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門篇

惠陽鐵門扇
  惠州巿惠陽經濟開發(fā)區(qū)鐵門扇村位于廣東惠州惠陽區(qū)秋長鎮(zhèn)東部、經濟開發(fā)區(qū)的西南部與淡水街道相連。由鐵門扇、山塘尾、沙美村、黃竹壢等自然村組成。鐵門扇村是客家人聚居區(qū)。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原居興寧縣的一支葉族人在葉特茂率領下遷徙至歸善縣淡水周田村,葉特茂與他兄弟在周田村分家后,帶領家人進入黃竹壢定居。在葉族人到達黃竹壢之前,此地已經有客家人居住,當時地名不叫鐵門扇,也不叫黃竹壢,附近有一個叫下坑的地方分散地住著幾姓幾戶農家,人數不多,對土地的開發(fā)程度不高,到處都是一片沙丘和樹林。鐵門扇村擁有秋長鎮(zhèn)大型的客家圍屋群,如鐵門扇南陽世居將軍第南陽樓、山塘尾大夫第桂林樓。建筑藝術較高的有沙坑葉氏始…[詳細]
澳門科學館
  澳門科學館是澳門唯一一個以科學為主題的博物館,由著名建筑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設計,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投資及興建。館址位于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qū)孫逸仙大馬路,毗鄰澳門文化中心及澳門漁人碼頭。2009年12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2010年1月25日,科學館正式對外開放。澳門科學館占地面積約2285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2245平方米。主體建筑由斜圓錐體、半球體和菱形基座組合而成,外墻用銀色鋁鋼板、玻璃幕墻搭配裝飾。玻璃幕墻對館內有自然采光功能,體現(xiàn)科學、環(huán)保的的設計理念。整幢建筑由展覽中心(即主體大樓)、天文館、會議中心、裙樓組成,室外安裝…[詳細]
天門中開
  天門中開是鄣山大峽谷景區(qū)絕景之一,兩側高聳的花崗巖巨石,就像洞開的天門;天門中開,銀河狂瀉,山鳴谷應,聲如天籟。這是鄣山大峽谷在洞開天門,放聲歌唱,歡迎各位朋友的光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里是峽谷中山與水結合最佳處。來自天池的峽谷之水,天生麗質,色彩斑斕,清澈透明。水色隨流程而變,有的翠綠,綠得天真,有的碧藍,藍得深沉,有的玉白,清純誘人,如詩、如畫、如夢。她與峽谷中的萬千奇石相映襯,相依托,編織了無數的飛瀑龍?zhí),彩池銀簾,構成了“鳳凰擺尾”、“犀牛戲水”、“銀龍飛舞”、“龍門泉”等各具形態(tài)的景觀。水繞峽谷流轉,曲折跌宕,人在水上踏行,飽覽萬種風情。水景壯觀、奇妙、優(yōu)美,形成了一首節(jié)奏和諧、…[詳細]
北京朝陽門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甕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jié)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臺通高32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古時為進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經過一次拆除,1956年徹底拆除,成為歷史的一個影子。 交通 地鐵:地鐵2號線、地鐵6號線 朝陽門站公交線路:朝陽門外:75路、101路電車、109路電車、110路、112路電車、420路、650路朝陽門內:101路電車、109路電車、110路、112…[詳細]
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坐落于達瓦札小鎮(zhèn)附近,因一年四季如火海般都在燃燒的天然氣而知名。這個天燃氣坑于1974年被來此的地質學家鉆探天然氣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從此之后,便一直燃燒至現(xiàn)在。上世紀當地質學家來此鉆探天然氣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座巨大的地下洞穴,又大又深,無法測量,因為洞穴中都充滿了天然氣等毒氣,隨時都有燃燒0的可能,也有可能毒氣會溢出。出于安全的考慮,科考人員只好把它點燃,使有毒氣體不致泄漏出來,自那時起,洞內的天然氣就在燃燒,沒有人知道這些年來有多少可貴的天然氣被白白燒掉,它似乎是源源而來,燒之不盡。目前,地獄之門真的猶如地獄一般,熊熊的火海,猛烈的燃燒,并且已經燃燒了38年,從未停息過,仿佛在電影場景中看…[詳細]
