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民居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民居篇

龍井古民居
  賀州龍井古民居距離市區(qū)9千米。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區(qū)。是一個建于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古村,目前仍然保留大量清朝同治至光緒年間的古民居群,其中包括民國三任總統顧問張廷輔故居。古民居建筑技術精湛,建筑物雕龍畫鳳,至今保持完整,龍井村也是本地人聚居的一個重要村落,至今仍保留著本地人的奇特生活習俗。是研究賀州本地人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龍井的千年古驛道全都是用條石鋪設而成,總長1000多米,現雖然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桑,但仍可見當年的歷史足跡。居民區(qū)的龍井泉水甘甜芳香,冒出一尺多高的串串水珠還能預測天氣。多棵參天古榕分布在寨中,歡騰的小涼河流經村寨。馬東、道東田園風光點綴其間。2002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詳細]
曹溪古民居
  曹溪古民居位于弋陽縣曹溪鎮(zhèn)曹溪村,為典型的微派建筑風格。粉墻青瓦、馬頭墻、磚木石雕以及高脊飛檐、曲徑回廊等和諧組合,且規(guī)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磚雕、木雕、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曹溪古民居背山面水,非常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調。建筑內開天井,充分發(fā)輝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雨天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聚財的思想。曹溪鎮(zhèn)汪氏均從婺源(原系安徽徽州管轄)遷居至此,故建筑受徽派影響很大,F存的這棟曹溪古民居…[詳細]
崗腳村古建筑群
  崗腳古民居位于蘇仙區(qū)以北崗腳鄉(xiāng)中部,俗稱老崗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古代民居。也是郴州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元朝古民居。崗腳古民居分布廣泛,現保存完好的有70余幢,尤以老崗腳為主,荷葉塘、灣塘、云鳳等地有部分。這些古民居構筑精美,形狀考究,美觀實用,既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風格,又匠心獨運,結合了當地的地形、地貌、風水,巧作安排,水0融成為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和文化景觀。崗腳古民居建筑突出地表現出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思想。還表現在宅院的布局上,標準的宅院,一般都由庭院、天井、前后廳、廂房等組成,這種錯落有致、進退有方的結構,避免了家居的單調、刻板,給人以一種自然造化的感…[詳細]
宋沖古民居
  宋沖古民居位于沙窩鎮(zhèn)樸店村境內106國道東側1公里的宋沖村民組,距鎮(zhèn)政府約12公里。這里群山環(huán)繞,門前有一條小河,三面環(huán)山,僅有一條公路出入,是十分理想的居住場所。宋沖民居始建于清朝中期,距今約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了,相傳為當地一名富商所建,建筑材料全部為燒制的青磚,尤顯莊嚴肅穆,彰顯出大戶人家的氣派。建成時,整座房子為三套,三大門樓,每套房子均為三層套院,每層套院均有左右兩個單獨的天井小院,共有房子約70余間。房子門口為石條砌成的臺階,大門兩側為石雕造像。房檐全部為雕花人物圖像,整座房子的雕花人物像構成名著《紅樓夢》中的一部人物情景戲,十分宏偉壯觀。文革期間,宋沖民居房檐上的雕花人物像幾乎被破壞…[詳細]
六家畈古民居
  位于安徽合肥東南鄉(xiāng),肥東縣城南2.5公里處,系湖濱鄉(xiāng)人民0所在地。六家畈居民中以吳姓居多。村中人才輩出,如淮軍將領、北洋軍閥時期的海軍次長、代理總長-少將等等。他們大多官高位顯,在家鄉(xiāng)大興土木,蓋房置地,使得六家畈空前繁榮。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計205間正屋、111間廂房及5條走巷;花園兩處;公、私詞堂各1處;望湖樓一座。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筑,磚木結構,磚雕木雕精細,青磚灰瓦,齊山飛檐,每棟房屋兩邊設有風火墻,建工考究。六家畈的古民居,因50年代初的康復醫(yī)院的進駐、后駐軍、-及文革中掃四舊被拆、被改建,已面目全非,有的僅剩房屋輪廊,有的成了僅剩兩棵名貴樹種的空院,…[詳細]
