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旅游

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源自1983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轉(zhuǎn)《國務(wù)院宗教事務(wù)局關(guān)于確定漢族地區(qū)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所列中國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名單,均為中國大陸(不包括中國港澳、中國臺灣)境內(nèi)漢族地區(qū)重要佛教寺廟,共142座。
碧山寺
  碧山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東北2公里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高僧法聰禪師曾在此講經(jīng),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間改名碧山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乘參、恒修兩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廣濟十方僧人食宿,又稱“廣濟茅蓬”。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間,分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為鐘鼓樓,后依次為毗盧殿(雷音殿)、戒壇殿,東西配殿、廂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彌勒佛,背后塑-神韋馱,兩側(cè)塑四大天王。毗盧殿正中供毗盧佛,兩側(cè)分別為十二圓覺菩薩。戒壇殿為前院主殿,面寬五間,進深三…[詳細]
五臺山廣仁寺(十方堂)
  五臺山十方堂又稱廣仁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村營坊自然村內(nèi)。坐北朝南,東西長57米,南北寬101米,占地面積5757平方米。據(jù)寺內(nèi)石碣記載,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撥款予以維修,除齋堂、居士樓為現(xiàn)代建筑外,余皆為清代遺構(gòu)。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獻殿、大雄寶殿和如來殿(后殿),兩側(cè)為鐘樓、鼓樓、配殿、齋堂及客房。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4.6米,深11.4米,高1.33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gòu)架,頂設(shè)方格平棊,四周圍廊,廊柱間設(shè)青石質(zhì)欄桿、欄板,前檐明、次間均設(shè)四扇六抹球紋隔扇門,柱頭兩端設(shè)騎馬雀替,上鏤雕龍鳳圖案。殿內(nèi)正中佛臺…[詳細]
黛螺頂
  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有臺內(nèi)五峰”緊緊環(huán)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yīng)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yīng),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yù)下面秀麗挺拔的“臺內(nèi)五峰”。簡介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云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nèi)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詳細]
五臺山觀音洞(棲賢寺)
  通道終極,是山崖中腰的大巖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間,出檐翹揚。殿內(nèi)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變化的法像。兩側(cè)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教祖師宗喀巴。殿后左側(cè)有一小洞,傳說這里是清康熙年間六世0-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巖畔的建筑是十三世0-的-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臺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棲賢寺又稱觀音洞,位于南山寺北側(cè)的棲賢谷口,距臺懷鎮(zhèn)約5公里。寺院建造在懸崖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間殿堂,當中一間為穿堂,接著便是巖壁下的短窄石階通道,通道中段,外側(cè)凸起的巖石上建有六角亭,稱為觀音…[詳細]
沈陽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沈河區(qū)大南街8號。由高僧古林禪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統(tǒng)元年(1909)、民國13年(1924),曾兩次重建。20世紀60年代中期遭到破壞,1979年后進行了維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時,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198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積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硬山式建筑,是我市保存較好的佛教建筑群。該寺是比丘尼廟。具有布局嚴謹、中軸明顯的特點,在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東西兩側(cè)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廚房、齋堂及接待室等。東院是祖師堂,東西配房是僧舍。天王…[詳細]
沈陽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沈河區(qū)大南街慈恩寺巷12號,始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清順治、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擴建和重修,是我市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東,占地約12000多萬平方米。正面是山門,門內(nèi)有鐘、鼓二樓,往西寺院的建筑分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闊三間,檁枋彩繪,朱紅地仗,殿內(nèi)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韋馱的塑像。向西依次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jīng)樓。大雄寶殿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殿內(nèi)供奉如來三世佛、航海觀音、四大菩薩和十八羅漢。比丘壇為單檐歇山前廊式,正脊梁上裝有“0常轉(zhuǎn),國泰民安”的文字磚,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寺院南路自東向西有退寮居、廚房、司房、齋堂、禪堂、法師…[詳細]
