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兩海會館
  清興寧兩海會館俗稱潮州會館。位于興寧市城內(nèi)河背街,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明清時期,寧江河是水路運輸樞紐,上通東江、下達韓江,花舫、漁船、貨艇往來熙攘,絡繹不絕。西河背一帶碼頭、商店、歌伎院、白汲樓生意興隆。當年在興寧經(jīng)商的潮汕人從潮州等運來材料,由潮州工匠在西河背河灘上建造了具有潮州風格的、秀麗玲瓏的潮州會館。會館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從正門進去,各進建筑和庭院向縱深依次排列,正廳左右翼以回廊,形成對稱式四合院布局。首進墻頂上繪潮州全景壁畫兩幅。潮州會館是興寧古代建筑的藝術(shù)精品。同時又是具有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1925年3月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曾在這里接…[詳細]
張將軍家廟
  張將軍家廟,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豪山村。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光緒帝表彰張其光立軍功賞銀而建?谷諔(zhàn)爭時期縣政府曾搬此辦公,后用作校舍,現(xiàn)已空置。坐西南向東北,三路三進,由中路建筑及東西兩路建筑組成,通面闊25米,通進深58.6米,占地面積1465平方米,后堂高7.96米。硬山頂,筒板瓦屋面,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身。頭門前有前院,地面鋪石板,曾設有一對石獅(現(xiàn)在會城人民會堂),立有石欄圍墻。頭門石匾陰刻鐘德祥書寫的“張將軍家廟”等紅色楷字,前立面麻石勒腳,兩側(cè)有石包臺。前天井中間為甬道,地面鋪石板。兩廡卷棚頂,承6檁。中堂前部有月臺,三面踏跺上落,石欄桿。中堂三間三進…[詳細]
大旗頭古村
  大旗頭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區(qū)樂平鎮(zhèn)。樂平鎮(zhèn)位于三水境東部,佛山一環(huán)和珠二環(huán)在樂平鎮(zhèn)都設有出入口,大旗頭村與三水城區(qū)及周邊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的交通聯(lián)系十分便捷。大旗頭村是粵中地區(qū)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為清代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于光緒年間統(tǒng)一建造的古民居建筑群。2002年,該區(qū)民居建筑群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大旗頭村古建筑群因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公布為首批1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大旗頭村古建筑群座西向東,以池塘前后為背景的總體布局,前面開闊,背面封閉,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jù),是建筑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各個學科研究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聚落文化和廣東文化地理的實例,…[詳細]
綺亭陳公祠
  簡村綺亭陳公祠始建于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為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筑,木雕、磚雕、灰塑工藝精美。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1887年陳啟沅創(chuàng)辦機器繅絲廠致富后,為奉祀先人所建。陳啟沅是我國近代歷史上一位有濃郁愛國思想和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之華僑民族企業(yè)家。祠堂取名“綺亭陳公祠”,是為了祭祀其承繼祖父陳綺亭而建造的。經(jīng)過100多年來的風雨洗禮,祠堂的基本框架雖保存完整,但一些精美的木刻、磚雕等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96年由南海博物館主持將祠堂按原貌修繕一新,改建成陳啟沅紀念館,館內(nèi)設有桑葉種植園、蠶房,陳啟沅生平事跡介紹和繅絲機模型展覽。2002年公布為省文物保護…[詳細]
劉氏家塾
  劉氏家塾,坐落在廣東粵西陽春市三甲鎮(zhèn),始祖念三郎【巨漢公之三子】從閩入粵于陽春開居,系開七公派下廣傳公的宗裔,屬十二房巨漢公的支脈世系。該宗祠始建于公元1689年至1693年歷經(jīng)五年竣工。位于陽春市三甲鎮(zhèn)中心小學內(nèi)。建于清康熙年間,清光緒九年(1883年)改為劉氏義學,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劉氏學堂。1983年改為三甲中心小學。學堂占地面積6354平方米,建筑面積1826.6平方米。包括講堂、教務處、禮堂、會客室、師生宿舍等建筑。自民國15年(1926年)以后,增設了圖書館、儀器室等。學堂懸山頂,脊、梁、檐、屏等精雕細刻人物花卉,壁畫彩繪栩栩如生,F(xiàn)學堂建筑仍為學校所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雕刻、屏風…[詳細]
涂庫陳氏家廟
  清揭陽陳氏家廟位于揭陽市仙橋鎮(zhèn)涂庫村。始建于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前后四進,有東西巷。前廳有三門,中門前立石鼓一對,門楣上石匾書“陳氏家廟”4字。門外檐柱為獸足頭,花籃礎加石獅八梭直柱。屋脊是嵌瓷雙鳳,配花卉瑞草,做工考究,形象逼真。中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明間高懸清乾隆兵部尚書李煜堯為陳詩正題的“文魁”匾一方。拜亭上掛“鶚薦重光”木匾一方,是清大學士翁方綱為舉人陳詩正題書的,字體雄渾蒼勁,極富神韻。后廳面寬五間。中廳、后廳內(nèi)均立石圓柱,上架八梭橫梁。整座廟堂所有梁柱、楣枋上都有鏤空木雕工藝品,花鳥蟲魚、山川人物維妙維肖,刀法明麗流暢,形態(tài)各異,是揭陽市區(qū)…[詳細]