燕坊古民居群
  吉水燕坊古村位于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zhèn)的燕坊古村,是一個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明清建筑160余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古村房屋規(guī)劃有序,各巷道均為青石板、紅石板或鵝卵石鋪成,屋內描金繪鳳,精雕細刻,字畫滿堂。燕坊村的古建筑與許多古民居一樣有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等建筑,是典型的廬陵民居建筑特色。在燕坊村目前存在的百余棟民居里,可分為單體建筑和組群建筑,單體建筑有大夫第、州司馬第等,組群建筑有“二十棟大院”、“資政第”、“麟鳳院”等建筑。燕坊古村四周有1000余棵古樟樹及柑桔園、茶樹園若干,整個村落掩映在綠樹叢林之中,風景十分宜人。燕坊古村200…[詳細]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位于浙江省諸暨市斯宅鄉(xiāng)東白湖旁,占地1.3公頃,F存民居建筑多為清代所建,共有十四處之多。最具代表性有斯盛居、發(fā)祥居、華國公別墅。斯盛居約在1798年由里人斯元儒建造;“筆峰書屋”建于1822年;發(fā)祥居建于1802年前后,為斯元儒胞兄元二所建;華國公別墅是斯國華的家廟,學塾也設在其中,其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 斯氏古民居各個組群皆有高墻圍護,構成各自獨立的建筑組合空間,內部由若干合院組成,布局對稱,軸線明確。 斯氏古民居是我國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一面鏡子”,是中國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術、美學和生態(tài)學的…[詳細]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座落在德慶縣永豐鎮(zhèn)古蓬村。2001年德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該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成村于清朝中前期。村內現存15座均屬陳姓的公祠和一座三層樓式磚木結構太平樓(炮樓)。公祠分別有鉉望陳公祠、承天書室、翹莊陳公祠、伯甫陳公祠、寧蕃書室、位素書室、秀枝陳公祠、端巖陳公祠、宜遐書室、仲甫陳公祠、端遐陳公祠、介夫陳公祠、衡望陳公祠、陳氏宗祠、儒錫陳公祠。各祠建筑結構、風格均有同異。有前中后三進或前后二進,均為三開間,各祠雕梁畫棟,建筑結構嚴謹,氣勢不凡。村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約300座,全部建于前后落差約10米的平緩坡地上,為磚木結構,當地人稱“鑊耳屋”,縱巷較直,大小巷道…[詳細]
青城古民居
  青城古民居位于榆中縣青城鎮(zhèn)青城、城河、新民、瓦窯村。青城古民居分為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三類,占地面積約29000平方米,均為磚木結構。公共建筑包括青城書院和東灘戲樓。宗教建筑包括高家祠堂和青城隍廟。民居建筑包括45處,其中明代1處、清代33處,民國11處。民居院落避風向陽、背山面水,以院落式布局為主,多為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等形式。采用單面坡或人字梁架形式、單檐硬山頂前出廊結構等建筑工藝。門樓有磚雕門樓、六柱門樓、垂花門樓,有的還建有木制大車門。此外,石雕、磚雕、木雕獨具地方特色。青城古民居集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為一體,構成一個有機系統,是中國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實物證據,對…[詳細]
斯氏古民居
