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樓篇

道尹樓
  道尹樓道尹樓位于州政府北側,是清朝延吉邊務督辦公署遺址,建于宣統元年(1909年),有青磚瓦房221間,其中古雅端莊的公署樓最為壯觀,東西長20.8米,南北寬18.6米,為青磚黛瓦、重檐飛翹的二層樓房,四周有回廊,距樓墻1.7米處有22根紅漆圓木柱。1914年改為延吉道尹公署后稱道尹樓,這是延吉市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建筑,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詳細]
南薰樓
  南薰樓位于繩慶樓西側,建于清代道光年(1821一1850年)。五角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積1758平方米。高3層(12.6米),面寬29米,進深30米,每層21間。內通廊式。設4部樓梯,1個大門。初建時樓門坐東向西,因門對山峰,樓建成后對居民不吉利,把樓門改為坐北朝南,成為一座廳堂在樓右側的土樓,F住8戶,35人…[詳細]
春和樓
  春和樓:創(chuàng)立于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青島市唯一的餐飲百年老字號,也是山東省歷史最久的著名魯菜餐館。后幾易其主,幾經發(fā)展,2002年9月,春和樓企業(yè)改制全面完成,組建了青島春和樓飯店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春和樓發(fā)揮老字號老品牌特點,審時度勢創(chuàng)新經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現為中華老字號、中國魯菜名店、中華餐飲名店。…[詳細]
上王悟真樓
  上王悟真樓,位于原平市崞陽鎮(zhèn)上王村東約50米的臺地內。坐北朝南,東西長4米,南北寬4.35米,占地面積18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代風格。方形雕樓式建筑,通高四層,下部三層為磚砌方形建筑,頂部建有0。0面寬一間,進深二椽,單檐懸山頂,層間設有木質樓板和樓梯。悟真樓正面懸有“悟真樓”三字牌匾。(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道德樓
  道德樓位于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堡子村,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積82.36平方米,坐東朝西,為單檐歇山頂式二層建筑,面闊一間5.68米,進深一間7.25米,通高8.45米,周圍廊。道德樓主體建筑保存完好,是瓜州境內唯一一座清代木構建筑,也是研究清代瓜州地區(qū)道教建筑的重要實物遺存。1989年被安西縣(今瓜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樓基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米。…[詳細]
匯中飯店大樓
  匯中飯店大樓(PalaceHotel)現為和平飯店南樓,位于中山東一路19號,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英商馬理遜洋行設計,占地面積212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697平方米,為六層,高30米,由王發(fā)記營造廠承造。建筑采用磚木混合結構。這里原是座英國式的三層樓房,名中央飯店,清同治四年(1865年)香港匯豐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時,曾租借此飯店開業(yè)。光緒二十九年中央飯店改組為匯中飯店。光緒三十二年翻建新樓,是當時上海最高的大廈。建筑外墻底層以花崗石砌筑,上部為清水外墻,上部各層飾白色面磚,樓層間和最上二層窗間墻上有紅磚飾帶,紅白相間,鮮明的磚墻,形成該建筑明顯的特征,部分窗口上沿有三角形…[詳細]
萬字樓
  萬字樓是太原市具有歷史價值的標志性建筑。萬字樓是太原抗日戰(zhàn)爭前,民國26年春閻錫山為紀念他父親閻子明而建的藏書館,擬辟為“子明圖書館”,所以也叫子明圖書館,但不久太原淪陷,萬字樓就被日寇挪作他用了。解放后,人民政府以這里為基礎成立了太原圖書館,才算恢復了其原來用途。 景點位置太原市迎澤區(qū)海子邊東街28號(文瀛公園內)…[詳細]
永隆昌樓
  永隆昌樓位于永定縣撫市鎮(zhèn)新民村。清咸豐元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51—1874)建,坐東南向西北,由“福善樓”和“福盛樓”兩座方樓組合而成,由外大門、門埕、內大門、門廳、中廳、主樓、圍樓等組成,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結構繁復,工藝精細,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特大型傳統土樓建筑,2010年在上海被“大世界基尼斯”評為最高的土樓![詳細]
港務局大樓
  港務局大樓(舊稱嚤啰兵營或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位于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內媽閣山邊,現為政府部門之辦公大樓。2005年被列-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qū)”歷史建筑群之一。港務局大樓于1874年建成,初作為在澳門印度當警察之營地。1905年,改為澳門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故被俗稱為水師廠。由于港務局大樓位處于媽閣內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樓頂設置的臺風信號站讓漁民、船只與居民得知風球信號。隨港務的發(fā)展,今日的港務局大樓已不足以應付澳門港務局的需要。澳門港務局的辦公室已搬至林茂塘的海港樓,港務局大樓的重要作用逐漸淡出。港務局大樓由意大利人卡蘇索(Cassuto)所設計。港務局大樓…[詳細]