長春般若寺
  般若寺在長春市中心雄偉壯麗的人民廣場東北角坐落著一座美麗的寺院,這就是長春般若寺。這座寺廟始建于1922年,佛教天臺宗大德釋倓虛法師(湛山大師)來長春講“般若心經(jīng)”,隨后創(chuàng)建寺廟,取名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關(guān)區(qū)西四馬路。1931年遷到西長春大街現(xiàn)址重建。1934年命名為“護國般若寺”。該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長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廟。寺院的山門為并列的三座拱門組成,門樓檐角飛翹,錯落有致,建工精巧,門側(cè)紅墻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寺內(nèi)殿堂聳立,樹木成蔭,蔚為壯觀。進門左右有鼓樓和鐘樓,正面為天王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cè)有四大天王腳踏八怪塑像,栩栩如生。殿后塑有0韋馱菩薩立像.大雄寶…[詳細]
長春地藏寺
  吉林省長春市地藏寺創(chuàng)建于1926年,由比丘尼祖圓法師創(chuàng)立,是吉林省主要的尼眾道場。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繕地藏寺。1956年,地藏寺接待了東南亞七國僧侶代表團,受到東南亞各國佛教界的稱贊。1983年,地藏寺被國務(wù)院列為人畫重點寺院以來,國家又兩次拔款對寺廟進行了全面修葺。地藏寺新建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都陸續(xù)修復(fù),民催的四大天王像,釋迦牟尼像、地藏王像、觀世音像都重新塑貼金,大雄寶殿兩壁新彩繪了十八羅漢壁畫。整座寺廟建筑宏偉,法像莊嚴。地藏寺因供奉地藏菩薩而得名。佛教認為,地藏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詳細]
觀音古剎
  觀音古剎批次和公布時間:第六批2007.5.31地址:船營區(qū)光華路與昆明街交叉路口處南側(cè)年代:1770年類別:古建筑管理單位:吉林市宗教局是位于原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西側(cè)。該寺建于年代:清代乾隆三十五(1770年),此后多次翻修擴建。現(xiàn)有建筑十間,包括正殿三間、藏經(jīng)殿、三圣殿、齋堂、天王殿、鐘鼓樓等,寺內(nèi)現(xiàn)仍珍藏有年代:清代雍正年間木版印刷的一套較完整的“大藏經(jīng)”!拔母铩逼陂g遭到嚴重破壞,后經(jīng)維修基本恢復(fù)原貌![詳細]
哈爾濱極樂寺
  極樂寺風(fēng)景座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盡頭,建于本世紀二十年代,占地面積57000平方米。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齊名。它既是佛教徒參謁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觀賞瀏覽的名勝所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樂寺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炎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寺廟。整體設(shè)計、布局和建筑結(jié)構(gòu),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fēng)格和特點。寺院座北,面南臨街。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鐘樓二樓。廟庭內(nèi),橫向分主院、東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為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東西有四大天王;二為大雄寶殿,是…[詳細]
上海玉佛寺(玉佛禪寺)
  玉佛禪寺是上海旅游的十大景點之一,位于上海安遠路。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qū),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凈土。玉佛禪寺創(chuàng)始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前后有十一任住持。首任住持慧根法師于清光緒八年(1882)從緬甸請回大小玉佛5尊,留下兩尊供滬上信眾瞻禮。先在上海張華浜建茅蓬,后于滬郊江灣車站附近建寺,供奉玉佛。慧根法師圓寂后,有本照、-法師先后繼任住持。-法師圓寂后,有可成法師繼任住持。他于1918年起,在檳榔路(今安遠路)建新寺,10年方成,即今天的玉佛禪寺南院所在地。因可成法師傳承禪宗臨濟法脈,故定名為“玉佛禪寺”?沙煞◣熍d建新寺,費盡心力,被人稱為玉佛禪寺的中興者?沙煞◣焾A寂,由遠塵法師…[詳細]
靜安寺
  靜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為著名江南古剎。據(jù)碑志,建于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赤烏十年(247),創(chuàng)始人為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沖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cè),即現(xiàn)今寺址。靜安寺是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上海市真言宗古剎之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靜安寺建筑布局在嚴格的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座落著山門鐘樓鼓樓、大雄寶殿和法堂。靜安寺山門朝南,與天王殿合一。山門地面層鋪砌優(yōu)質(zhì)花崗巖,半橢圓型拱門門券雕刻著宋代云紋花…[詳細]
上海龍華寺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qū)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寺名來源于佛經(jīng)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典故,F(xiàn)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依次為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經(jīng)樓。天王殿側(cè)鐘樓高3層,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2米,直徑達1.3米,重5噸余,“龍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jīng)樓上收藏著各種版本的大藏經(jīng),佛教經(jīng)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包括被稱為龍華寺“鎮(zhèn)寺三寶”的明萬歷年間敕賜大藏經(jīng)718函;范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龍華撞鐘活動,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的龍華廟會,至今已…[詳細]
沉香閣