  斯氏古民居為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位于浙江省諸暨市斯宅鄉(xiāng)東白湖旁,占地1.3公頃,F存民居建筑多為清代所建,共有十四處之多。最具代表性有斯盛居、發(fā)祥居、華國公別墅。斯盛居約在1798年由里人斯元儒建造;“筆峰書屋”建于1822年;發(fā)祥居建于1802年前后,為斯元儒胞兄元二所建;華國公別墅是斯國華的家廟,學塾也設在其中,其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斯氏古民居各個組群皆有高墻圍護,構成各自獨立的建筑組合空間,內部由若干合院組成,布局對稱,軸線明確,斯氏古民居是我國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一面鏡子”,是中國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術、美學和生態(tài)學的完美結合,是研究…[詳細]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
  下梅古民居位于武夷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旅游度假區(qū)以東8公里處的下梅村,面積9.6平方公里,總戶數600多戶,總人口2800多人。下梅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又是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完整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民居70余幢,有著深厚的民居文化和茶文化底蘊,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村落,已成為武夷山旅游業(yè)的新亮點之一。區(qū)內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早在新石器時期,下梅村就有人類在這里居住。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已發(fā)展成一個行政區(qū)。南宋時,理學家朱熹在這里講學。圣人過化,儒雅傳世,此后,村中名士迭出,斯文一脈,源遠流長。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巖茶外銷的集散地。據市志記載:最多時每日行竹筏達300余艘。建豪宅7…[詳細]
胡氏古民居建筑
  胡氏古民居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城區(qū)。是明代秦州舉人、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來縉的私宅。俗稱“南宅子”,因與胡來縉之子胡忻的北宅子隔街相望,故名。占地面積2350平方米,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36米,坐南向北。五進式庭院布局,F存房屋建筑8座26間、垂花門1座、影壁3座。一進院由大門、東西垂花門和影壁組成。大門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明間向外伸出成垂花門式樣,檐下雕飾富貴華麗,瓜栱和栱墊板透雕云紋花草,橫批和雀替均淺浮雕海云、牡丹、鳳凰等吉祥圖案,外門額書“太學生胡松秀之妻蒲氏”,由此,大門明間為一節(jié)孝坊;內門額書“副憲第”;脊飾龍吻和雕花脊筒子。由大門進入天井,正面立一座清代重修的一字影壁,東西…[詳細]
九重屋古民居
  九重屋古民居位于大悟縣黃站鎮(zhèn)熊畈村,清代建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11進30天井,南北長118米,東西寬25米,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前廳房屋六間(門樓一間,大廳兩間,前室一間,左右?guī)扛鲀砷g)。單重面闊18米,進深11米,廂房面闊4米,進深5米,天井及院落面積200平方米。后院東北側有古井,由青條石砌成,井口成正方形,深達15米。九重屋由明代中期移居湖北的江西熊氏始建,后多次擴建,是一處集鄂贛文化為一體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古代史上的最后一次移民,而且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貢獻:1946年,在中原突圍過程中,新四軍領導人陳少敏同志曾在九重屋居住并指揮戰(zhàn)斗![詳細]
板浦古民居
  板浦古民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西大街20號,大寺巷4號、6號、15號,西顧巷汪家大院共5處,多為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有的一宅三進,有的為聯排式民居,各自為獨立的庭院。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青磚小瓦,硬山式,立字梁,內設板壁。主屋的右側立有天香閣,古色古香,具有徵式建筑的特色,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板浦民居連云港市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近現代建筑群。板浦民居,對板浦鎮(zhèn)的興起、商業(yè)貿易及建筑藝術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各民居外墻向四周各5米。建設控制地帶:各民居外墻向四周各50米。…[詳細]