馬安鼓樓
  馬安鼓樓——四邊形7層檐,樓高12.6米。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985年進行過維修。該樓邊數的偶數與檐層的奇數相結合,體現出侗族建筑陰陽和諧的原始宗教觀念。門楣上的乾坤卦反映了侗族社會追求天地合一的樸素哲學思想。一面牛皮鼓架在鼓樓和正中,說明這是擊鼓號令眾人的地方。樓塔頂上裝飾著吉祥的葫蘆寶串,象征著鼓樓在保佑村寨的吉祥如意![詳細]
典常樓
  典常樓位于龍巖市新羅區(qū)適中鎮(zhèn)中心村。又名“瑞云樓”,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占地面積2530平方米,空井式帶兩橫屋四層生土夯筑方圍土樓。樓內雕琢精細華麗,門扇、墻壁繪有格言、詩詞、壁畫等,墻裙和地板飾有幾何形圖案。建筑結構精巧,錯落有致,院中有樓,樓中有院,是方圍土樓建筑的典型。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臨武碉樓群
  臨武碉樓群(含朝泉閣、玉美田碉樓、書樓、唐家碉樓、大唐水樓)臨武碉樓至少建于明代以前,既保風水,也保平安。臨武碉樓也許要算郴州古堡群一類比較精巧的單體建筑,矗立在一村的下方,平地而起,單憑人工構筑,當地稱為“下守”,以臨武南福朝泉閣、大塘村水樓、土地書樓、玉美田碉樓為代表。地址:臨武縣汾市鄉(xiāng)、土地鄉(xiāng)、同益鄉(xiāng)、武源鄉(xiāng)…[詳細]
代縣鐘樓
  代縣鐘樓代縣鐘樓(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代縣城內東大街為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木結構建筑。通高18.5米。磚石臺基高4米。臺基之上為木結構樓身,面寬、進深均為五間,寬11米。一層副階周匝,設有回廊,二層出平座。二層內懸大鐵鐘一口,鐘口直徑1.66米,上鑄銘文“金大定八年歲次戊申八月十三日造”![詳細]
蘇邦東洋樓
  蘇邦東洋樓位于新羅區(qū)雁石鎮(zhèn)蘇邦村。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坐東朝西,系樓包厝三層方圍土樓,由外樓和主樓組成,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主樓,大門朝西,三層,高15米,墻厚0.75米;外樓環(huán)主樓而建,大門朝北,二層,高9米,墻厚0.9米,有3個轉角建有突出1.5米的防護角樓。環(huán)外樓四周挖有護樓河。樓內有水井1口![詳細]
聯輝樓
  聯輝樓,位于梅江區(qū)城北鎮(zhèn)干光村洋坑36號。華僑李炳章于1925年建成。該樓在傳統中又有其獨創(chuàng)性,有近代西洋之風,對研究梅州客家中西合璧建筑風格、客家傳統文化、華僑史具有重要意義。聯輝樓坐東北向西南,由禾坪(含地下室)、堂屋、枕屋、橫屋等組成,共108個房間。最特殊處是東北角建四方鐘樓一座,號“摘星樓”,又曰“摘星閣”。…[詳細]
莒光樓
  莒光樓由于曾經被采用為中華民國郵票圖案而馳名國際,成為外賓訪金門的第一站。一樓設有簡報室,放映金門多媒體簡介,可以讓來訪者對金門有個概括的認識。沿莒光樓往下走,經過莒光湖,湖畔為金門縣觀光旅游服務中心,有金門縣觀光協會、旅行公會、旅館公會等觀光服務社團在此辦公,需要旅游信息或服務的游客可以前往洽詢。…[詳細]
麗譙樓
  麗譙樓在肇慶市端州區(qū)城中路175號第一人民醫(yī)院西地。這里是肇慶府衙舊址入口處,始建于1118年。古端州曾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趙佶繼位后,親筆賜書此地為“肇慶府”,當地守臣在府衙前筑高臺蓋此樓宇,用以供奉此御書,故此樓又稱“御書樓”。明代重建時改稱麗譙樓。樓建成后,置銅壺滴漏、乾寧銅鐘、大藤鼓報時刻。1925年冬該樓曾為葉挺獨立團直屬隊的駐地。到50年代,該樓已經殘破不堪,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但樓下的高臺基仍沿用明代的遺構。交通乘4、5、6、10路到城中路下車,步行幾分鐘即到。歷史麗譙樓原名御書樓,又稱永明宮、紅樓,位于端州區(qū)城中路第一人民醫(yī)院西側。這里是肇慶府衙舊址入口處,始建于1118…[詳細]
晴樓晨照
  晴樓晨照景指京東第一集牌樓。該樓座落于東城路條狀集市南端,取四柱三間七樓式,木混結構,琉璃瓦頂,通高16米,寬18米。牌樓正中的大理石匾額正面雕刻著原天津市市長-親筆為集市題寫的名稱--“京東第一集”;背面刻著著名書法家啟功的手書--“如坻如京”。樓后為碑亭、花園和假山。每當旭日東升之際,朝陽與樓瓦相映成趣。…[詳細]
歙縣太白樓
  太白樓位于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筑,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牌,古今名人楹聯佳句。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游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詳細]
鐘樓觀音畫像碑
  鐘樓觀音畫像碑位于靖江市驥江東路。始建于明隆慶三年(1569年),崇禎九年(1636年)重建,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歇山重檐屋面,上下兩層,結構精巧;底層回廊環(huán)抱,檐下斗拱出挑,內有明隆慶年間刻的觀音畫像碑;脊頂高聳,形似游龍。原鐘樓頂層的大鐘在“文革-”中被毀,1985年重修鐘樓并新鑄銅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