文始祖的程旼也是從這條古道進入廣東,并最終定居梅州的。目前遺存的這段松溪古道位于平遠縣差干鎮(zhèn),長約6公里,寬5尺,鵝卵石砌面。古代松溪古道上通平遠縣城、江西尋烏、贛州等地,橫接福建武平、上杭,下至蕉嶺、潮州、汕頭,被稱為“一線牽三省”的重要通道。為什么一條小小的道路能“牽動”三個省呢?原來在古代,潮汕一帶是重要的食鹽產地,江西一帶內陸的食鹽很多都由潮汕的鹽場供給。這些食鹽就是沿著這條古道運往江西的。同時,潮汕平原由于人口密集,本地出產的糧食不足以滿足當?shù)氐男枰虼艘残枰獜摹?a href=/landscape/88/songxigudao.html target=_blank>[詳細]
種玊上圍
  種玊(sù)上圍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zhèn)新樓村,湯南鎮(zhèn)是梅州市的“南大門”,距豐順縣城4公里,揭陽市中心25公里,廣梅汕高速公路和鐵路、國道206線、S224線貫穿鎮(zhèn)境,交通較為便利。語言以潮汕話為主,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種玊上圍俗稱上圍古寨,北緯23°43′32.3″,東徑116°11′50.1″,海拔14.9米。古寨始建于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公元1670年),歷經18年春秋竣工。其建筑結構獨特,布局新奇,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米,城墻根據(jù)36天干,72地支共108塊圍筑而成,呈蟹形,墻體每幅寬高二丈,墻厚0.5米,每塊墻設有直徑為20公分圓形槍眼,用粗砂、小石子,糯米泥及紅糖拌和,迄…[詳細]
蘭芳樓
  蘭芳樓建于清光緒(1908年),是“總理醫(yī)政”徐華清出資修建的學堂,房間木門全部有精美雕花,樓閣式中堂在五華較少見,蘭芳樓對研究五華古建筑和徐華清史料有一定的價值。蘭芳樓(原學堂)位于五華縣安流鎮(zhèn)樓江村,建于清代。座西南向東北,灰、沙、石、土坯磚夯筑墻體,木、桷、桁懸山瓦頂;面寬五間,二進深,左置一橫屋;深18.2米,寬26米,中通、回廊、四合院式布局;前設曬坪、半月形水池?偯娣e:占地約1236平方米,建筑約473平方米。蘭芳樓由徐華清出資建造,歷經幾度修繕。樓內石柱抬樑,各式樑架及構件雕刻、彩繪、壁畫圖案等保護基本完好,牌匾等文物保存數(shù)件。2014年1月公布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詳細]
輔德堂
  輔德堂位于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zhèn)北塘村,始建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為僑商張韶光,又名張舜卿(為紅頂商人張弼士的管家)所建,其結構、大小、布局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基本相同。坐東向西,前低后高,三進院落四橫屋一圍樓,前面平房,后為二層樓房,門坪前左右?guī),屋前有口半月形池塘,總面?1.2米,總進深58.3米,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中路三開間,三進之間用天井相隔,九個廳,十八個天井。抬梁式構架,墻體承檁,蓋陰陽瓦面。大門用石門框,門額上 書-“輔德堂”三字,屋--拱、額枋均有雕花,柱兩側木雕雀替,金柱為六角形柱礎,檐柱為圓柱礎,該堂木構件雕刻工藝精致。該屋對研究大埔縣客家…[詳細]
蓮瑞流馨民居
  蓮瑞流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百侯鎮(zhèn)侯南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該建筑規(guī)模宏大,俗稱九廳十八井,坐南向北,三進院落二橫屋一圍樓,磚木結構,有房間68個?偯鎸37米,總進深59米,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大門用石門框,龍船屋脊,門額上 書-“蓮瑞流馨”四字,中路三開間,上中下堂天井相隔,抬梁式構架,以獅座、瓜墩為承載橫梁,雀替為騎馬式,進與進之間為廡廊。整座建筑通風采光良好,布局合理,抬梁、雀替、斗拱、斜撐、橫枋等木構件雕刻有人物、花鳥、瑞草等彩畫,工藝精美,色彩鮮明。2015年12月10日,蓮瑞流馨民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侯南村中議大夫第
  中議大夫第位于大埔縣百侯鎮(zhèn)侯南村,始建于清代,由楊蘊美所建。坐東北向西南,二進院落二橫屋,殿堂式布局,總面寬37.9米,總進深38.7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面寬三開間,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面。正立面門樓門額上 書-“中議大夫第”五個大字,蒼勁有力,上廳正堂懸掛“懷德堂”牌匾,堂前檐廊采用四架梁卷棚頂,木雕柁墩,抬梁式架構。瓜柱、斗拱、彩飾、屏風等木雕構件色彩艷麗,富麗堂皇,雕刻藝術精湛,整座建筑精巧別致,布局合理,對研究大埔客家民居府第建筑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2015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桂嶺書院
