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聯(lián)豐花萼樓
  花萼樓位于大埔縣大東鎮(zhèn)聯(lián)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于明萬歷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ㄝ鄻钦嫉孛娣e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筑。共有三環(huán),內(nèi)環(huán)為一層30個房間,二環(huán)為二層60間,外環(huán)為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墻體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梁灰瓦。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墻上設有內(nèi)小外大呈三角的-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巖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是為抵御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樓內(nèi)有面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詳細]
石寨土樓
  石寨土樓石寨土樓(方樓、樹德樓、郭氏宗祠)位于蕉嶺縣南磜鎮(zhèn)石寨村,于2002年經(jīng)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樓由該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興建,至明隆慶1567年建成,為時45年,距今490多年。坐東南向西北,東、西角各有一座碉樓(俗稱火角)高出方樓約2米,總面闊33.8米,總進深26.3米,共計房屋71間,占地面積約889平方米,建筑面積3060平方米。盝頂、灰瓦面、山石三合土墻基田骨泥夯墻。樹德樓由該村郭姓十世祖于明代天啟1622年興建,至清雍正1723年建成,為時101年,距今390多年,2006年、2007年按原貌部分修繕。坐東向西。為三層方形土樓布局,西南、東北角各…[詳細]
饒平土樓
  饒平土樓道韻樓位于饒平縣三饒鎮(zhèn)南聯(lián)村,始建于明萬歷15年(1587年),該樓呈八卦形,三進三環(huán)圍共構成“八卦”的爻畫,座南朝北,面積1萬平方米,-周長328米,直徑101米、墻高11.6米,三層半,皆以黃泥土夯成,中間設有廣場,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水井32口,樓外周設有槍眼、炮眼,樓門頂還沒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該樓雖在公社化時期小部分受到破壞,但目前保存較為完好,是饒平縣境內(nèi)655幢土樓寨中年代久遠、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的一處。潤豐樓饒平縣境內(nèi)土樓寨總數(shù)達655幢之多,潤豐樓是其中較具規(guī)模、較有特色的一處。潤豐樓位于饒平縣新豐鎮(zhèn)豐聯(lián)村,背靠“背頭山”(省道柏豐線西),建于清道光年間,…[詳細]
揭陽關帝廟(古榕武廟)
  揭陽關帝廟位于揭陽市區(qū)天福路。也稱“武廟”,是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萬歷29年。關帝廟祀關云長,褒其忠義。廟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布局,正殿為重檐歇山頂。屋脊有花鳥嵌瓷,工藝十分精湛。前廳有八卦形藻井,雕刻有“桃國三結義”等題材的人物畫,為廣東省同類建筑所罕見,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中廳兩邊墻壁上嵌有石碑多處。其中有光緒初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疏奏慈禧及光緒帝為該廟賜盈額的碑文,對研究關帝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古榕武廟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保存了粵東地區(qū)唯一的清中期神廟戲臺,是潮汕地區(qū)歷史悠久,影響較為深廣的重要的古代宗教建筑,特別是獲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頒賜的“威宣南海”匾額,…[詳細]
司諫進士坊
  司諫進士坊,又稱進士石牌坊,位于江門市江海區(qū)荷塘鎮(zhèn)南村。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為表彰正德辛巳科進士余經(jīng)所立。據(jù)《廣東通志》記載,余經(jīng)為當?shù)啬洗迦,字朝綱,號石龍,明代正德年間考取進士,曾任刑部給事中、福建漳浦縣丞、甌寧縣令等官職,為官清廉,正直無私,彈劾奸臣,深受世人稱頌。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的科第坊,仿木結構,全石砌筑,懸山頂,檐樓間加飾6贊斗拱,通高8米,面寬10米。正樓豎匾上鐫刻“恩榮”二字,額枋鐫刻有 “司諫”、“大行”等楷書大字及“正德辛正巳科進士余經(jīng)第”及“嘉靖六年丁亥歲仲春吉日立”等楷書小字,飾以麒麟圖案。牌坊等級和規(guī)格較高,目前為我市唯一明代石碑坊,具有較高的文…[詳細]