羅定學宮
  羅定學宮位于廣東省云浮市下轄羅定市羅城鎮(zhèn)西區(qū),為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羅定學宮是廣東西、南二江流域僅存的形制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學宮。學宮俗稱文廟、孔廟,專為祭祀孔夫子而設立。羅定學宮始建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后代多有修繕,占地面積8300平方米。中軸線主體建筑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御路、月臺、大成殿、崇圣祠等,兩側(cè)配兩廡、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奎星樓、德義祠、學署和明倫堂等。羅定學宮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筑風格:樸素、輕巧、實用。整體布局嚴謹,遵守傳統(tǒng)形制,細部裝修和裝飾又有創(chuàng)新,鋪地、磚柱、斗拱等做法都很有特色。如大成門左側(cè)的名宦祠和明倫堂、右側(cè)的鄉(xiāng)賢祠都是嶺南硬山頂廳堂式建筑;…[詳細]
沙滘陳氏大宗祠
  沙滘陳氏大宗祠奠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離廣州陳家祠建成不過1年。當初,族人商量籌建祠堂研究方案時,就以廣州陳家祠為參照藍本。因此,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州陳家祠的姐妹版,但建筑工藝上則更精細,一柱一梁,都值得駐足凝視。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兩間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為面闊五間兩路、深三進,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中軸進深80.23米),屬典型的嶺南抬梁式結(jié)構(gòu)硬山頂建筑,布局按中國古代建筑形式集嶺南風格之精髓。從2007年9月開始,樂從鎮(zhèn)政府陸續(xù)投資近2千萬元修繕沙滘陳氏大宗祠,F(xiàn)在陳氏大宗祠已經(jīng)重煥往昔光彩,重現(xiàn)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三雕一塑(木雕、石雕、磚雕、灰塑),所造型的傳…[詳細]
綸生白公祠
  綸生白公祠,位于海珠區(qū)龍?zhí)洞寮s西大街22號,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再次重建,省級保護文物。清光緒年間,白氏后人白綸生以辦悅盛商行發(fā)家,成為富商,在村內(nèi)辦興仁書院和醫(yī)院善堂,捐資賑災,救濟貧苦村民,受到當?shù)匕傩辗Q頌。獲光緒皇帝封“準道員”職銜并賜“樂善好施”牌匾嘉獎。綸生白公祠,建筑風格堪稱廣州老祠堂中“典范”之作,整個祠堂糸青石磚瓦打造而成。檐柱上“郭子儀祝壽”花紋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多達數(shù)百人物。其精美程度令人驚訝不己。此外,祠內(nèi)的斗拱、柱梁、柱基均有精細的石刻、木雕、磚雕或灰雕多種動植物圖像,造型栩栩如生,線條流暢,為廣州同類建筑所罕見。正堂的兩側(cè)的“檐…[詳細]
大萬世居
  深圳大萬世居又稱大萬圍,位于深圳市坪山街道大萬圍村。曾姓客家人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客家寨堡式建筑。平面呈方形,總面寬124.3米、總進深123.5米,占地1.5萬平方米,分為外、內(nèi)圍龍,整體保留尚好。包括正面的大門樓、兩側(cè)門、民居、水井、碉樓和圍墻等,裝飾講究。石門匾刻“大萬世居”四個陽文大字,門聯(lián)為“大和保合,萬福攸同”。四角與后墻正中的碉樓、大門及側(cè)門均連以壁立的圍墻,形成高不可攀、壁壘森嚴的寨堡。緊貼四周圍墻下建有簡單的民居,再于其南、北、東面各建有一排三間兩伸手帶天井的四合院民居。水井在大門與南側(cè)門之間。內(nèi)圍龍,位于-龍內(nèi)的中前部,四角及后墻正中也設碉樓。西面有正門和兩…[詳細]
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是我國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民居建筑群,占地近2.5公頃,建筑面積達14530平方米,F(xiàn)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鶴湖新居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為龍崗羅氏祖宅。其建筑外圍前寬后窄,略呈梯形。內(nèi)部建筑主體為三堂兩橫結(jié)構(gòu),分內(nèi)外兩圍,規(guī)模宏大。圍墻內(nèi)屋宇、廳、堂、房、井、廊院布局錯落有致,號稱“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公交:357、358、367、365、380、863等多路公車到達。門票/開放時間10元/人。地址:深圳市龍崗區(qū)龍崗街道南聯(lián)社區(qū)羅瑞合北街一號類型:博物館游玩時間:建議2小時電話:0755-84297960;0…[詳細]
茂盛世居
  茂盛世居位于深圳市橫崗街道茂盛路,是典型的客家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融多功能于一體的建筑,中國五大民居之一。茂盛世居是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客家圍屋,建于清道光年間,迄今有190多年歷史,是目前深圳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客家民居古建筑,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圍屋中的住房基本上保持原貌,圍前的月池和圍后的風水林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在深圳現(xiàn)存的圍屋中并不多見。茂盛世居是一個矩形圍城式建筑,寬83米,長73米,建筑占地面積6200平方米。四周墻高7米,墻厚70厘米,墻體用紅糖糯米粥拌的三合土夯實而成,堅硬無比。圍墻遍布槍眼,四角設有碉樓互相照應,極具防御功能,反映了客家人歷代遷徙、異鄉(xiāng)立足的…[詳細]