三道天門
  介紹:從朝天宮上金頂要經過三道門,便是武當山上著名的一、二、三天門。所見的三座天門,朱墻翠瓦,飛檐彩壁,基座精雕,掩映在翠流彩云之中,屹立于天險之上,琦瑋壯麗,蔚為壯觀。進入一天門,有文昌祠遺址。祠旁有一石拱橋,名叫摘星橋,又名會仙橋,為明朝所建,橋長13.7米,寬4.7米,方石砌筑,飾以石雕望柱石欄。沿石階直上,登完號稱“三百六十步”的“天梯”,二天門便在眼前。進入二天門,山峰更奇,景色更佳。時常白云飄飄,伸手可攬;各種奇獸出沒,珍禽鬧林。門內有巨石,裂紋如劍跡,相傳為真武試劍處,人稱“試劍石”。從二天門到三天門,距離雖短,磴道卻陡險碰鼻,景致更為神奇。進入三天門,香風爽心,彩霞拂面,忽覺天…[詳細]
維魯大門
  維魯大門是塔林老城中世紀存留下來的通向古城的大門,由左右兩邊兩個相對立的塔樓組成。這對風景如畫、常春藤覆蓋的塔樓是維魯大街的起點,是進入老城主要的步行街之一,也是游客獲得對塔林老城第一印象的地方。任何人穿過這道門就會將21世紀拋之腦后,直接回到了18世紀中期,慢慢品味這座老城曾經的繁華和滄桑。組成維魯大門的這對塔樓其實是通向14世紀更復雜的城門體系的唯一的主要入口,它包括一個巨大的方形塔,在離城墻較近的街尾可以看到。為了便于交通,大多數的城門在1880年被推倒了。但這兩座塔樓仍舊保存下來,作為城市的象征,F(xiàn)如今,維魯大門內外兩側分布著許多的商鋪和咖啡館,每天熙熙攘攘,人流涌動,熱鬧非凡。Vir…[詳細]
香港紅石門
  紅石門,顧名思義,這里的巖石是紅色的,而水道窄得像個門口,東岸是往灣洲,西岸是乾門咀,兩岸只相距不過數十米而已! 紅石門是通往如詩如畫的印洲塘之南“門”,其余的“門”卻稍為寬闊——東面的直門頭、北面的橫門海和西面的青洲瀝。紅石門的巖石由砂巖、粉砂巖、礫巖等組成,由于呈現(xiàn)層層迭迭的排列形態(tài),游人都不難猜中它是沉積巖;然而,為何它帶著耀眼的紅色呢?地質學家相信,巖石形成的時期,氣候非常炎熱,氧化作用也特別強烈,沉積物中帶鐵的礦物便轉化成紅色的氧化鐵,它把沉積物如砂粒膠結起來,遂形成顏色獨特的紅色沉積巖。當船駛到赤門海峽盡頭,向黃竹角咀一拐,便是黃竹角海,陡峭的綠坡夾道迎人;船兒越往西行,海面越趨平…[詳細]
秦東門
  海州是連云港市的搖籃,秦漢時期稱朐縣,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12年)始稱海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qū)乃至周邊更廣闊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海州經濟繁榮,商貿云集,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素以“淮口巨鎮(zhèn)”、“東海名郡”著稱。海州古城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一年,明永樂十六年,加砌城墻,全長九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城有四門,分別為:東“鎮(zhèn)海門”、西“通淮門”、南“朐陽門”和北“臨洪門”。現(xiàn)在的古城是在原址的基礎上規(guī)劃重建的,八七年開始規(guī)劃,九一年正式實施,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界定范圍內沿街仿古改造建設。累計拆除舊房面積7.2萬平方米,興建明清格調仿古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建成8條仿古街巷…[詳細]
豐南門
   豐南門被指定為第308號寶物的豐南門建于朝鮮中期,豐南門是古全州府城的南門,豐南門也是全州邑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中唯一保留下來的遺跡。 壬辰倭亂(1592年至1598年間因外敵入侵而引起的戰(zhàn)爭) 時,豐南門遭損壞,豐南門現(xiàn)存建筑是1978年重建的。豐南門是重層門樓,正中為彩虹門。城門前城垣環(huán)繞,十分雄偉。 交通指南:1.全州高速汽車站、全州郊外汽車站: 全州高速汽車站的乘車地點為韓國廣播大學前、全州郊外汽車站的乘車地點為金巖轉盤。乘坐開往南部市場的汽車,在全州殿洞圣堂下車即可(需要20-30分鐘)。 2.全州火車站: 乘坐開往南部市場的汽車,在全州殿洞圣堂下車即可(需要30-35分鐘)。 …[詳細]
澳門沙梨頭更館