樂從何氏大宗祠
  明順德何氏大宗祠位于順德市樂從鎮(zhèn)。是何姓厚本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面闊三間,深三進,面積600平方米。頭門是歇山式,蓮花斗栱,四柱、底梁、華板所用石料均為礪石,木橫梁雕瑞獸、花草,華板飾龍、馬、麒麟浮雕,具有晚明雕刻特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1年順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歸善學宮
  明、清惠州歸善學宮位于惠州市惠城區(qū)橋東街道惠新中街1號惠陽高級中學校內(nèi)。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時期,曾先后修建26次。據(jù)嘉靖《惠州府志》記載,當時學宮頗具規(guī)模,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會饌堂、教諭室、東西兩廡、號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肅癰亭、忠義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閣、文昌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學宮為惠州中學校舍,1968年部分校舍為惠州市二中所用,F(xiàn)僅存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所建的戟門與大成殿。戟門面闊五間17.7米,深9.75米,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硬山式屋頂,高9米。正面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各六朵,為六鋪作出三抄重栱計心造,里轉…[詳細]
南社明清古村落
  南社古村位于茶山鎮(zhèn),為明清古村落。整體造型像一條船,節(jié)慶有傳統(tǒng)婚慶表演。這里的交通也很方便,里面也有吃飯的地方。這里是有著800年歷史的南社明清古村,雕花翹檐式古舊建筑櫛次鱗比,古建筑群保存良好,沒太多后期添加,小資情調(diào)兼顧,乍一看還真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古舊的深巷,看不見盡頭,望不見出處。村道旁枝葉繁茂的古榕樹下有一口大池塘,兩旁是青磚建造的舊式老房子,小橋流水,楊柳依依,古建筑倒映在水中,池水不起一絲波瀾,分外安詳。古村內(nèi)有許多古老的祠堂,雕工精細猶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座祠堂都是家族對前人開枝散葉的感謝,及與對后人光宗耀祖的期待。走進細看那些浮雕,雖然顏色掉落的差多了,但卻依舊栩栩如生,令…[詳細]
塘尾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東莞現(xiàn)存較好,規(guī)模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內(nèi)共有書院19間,古榕樹21棵。李氏宗祠氣勢雄偉,歷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圍墻,是東莞市現(xiàn)存最完好的古村圍墻。塘尾明清古村落對研究明清時期珠三角的建筑風格、社會文化、風土人情,以至于嶺南文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圍前三口魚塘一大二小,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護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圍墻、炮樓、里巷、祠堂、書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農(nóng)業(yè)村落文化景觀。塘尾村明清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經(jīng)破壞的明清建筑比較…[詳細]
曹氏大宗祠
  曹氏大宗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曹邊村委會滘北村一巷6號。該祠又名南雄祖祠,始建于明。明崇禎九年(1636年)重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深三進,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頂建筑。占地486平方米,裝飾古樸典雅。保存了南方獨特的蚌殼墻,對研究珠江三角洲古建筑有重要價值。200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裕祠