  桂嶺書院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蕉城鎮(zhèn)城郊村蕉嶺中學內。據(jù)《蕉嶺縣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記載,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光緒年間重修,2005年按原貌修繕。1904年丘逢甲在此創(chuàng)辦鎮(zhèn)平初級師范傳習所,1914年改為蕉嶺中學。坐北向南。為三層殿堂式布局,通一進七間,總面闊25.6米,總進深17.3米,共計房屋12間,占地面積約44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約27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30平方米。重檐廡殿式頂、灰瓦面、三合土夯墻,通水墨描繪墻裙。前帶七級臺階,正立面為門廊,方、圓形麻石柱支撐,中部卷棚頂、精美斗拱,抬梁式木質梁架,左右兩側施八角形門。首層明間為敞廳,圓形石基木柱支撐構筑穿…[詳細]
田家炳祖居(拱辰樓)
  位于高陂鎮(zhèn)銀灘村的田家炳祖居拱辰樓是大埔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梅州市學生德育基地。拱辰樓不大,它坐西南向東北,文靜地端坐在那里,像一個溫文爾雅的書生。背后是一座山勢略顯高峻的背頭山,龍勢蜿蜒而下,左手山麓延伸出來,如環(huán)抱一般,比右手的山嘴要高出許多。據(jù)風水先生說,左青龍,右白虎,青龍高出白虎,便是好風水。大家再請看這屋前的水渠,當?shù)厝朔Q腰帶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站在拱辰樓前,視野開闊,山環(huán)水抱,令人心曠神怡。拱辰樓建于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為田家炳先生高祖父田振多公所建,占地320平方米,建筑面積264平方米。殿堂式布局,磚木結構,二進院落。上廳樓房高二層,中間為…[詳細]
賓興館
  賓興館位于惠城區(qū)橋西金帶南街3巷10號,始建于清道光8年(1828年),坐北向南,進深三座,面闊三間,封閉式的四合院布局,占地約160平方米。是清代惠州鄉(xiāng)紳為資助本地生員參加鄉(xiāng)試、會試而建的會館,賓興館是了解科舉制度難得實物,F(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賓興館坐北朝南,采用三堂四橫屋的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約1070平方米,局部兩層,總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風貌,是反映古代科舉制度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耙蚩箲(zhàn)期間遭日機轟炸,解放后又幾經拆建,至今該館僅剩中座及左右?guī)枯^為完好,其余的都是后來新建的。門楣上“賓興館”三個字雖已了無痕跡,但遺…[詳細]
譚公村大夫第
  譚公村大夫第位于惠州市惠東縣平山街道譚公村。譚公大夫第的建筑物大部分保存尚好。前廳置屏風門,上方懸掛一塊寫著“賞穿黃馬褂”牌匾,但這塊牌匾不是原有的,是重修時重做的。譚公大夫第原本還存放著一塊珍貴的木匾,上 書-“文魁”二字。這塊牌匾是當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劉坤一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科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舉人蔡秉澄所題,而蔡秉澄正是蔡錦青的兒子,但這塊牌匾早已不知去向。譚公大夫第的木雕很多,多是彩色的。屏風、斗式梁架、廊架上雕刻有麒麟、兔、獅、鹿、鳥及花草等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大多蘊含著故事和寓意,如一個木雕中蝙蝠、鹿、瑞獸等造型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福祿壽喜”吉祥主題。…[詳細]
惠州黃家祠(黃氏書室)
  黃家祠又稱黃氏書室,祠堂是漢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環(huán)城西路36號,是歸善縣(今惠陽市、惠東縣、惠城區(qū)、寶安區(qū)部分地方)黃氏的祖祠。建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后改為黃氏書室。黃家祠為三進式院落,左側另有三進配房以小巷側門聯(lián)接,建筑總面積1000平方米。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門兩側次間與明間前面各安放一條弓形石枋,枋下兩邊使用石質角替,枋上承放石獅,獅上置一斗三升斗拱;◢徥箝T高峻雄偉,高3.6米,闊2.05米。大門匾額“黃氏書室”四字,楷書、陰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聯(lián)“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行書、陰刻,每字25X40厘米,字體俊逸流暢,有較高的…[詳細]