河山巖村古民居群
  河山巖村位于新田縣金盆鎮(zhèn),離縣城約36公里,東鄰寧遠太平鎮(zhèn)龍眠洞村,西鄰駱銘孫村,北鄰青山坪村,是新田、寧遠、藍山、嘉禾,四縣交匯之地。村內現存58座保存較完好,微派風格的古民居,整個古建筑群布局集中,建筑嚴謹,規(guī)劃科學,底蘊豐富,極具歷史人文價值,歷來就有“小臺灣”之美稱。該村現有居民300多戶,總人口1500多人,都為駱姓。全村屬傳統農業(yè)種植村,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為支撐。還有大豆、紅瓜子、紅薯等含硒作物。2013年,河山巖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河山巖村古民居群入選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家舒巷古民居群
  家舒巷古民居群位于興化市區(qū)東城外家舒巷中。原為明代御史舒楚后代所建府第,為區(qū)別城南舒家大巷而命名家舒巷。清代以來或售或修而成民居。巷東側主要為清代名醫(yī)趙海仙(履鰲,1830-1904)故居,西側北部門樓高大,水磨磚砌,雕飾精美,多布有正廳、軒廊、書齋,橫跨東西。南去為清代名醫(yī)魏蔭塘(1866-1932)之鶴山堂,東西兩院,南北五進。魏、趙兩門為清末“興化醫(yī)派”的主要代表,數代名醫(yī),名播天下。家舒巷古民居群多為明、清建筑,連片成群,青磚黛瓦馬頭墻,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科學價值。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朗梓古民居
  距桂林市82公里,陽朔縣城22公里處,位于距高田約8公里的朗梓村,是一大型古民居群。始建于清末,F存古建筑11座,其中古炮樓2座、祠堂2座。古建筑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民居保存尚完好,整個建筑群結構嚴密、布局精巧,處處雕梁畫棟,十分精美,各廳堂連柱石均為不同造型,共耗時40年才建成。該村祖先是闖王李自成麾下大將軍覃氏。郎梓和附近古登村的民間工藝加工已憂規(guī)模,如龍頭拐杖、煙斗、獅子、臉譜等八大系列,主要銷往東南亞、香港等地。鄉(xiāng)球、民俗風情旅游包等主要銷往香港、澳門、臺灣、桂林、廣東等地。…[詳細]
王氏古民居
  王氏古民居位于兗州區(qū)鼓樓街道辦事處民族社區(qū),屬典型北方四合院式建筑,北房為二層閣樓,其余三房為平房,為清代建筑,北房閣樓二層,面闊三間,長10.1米,寬6.5米,磚木結構,硬山頂,磚砌墻體,木質門窗,木質地板,木質隔柵,木質樓梯,位于明間正中后墻原有通門,北側現封堵。據了解原有院落現已改造,為現代建筑形式,現僅保留南院,除二層閣樓保存較完整外,其余三房雖有古意,但多已改變原結構。此四合院房主原為張姓,解放后收歸房產局管理,現以確權為王氏房主。2009年10月經兗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第三批兗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鼓古村古民居群
  石鼓古村古民居群位于資興市程水鎮(zhèn),因皇上御賜石鼓一對而得名。古村有傳統古民居4棟,古書院1個,古墓1座,古道一條和眾多古樹。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為程氏大屋,建于1810年。正棟有7扇大門,6條直巷,2條橫巷把整棟分為上、中下共21個天井。有正房72間,屋檐墻架有雞冠斗子,上有泥塑龍、鳳及蝙蝠,氣派不凡,棟宇宏大,整潔實用。程子楷將軍1827年出生于此。程子楷將軍1904年東渡日本學軍,1905年加入同盟會,他積極抗日,并以身殉國。1946年被追授為上將軍銜。2011年石鼓古村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闞家塘古民居
  闞家塘古民居位于陽新縣排市鎮(zhèn)下容村,始建于清中期。平面為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由祖堂、-議事廳、會客廳、廚房、茶樓、和廂房等組成。以祖堂為中軸線,東西順序排列、南北依勢抬高,四周構筑高大墻體。二層單檐磚木結構,穿斗構架,硬山墻擱檁,小青瓦屋面。天井、回廊、排水溝由青石板鋪墁;正面開有三個大門,東西山墻開有兩個側門,108間廂房鑲嵌在三縱三橫網絡之間,36個天井自成單元。西約30米處建有私塾。該民居充分體現了民間建筑技藝之精湛,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