  廣裕祠擁有七處歷史文字的印記,這就是它的最珍貴之處。廣裕祠是廣東第一次發(fā)現(xiàn)有確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稱為“非常寶貴的建筑標本”。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跡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確的維修記錄刻在脊檁下或者墻體的碑文上。2003年12月1日經(jīng)修復的廣東省廣州從化市太平鎮(zhèn)錢崗村廣裕祠,獲得了今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chǎn)保護獎第一名“杰出項目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該獎項的頭名。廣裕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錢崗村為南宋宰相陸秀夫后裔所建,位于村中的廣裕祠則始建年代不詳,一說是明永樂四年十一月始建(即公元1406年),另有一種說法是建于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詳細]
石洞古廟
  石洞古廟位于肇慶七星巖東北石洞巖,始建于唐初,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嘉慶三年(179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與石洞巖為一體,巖中有廟、廟在巖洞中,古廟建于0.5米高的臺基上,木結構,小型單間殿式,坐北向南,長3米,寬3米。廟內(nèi)四柱高各為2.1米;前二柱為八角形,石質;后二柱為方形磚柱,重檐,四面斗拱三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石洞巖口增建山門,面積48平方米,無斗拱鋪作。1983年重修,部分改為鋼筋混凝土梁架。大門上花崗巖石匾額陰刻“石洞古廟”四字。檐柱兩根,花崗巖石質,刻有楹聯(lián);石柱礎為花籃形。廟中所祀為縣人周氏塑像,已毀,1983年立玉石浮雕“祥風甘雨…[詳細]
東莞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
  黎氏宗祠在中堂鎮(zhèn)潢涌村,始建于南宋,最初是為了經(jīng)念當時黎氏家族0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藥,治好母病,傳為佳話,并由縣里申報朝庭,奉旨榮門,以建宗祠。宗祠為三進院落,兩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臺,兩側為廂房,東西共有房15間,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是東莞現(xiàn)存最大的宗祠之一。主體建筑為廣東著名的硬山頂式,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內(nèi)進神臺兩則保存安放有宋、元、明朝著名的撰文碑記:宋為進士、元為朝中仕郎、明為國子監(jiān)祭酒、以及監(jiān)察御史、翰林院士等東莞代出的名人所提所立,是考證東莞文化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遺址。這個宗祠在南宋德祜年間毀于兵火,元朝重建,元末再次毀于兵火,明朝又重建,抗…[詳細]
順德青云塔
  明順德青云塔位于順德市大良鎮(zhèn)神步崗,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原名神步塔。因崗下有青云路直抵縣城東門,故俗稱青云塔。塔平面為八角形,外觀七級,樓閣式磚塔,高45.4米。塔底層邊長3.3米。縣志載:“塔高十有二丈,七級,級有扶梯,可登臨,八角皆鐵鳳銜鐘,風來聲聞十里”。塔基轉角處砌托塔力士,為粗面砂巖雕刻,線條粗獷有力。第四層門額上嵌“三元挺秀”石匾,落款為:“萬歷壬寅秋八月吉旦”。是明萬歷三十年建塔的物證。塔身柱枋外皮灰料攙和朱砂,色彩古雅,歷久不褪,俚語稱“青云塔與(許)新不與舊”。1985年維修。1991年順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詳細]
明遠橋
  明遠橋在杏壇鎮(zhèn)逢簡鄉(xiāng),按順德縣志記載,該橋為宋代李仕修建造。這是順德梁式三孔石拱橋中,文獻記錄最早的一座。因經(jīng)歷代重修,現(xiàn)橋已難找宋代風貌,僅存明代的風格了。史料記載:李仕修,字建業(yè),杏壇鎮(zhèn)逢簡人,宋代慶元已未(1199)科進士,任福建肅政廉訪司僉事,升浙江行省參政,曾在鄉(xiāng)筑大石橋數(shù)座,便利行人。該橋為梁式三孔石拱橋,紅色沙巖石構筑。全長24.8米,頂寬4.7米,高4.5米。橋拱為縱聯(lián)砌置法,橋欄華板刻有各種花紋圖案。兩旁望柱各十四條,柱頭雕石獅一只,現(xiàn)僅存十只。該橋兩邊斜道不砌石級,行人來往象上下斜坡一樣,古代車馬過橋,可暢通無阻。站在橋上左右眺望,寬闊的河涌兩岸,整齊的石砌墻緊靠河壁。蕉林…[詳細]
崔氏大宗祠