  打更是我國古代夜間的一種報時工作,兼具提醒居民防火、防盜的作用,但隨著城市的現(xiàn)代化,該行業(yè)逐漸消失!吧忱骖^更館”是本澳碩果僅存的更館建筑,也是昔日澳門街區(qū)更練活動的見證。為活化“沙梨頭更館”,文化局相繼進行了建筑測繪、結構性修復工程、外立面修復等工作,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更館原有建筑格局,重現(xiàn)室內擋土大石、墻身壁畫等獨特元素,并委托學者對澳門更館與更練制度進行了歷史研究,以此作為確定“沙梨頭更館”展示主題和空間規(guī)劃方案的依據。修復后的“沙梨頭更館”展示空間劃分為“澳門的更館”及“更練形象”兩大主題展室,通過修復后的更館建筑、歷史照片、實物展品、多媒體影像,以及圖象創(chuàng)作來述說打更行業(yè)充…[詳細]
同知衙門
  同知衙門(富觀街4號)位于倉場弄東側,朝南面河。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系康熙庚辰(1700年)進士陳沂震宅。雍正九年(1731年)入官房,改建同知衙門。乾隆元年(1736),衙門移駐吳縣東山。移遷后,經官發(fā)賣,為諸生王銓以紋銀三千兩購得整個宅地,名為“敬儀堂”。當時占地17畝8分,房屋7進計91間,分別為門廳、轎廳、大廳、儀廳、堂樓。門面為7開間,后寬17開間,東西備弄,后為花園。現(xiàn)存建筑4、6二進,占地面積5186.61平方米,建筑面積2514.60平方米。其中,四進大廳通面闊18.37米,通進深9.20米,總高5.72米。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詳細]
澳門茶文化館
  澳門茶文化館是位于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盧廉若公園的博物館,由澳門民政總署管理。澳門茶文化館有系統(tǒng)地重新展現(xiàn)中西的茶文化特色,是澳門首座以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澳門茶文化館由建筑師馬若龍所設計,建筑物以原西式的建筑為意念而重建。建筑物由強烈的葡萄牙風格外觀,配合中國式的瓦片作屋頂,特顯澳門在中西茶文化史交流上的重要角色。茶文化館建筑面積為1076平方米,連地庫共有三層。一樓主要展示大量珍貴的茶文化遺產,諸如茶詩、茶聯(lián)、茶畫、茶樓、茶莊、茶社、茶館、茶亭、茶商、茶人、茶藝以及茶俗等。二樓則為供客人品茗的地方。2005年6月1日,澳門茶文化館由三位時任民政總署管委會、咨委會、監(jiān)委會的主席劉仕堯、梁官漢、司…[詳細]
南城門樓
  南城門,又名昭武門。始建于隋代,后歷經戰(zhàn)亂,幾經毀壞。明王朝為了鞏固加強涼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采取外筑邊墻、內修城池的措施,從明洪武十年(1377)至萬歷十五年(1617),歷時240年,對涼州城進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門,修建了東、南、北三大城門樓,創(chuàng)修吊橋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墻四周修建了箭樓、邏鋪三十六座;后來又用城磚包砌了全部城墻。經過這些增修加固,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及至近代,原城墻、城門均已損毀,唯有南城門樓還遺有兩座高約10米的土臺。原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造型古樸雄偉。據說,每當天氣明朗無風時,夜上城樓,可清晰聽到如細雨在瓦上淋瀝的聲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稱,為涼州…[詳細]
相門
  原名匠門,位于城東,因曾是各種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據傳吳王闔閭曾命鑄劍高手干將于此設爐鑄劍,故又名干將門。后稱“相門”是音的轉變。門在宋初被填塞。民國23-25年重辟,解放后被拆除。2012年9月27日,隨著蘇州古城墻保護修繕工程的正式竣工,相門也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相門段古城墻南起干將路,北至藕園,新建段370米,加上北段遺址,總長近650米,城墻底寬12米,頂寬9米,城樓最高處達到了23.8米。這座龐大的建筑“胃口”可不小,光城磚的使用量就達到40萬塊。其中大部分為陸慕御窯生產,還有一部分是市民捐獻的。據悉,市民捐獻的古磚用于水陸城門上部的建設,一方面突出城墻的古樸風貌,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全民…[詳細]