  又名慈云禪院,坐落在上海市沉香閣路29號。它和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圓明講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時被國務(wù)院列入全國142所漢族地區(qū)重點寺院。是座上海最大的,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沉香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重建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名為慈云寺,但民間仍稱它為沉香閣。在黃浦區(qū)(原南市區(qū))沉香閣路,占地2378畝(159公頃),舊名慈云禪寺,上海唯一供奉沉香觀音的寺院.據(jù)清同治《上?h志》載:“明萬歷二十八年,有沉香觀音像浮至淮口,時潘允端督漕淮上,奉歸建閣!惫拭料汩w,為潘允端的家庵。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屢經(jīng)修葺擴建,有山門石坊、彌勒殿、大雄寶殿、沉香佛殿及鶴軒、前殿…[詳細]
上海圓明講堂
  上海圓明講堂創(chuàng)立于1934年秋,是現(xiàn)代名僧圓瑛法師的道場,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圓瑛(1878—1953年)法號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先后任福州雪峰祟圣禪寺、寧波七塔寺、天童寺、福州涌泉寺、林陽寺住持,擴建寺廟,訂立規(guī)章,并先后在寧波、上海、杭州、揚州、南京、北京、天津、廈門、福州、潮州、長沙、武漢、臺灣、香港及東南亞各國講經(jīng)弘法,并創(chuàng)辦佛教講習(xí)所、圓明講堂、楞嚴專宗學(xué)院等,培育僧伽人才。1934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圓明講堂后,就常住講堂講經(jīng)說法,著書立說。1942年在圓明講堂舉辦了圓明楞嚴專宗學(xué)院、上海圓明佛學(xué)院、圓明法施會,刊印圓瑛法師所著《楞嚴經(jīng)講義》等…[詳細]
南京靈谷寺
  靈谷寺是由一個寺廟建筑、國民革命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tǒng)的稱為靈谷寺。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jīng)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shù)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璋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fēng)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nèi)的所有寺院都遷…[詳細]
棲霞寺
  南朝劉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紹(號棲霞)在攝山結(jié)廬而居,抗跡人外,與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師友之誼。南齊永明七年(489),明僧紹舍宅為棲霞精舍,請智度和尚主持,這就是棲霞寺的起源。唐初將棲霞寺擴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樓閣延袤,宮室壯麗,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洲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四大叢林,是棲霞寺的黃金時代。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間,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武宗時排斥佛教,寺被廢。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時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棲霞寺,改稱妙因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名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棲霞禪寺,哲宗元…[詳細]
西園寺
  西園寺始建于十四世紀元至元年間(1264-1294)的西園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園放生池的總稱,坐落于蘇州市西園弄,位于蘇州金門外下塘街。該寺始建于元代,初名歸元寺。十七世紀明代茂林律師來此住持,政為戒幢律寺,成為著名的律宗道場之一,F(xiàn)存殿宇多為清末民初所建,是蘇州市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F(xiàn)西園寺包括寺宇和園區(qū),面積約10畝。寺布局嚴格,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觀音殿和藏經(jīng)樓等建筑。寺內(nèi)大殿西側(cè)的五百羅漢堂,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末,規(guī)模宏大,三進四十八間,以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羅漢像,大逾常人,神態(tài)各異,構(gòu)思奇特,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與民族性水準,堂中央有一尊用…[詳細]
蘇州寒山寺
  蘇州寒山寺霞光微曦時或暮色蒼茫中,于江岸湖邊,聽幾聲隨風(fēng)飄來的鐘聲,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懷古的幽思。在數(shù)不盡的名寺寶剎的鐘聲里,最教人心馳神往的莫過于蘇州城西寒山寺的鐘聲了。六朝古剎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年間(502年-527年),但它的聞名于世要歸功于唐代詩人張繼。當年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郁郁還鄉(xiāng),途經(jīng)蘇州,夜宿楓橋,觸景生情,于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古銅鐘為唐代鑄造,但后來被毀。明代嘉靖年間本寂禪師重鑄銅鐘。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蘇寒山寺化鐘疏》中記敘甚詳,說此鐘聲音宏亮,聲聞十里。但這口銅鐘也不復(fù)存在。關(guān)于嘉靖銅鐘的…[詳細]
靈巖山寺
  靈巖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凈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nèi)外馳名的明勝古跡和風(fēng)景游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zhèn),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巖;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zhuǎn)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靈巖山,本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館娃宮的舊址,也是越國獻西施的地方,F(xiàn)金尚存無王遺跡和古跡有:吳王井、梳妝臺、玩花池、玩月池、響X廊、琴臺、西施洞、智積井、長壽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筑有行宮,清咸豐十年焚于兵火。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從此,便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