  崔氏大宗祠又稱山南祠、崔氏始祖祠,是一處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區(qū)沙頭鎮(zhèn)城區(qū)內(nèi)。宗祠坐北向南,面闊五間、縱深五進,有108個門口,現(xiàn)存有牌樓式的頭進、牌坊及廂房。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yōu)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光緒年間重修,1985年南?h政府撥款維修。現(xiàn)僅存前進、牌坊及廂房。前殿為牌樓式,抬梁木構架,蓮花托斗拱建筑,每層檐脊有灰塑彩鳳,梁架上下雕花鳥和故事人物的立體圖案,生動精巧;石牌坊為四柱三間樓式建筑,正面刻“山南世家”,前面刻“纘服揚休”,頂飾蓮花托灰塑,抱鼓石是西樵山粗面巖石制作,雕花鳥、竹木圖案,設計之精美,做工之…[詳細]
吳川雙峰塔
  雙峰塔座落在吳陽鎮(zhèn)塔腳村。明代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吳川縣令周應鰲于江海河流處建此風水塔,謂之“筆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俗叫尖山)、麗山遠揖塔前,定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高23.15米,第一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nèi)折上式,各層設假平臺。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高1米,塔邊棱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tài)各異。至于建塔原因,據(jù)晚清舉人吳宣崇撰寫的《重修江陽書院碑記》記述,其中有:“江陽書院者,前明萬歷二十七年,泰和周公應鰲,謫宰吳川時建也,吳川山水泄于限門,周公用形家言,塔于此。復即其下建書院。所以振興人文者,厥意甚盛……”由此可見,雙峰塔與江陽書院均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七年…[詳細]
高州冼太廟
  高州冼太廟位于高州市文明路,潘州公園北面。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始建,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同治年間先后重修。主體建建筑共三進,總進深49.5米,總面闊13.4米,建筑面積826.3平方米,分前殿、中殿、正殿。正殿為穿斗式梁架結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頂脊灰塑雙龍戲珠等飾物。廟內(nèi)《冼夫人記》碑、《恭謁冼夫人廟書》碑等碑刻,保存完好。解放后,該廟曾一度被改作幼兒園,冼夫人像被毀,物資散失。八十年代以來,在省、市、縣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各界人士踴躍捐資修葺,該廟得以重光。廟內(nèi)雕造于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亦已由私藏居民完璧歸廟。兩尊冼夫人塑像,一大一小,大者由雕塑師與機械師仿原像設計,施以巧藝,使之能…[詳細]
封開大梁宮
  明封開大梁宮位于封開縣漁澇鎮(zhèn)扶學村。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大梁宮為磚木建筑,單檐歇山頂,屋面平緩,屋檐有升起,面寬、進深各五間,通面寬15.48米、通進深14.8米。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木構架,采用月梁、叉手等早期做法。五架梁為抬梁式,七架梁及椽栿為穿斗式。檐柱出一丁頭承挑檐檁,各梁節(jié)點置如意斗栱承托,平梁上設叉手,下金檁等構件設有托腳,木梁均砍殺為月梁形制,木柱兩端略有收殺。柱礎為覆蓮式樣。正檁下的柎檁枋上有“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歲次丁酉季冬十二月十二日乙卯吉日”字樣。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大梁宮大殿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詳細]
南華又廬
  走進南口鎮(zhèn),映入眼簾的除了星羅棋布的傳統(tǒng)造型的圍龍屋之外,還有不少帶有花園和自來水系統(tǒng)的新式建筑,這些就是上世紀初歸國華僑的杰作。這些建筑中保存最好,名氣最大的是坐落在僑鄉(xiāng)村的“南華又廬”!澳先A又廬”的主人創(chuàng)建人潘祥初先生用了18年時間,為8個兒子營造了這座“十廳九井”。這所房子曾經(jīng)非常興盛,左右兩旁八套連成一體,一個兒子一套,里面相通,上面是廚房雜物間,總共整個屋子有118間房,更有“屋中屋”之稱,F(xiàn)在走進圍屋,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西方的痕跡,就連墻腳處還隱約能看到淡雅的壁畫。南華又廬座西朝向東南,占地面積10816平方米,建筑面積11220平方米。外觀宏偉,正立面為硬山式,廬內(nèi)分為上、中、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