大埔泰安樓
  泰安樓位于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nèi)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cè)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jié)構(gòu)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墻寬為0.92米,三層墻寬0.44米,一、二層外墻為石墻,三層外墻壁及內(nèi)墻為磚墻。因樓外墻為石墻,故該樓俗稱石樓。該樓一至三層四周向內(nèi)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詳細]
寶安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位于深圳市新橋街道新橋社區(qū)。始建于元代,后歷經(jīng)重修。目前的建筑規(guī)模成于清乾隆、嘉慶間,為五開間四進三天井的建筑群?偯鎸21米、總進深50米,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包括大門、石牌坊、中廳、后廳、亭、廊等,是新橋、新二、上星、上寮、黃埔等地曾姓的總祠。大門額刻“曾氏大宗祠”,對聯(lián)為“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內(nèi)有“詩禮傳家”及葉名琛所題“保障一方”木匾。中廳上掛“大學堂”。前廳與中廳間是三間三樓式的石牌坊,雕琢精細的花崗巖石砌筑而成,正面額書:“大學家風”,北面額書:“片石流輝”。前額表彰其遠祖曾子的功績。將曾子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學論視為傳家之寶。后額記載番禺小龍始祖曾仕行、新…[詳細]
南屏楊氏大宗祠
  楊氏大宗祠位于珠海市南屏鎮(zhèn)北山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依山而建,坐南向北,占地8838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五間三進兩旁加廂房的四合院布局。中軸對稱、總面闊41.6米、總進深60米,建筑面積2520平方米。硬山頂,青磚墻,抬梁與穿斗混合木構(gòu)架,花崗巖石柱礎,石條、石板作基礎,采用木雕、磚雕、石雕、灰雕等工藝裝飾。門前立一對石獅子,庭院筑上圍墻并種上花木。整座建筑規(guī)模宏大,古樸幽雅。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應山石橋
  應山石橋古稱玉環(huán)大石橋,位于應山古村以南200米處,始建于乾隆丙戌年(176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石橋采用拱圈式縱聯(lián)砌置法拱砌,南北走向,橋長49.85米,橋面寬6.5米,三個橋并聯(lián),單拱跨16.9米。自古以來,商賈往來頻繁,石橋成為湖(南)廣(東)古道的重要交通樞紐。應山石橋是廣東省目前發(fā)現(xiàn)跨度最大的古石橋,2002年被批準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豐雁塔
  清新豐雁塔又名文峰塔,位于新豐縣城東郊雙角村背老圍山。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為平面六角形,外觀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3.2米。底層邊長3.6米,壁厚1.57米,六面辟門,其中3門通本層塔心室,3門內(nèi)砌梯級上二層塔心室;西面門額題刻“文光射斗”四字,兩旁對聯(lián)是:“雁塔呈祥昭日月,龍門瑞啟震風雷!倍疗邔觿t每層二面有門,余四面為壸門。塔檐砌磚仿瓦件,是雁塔最有特色者。塔梯原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而登頂層,但平座淺窄無欄桿。1986年維修時恢復木樓板,增加塔膛內(nèi)木樓梯。1984年新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井橋
  清廣州石井橋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石井街道。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東西向,長68米、寬3.8米,為6墩的梁式石橋。橋的兩旁有石欄。橋的兩端原來各建一亭,亭為歇山頂,綠琉璃瓦蓋。橋兩頭有“道光歲次辛卯”紀年石刻;兩側(cè)還有“好進仙人履,能通駟馬車”一副石刻對聯(lián)。此橋至今尚保存完好。它是近代史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咸豐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國以“亞羅”號船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戰(zhàn)爭。次年,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與英國組成侵華聯(lián)軍,于十二月十三日(1858年1月27日)攻陷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柏貴等官員投降,英法聯(lián)軍組成“三人委員會”對廣州實行控制,清官府成了地方…[詳細]
新坡村廣濟橋
  清湛江廣濟橋位于湛江市湖光鎮(zhèn)新坡村。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當時雷州官道橋梁之一,有碑記建橋緣起。為19孔柱梁式石橋,又稱“十九孔橋”。橋長41.80米、寬1.30米。主柱、輔柱、橫梁相互穿插榫合,組成框架承托橋面。橋面共19段,每段均用玄武巖石板5條并排組成,兩側(cè)石條鑿槽勾連,各石條又有榫鉚與橫托石梁上下相連,成一整體,結(jié)構(gòu)科學,經(jīng)久耐用,為湛江現(xiàn)存最完好之古石橋。1986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