鄧承修故居(壺園)
  鄧承修故居(壺園)位于惠州市淡水鎮(zhèn)上撥子圍。名壺園,是鄧承修故居之一,總面積約420平方米,四周設有圍墻。仿北京四合院作法。開東門,鑲“壺園”石匾。進為大院,兩邊有抄手廊聯(lián)通南北建筑,北面是兩層樓房,南面是一座三開間的平房,正門對過(即北抄手廊)中間有一亭,造型古樸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藝術構件:有多種幾何圖案及花草紋的掛落、橫披;刻有花草圖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獅子。封檐板紋飾豐富精細,有蝙蝠、八寶、梅蘭菊竹。山墻博風灰塑花草綬帶,垂背頭上灰塑了鰲魚、龍頭。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鄧承修,惠陽縣(今惠州市)人。舉人出身,官至鴻臚寺正卿。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鎮(zhèn)南關大…[詳細]
馬路頂林氏宗祠
  馬路頂林氏宗祠又稱“海陸惠忠義節(jié)孝祠”,始建于明崇禎十六年即1643年,該祠宇抬梁式梁架結構,總面積約600多平方米,為一座平面五間二進院落,四合院布局,為清代粵東祠廟建筑代表作,是設縣衙的唯一古遺址,且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2011年,被公布為汕尾市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五星祠
  2015年12月,五星祠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五星祠全稱為五星宗祠,屬清朝建筑。位于螺溪鎮(zhèn)正大村,距陸河縣城約13公里。該建筑有300多年歷史,按其建筑位置的地理特點有五星歸垣、八卦現(xiàn)緣、天井無涵、異草歲生、紫爐靈動、藝筑集萃、圣峰成相、菩提無塵等奇觀![詳細]
白沙鄭氏大宗祠
  白沙鄭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zhèn)白沙社區(qū)四村村頭,是白沙鄭氏族人的“始祖祠”。始建于宋朝,明萬歷、清嘉慶年間重修,現(xiàn)保存清代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二廊合院式布局,整個地形呈“步步高升”之勢,面闊15.8米,進深36米,占地面積568.8平方米。磚木石結構,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舟脊,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碌灰筒瓦,青磚墻體。后堂兩側墻內鑲嵌清嘉慶年間的兩塊石碑,石碑分別記載了白沙鄭氏由福建莆田遷移到此定居和重修大宗祠的歷史。2004年被公布為東莞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對研究明清嶺南古建筑和白沙村史及鄭氏歷史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文會里嫁娶屋
  文會里嫁娶屋位于佛山市城區(qū)文會里。建于清代。始建時是當?shù)馗粦舻淖≌,以后則作為嫁娶屋,供出租用,為住房窄小的居民臨時提供婚嫁擺宴的場所?偯娣e約350平方米,三開間平房,面寬11.2米。門廳也稱轎廳,供停轎之用。然后是三進院落。外墻是水磨青磚結砌。檐口花板施精細的木雕花紋。兩側墀頭飾龕式磚雕。居中置落地式大型木雕屏風。四柱大廳內的花架、格扇、雀替等建筑構件均是寓意吉祥的木雕,工藝水平較高。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椰子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位于茂名市袂花鎮(zhèn)大路村委會椰子村,始建于明代天順四年(1460年),即公元一千四百六十年,屬古代宮廷式建筑,磚木石結構,高雅大方,富麗堂皇,曾于清代嘉慶九年及民國甲申年(1944年)兩次重修,從民國至一九九四年均作學校使用,該宗祠雖歷滄桑五百四十多年,但仍保明代宮廷建筑風貌,其精美的雕塑藝術,精巧的石柱架梁,奇怪的地下排水,僅存的石碑銘記,革命的歷史功績,都極具歷史文物價值。陳氏宗祠始建時面積較小,重修時在原基礎上擴大,現(xiàn)存面積1200平方米,座東向西,呈長方形,為一座三進結構,上中下三廳均有木屏風相間,平時各自為體。上廳陳列先賢和祖宗牌位。中廳為掛匾亭,赦賜的“奉天誥命”匾及多塊舉人…[詳細]
鰲頭泰升餉當
  鰲頭泰升餉當位于茂名市茂南區(qū)。年代為清。鰲頭古驛道旁的泰升餉當內還保存有43張從清·光緒、定編和民國期間的當票,有賣兒賣女的賣身契,生意房子契,過繼契,抗日戰(zhàn)爭民眾捐款抗日和收據(jù)、國民黨的苛捐雜稅收據(jù)、民眾繳交的差人差響收據(jù),為研討其時的古驛道供給了有力的佐證,因而搞好鰲頭古驛道的維護研討工作必將發(fā)生深遠的社會影響,具有較高的前史、文明、科學和藝術價值。2015年12月10日,鰲頭泰升餉當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