澳門十月初五馬路
  十月初五日街(Rua de Cinco de Outubro;通稱十月初五街,簡稱泗孟街),位于澳門半島西部。北端接于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與沙梨頭海邊馬路交界處,南端出口接火船頭街。十月初五街舊稱泗孟街,此名稱源于己拆卸的泗孟碼頭。昔日的十月初五街原屬海灣淺灘,后來經填海而逐漸變成內陸的街道。為了記念葡萄牙于1910年10月5日發(fā)生的革命,澳葡政府后來將之改名為十月初五日街。十月初五街是一條澳門較有特色的街道,它反映著當時澳門居民的生活狀況,有著濃厚的澳門文化特色。雖然十月初五街這個街名取自一個充滿著濃厚葡國色彩的節(jié)日,但這正好配合澳門中西文化匯聚的特色,令澳門更顯特色。這里也是韓劇“宮”最后一…[詳細]
廈門牛莊文化館
  牛莊文化館是牛莊文創(chuàng)園的靈魂核心,展館由中國牛年百年大事記、科普知識、牛文化展示、藝術牛展覽、屬牛名人館、牛的精神品格、牛的科普知識、牛文化展示、牛與農耕文明、中華56民族牛展示、牛文化會所等部分構成。整個展廳面積1100多平方米,是集科普宣傳、藝術觀賞、品德教育、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特色文化館,引發(fā)了眾多參觀者的強烈興趣,主動了解參與互動,樂在其中,更好達到了科普、教育的功能,實現(xiàn)了科技與文化的結合。2012年5月牛文化科技館被授予“廈門市科普教育基地”稱號。地址:廈門市思明區(qū)洪蓮路20號牛莊文創(chuàng)園內類型: 展館展覽游玩時間: 建議1-2小時開放時間:8:30-12:00,14:00-18:00…[詳細]
門多薩舊殖民地區(qū)
  舊殖民地區(qū)(Pedro del Castillo)是1561年于建立的殖民地城鎮(zhèn)的中心地區(qū)。1993年時重建地區(qū)竣工,其中包括Pedro del Castillo廣場﹑前市長主廣場﹑Iglesia Matriz主教堂﹑一座博物館﹑一座法院﹑五座雕塑模型以及地下室和其考古遺址。這里曾是Cuyo市民的宗教和社會中心。但1861年的地震幾乎完全摧毀該地區(qū),1885年經重建和綠化,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又經改造。幾經“風雨”,這里形成了一個矩形的地區(qū),從Pedro del Castillo廣場開始,延伸至Parque Bernardo OHiggins和Sarmiento廣場。四周圍繞著Ituz…[詳細]
基督教會倉門口堂
  基督教會倉門口堂時代:1910年10月地址:南開區(qū)鼓樓東街類別: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天津基督教會倉門口堂成立于1912年10月19日,是華北地區(qū)第一座由華人自立、自養(yǎng)、自傳的“三自”愛國教會。教會多年來在傳道授業(yè)、蒙養(yǎng)賑濟和近代歷次愛國運動中均有突出表現(xiàn)。基督教會倉門口堂整體建筑坐北朝南,有大門、側房和圣堂等建筑,占地面積1241平方米,建筑面積1126平方米,教會成立時圣堂臨街而建,隨著教會日益壯大,乃于1934年對圣堂進行了重新翻建,移至教會后部。圣堂為二層樓高近代宗教建筑,青磚尖頂,瓦楞鐵屋頂,造型別致,可容納四百余人聽經;教會院內配房多為二層樓房,外院有樓房兩層共18間,兩間為辦…[詳細]
吳武狀公祠門樓
  吳武狀公祠門樓[浦口區(qū)泰山街道辦事處滄波門居委會,東門左所后街96號·清·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紀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六年(1872-1880)浦口駐軍統(tǒng)領吳長慶(《清史稿》有傳)所建。吳長慶為淮軍將領,袁世凱出其門下,南通狀元張謇和其兄張詧曾在此浦口做過他的幕僚。吳長慶在浦口東門駐扎期間,主持了朱家山河的開挖工程,朱家山河建成后溝通了長江和滁河水系,促進了浦口東門的商業(yè)繁華興盛。吳長慶死后,浦口地方建了吳公祠以示紀念。吳公祠就位于朱家山河邊,1905年浦口最早的新式學堂曾建于此。目前公祠現(xiàn)僅存門樓及兩側房屋三間,門樓上方嵌有“吳武壯公祠”青石題匾。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五檁6.1米。目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