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摩崖造像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摩崖造像篇

古佛洞摩崖造像
  古佛洞摩崖造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口鎮(zhèn)新華街社區(qū)居委會,又名佛爺洞,為唐、明、清造像,坐東北向西南,巖體為黃沙巖,分布在長25米、寬6.2米、面積155平方米的巖壁上,共26龕、55尊造像,F(xiàn)存唐代造像1龕,余者為明、清造像。其中12號龕唐代造像最具特色,龕門呈方形,帷幔式龕楣,龕內(nèi)為穹隆頂,高3米、寬2.5米、深1.5米;造像26尊,題材為彌勒說法,彌勒赤腳倚座,身穿U形袈裟,胸部坦露,高肉髻,圓形背光,右手上舉、掌心向外、母指食指握珠,左手下扶膝,佛高1.5米,肩寬0.6米,佛兩側(cè)各有天龍八部眾弟子、菩薩、天王、力士、飛天等。造像精美,栩栩如生,為研究巴中地區(qū)唐代摩崖造像提供了珍貴的實…[詳細]
臨江巖摩崖造像
  臨江巖摩崖造像位于忠縣忠州鎮(zhèn)人民路281號,時代為唐。造像的人物較多,排列錯落有致,造型生動,工藝精湛,保存完好。造像分布在寬5米、高2.5米的臨江巖壁上,坐東朝西,共5龕,各類人物33尊,文字題記一則。石崖為中生代的侏羅系石英砂巖,石質(zhì)堅硬,抗侵蝕度較強、巖壁上有多處建筑隼眼,排列有序,根據(jù)隼眼排列和大小,可以看出臨江巖原有依巖的人字坡木構(gòu)建筑遮蔽,造像方向260度,海拔高程185米。臨江巖造像位于長江上游的三峽庫區(qū)腹地,地處川渝石窟寺分布區(qū)的東部邊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連接重慶、湖北和湖南早期佛教造像藝術(shù)的紐帶。2000年,臨江巖摩崖造像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詳細]
尖子山摩崖造像
  尖子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寶山鄉(xiāng)建角村,時代為唐至宋。尖子山在大足縣城西南24公里的寶山鄉(xiāng)。石窟開鑿于尖子山中部一塊獨立巨型巖石上,發(fā)現(xiàn)于1987年7月,由于刻有初唐“永徽”紀年題銘,被認為是目前川東最早的初唐佛教遺跡,它的出現(xiàn),不僅把大足石刻的上限年代提前了240年左右,而且突破了川東南石窟的紀年造像史。尖子山摩崖造像崖面高8米,寬11.8米,面東開9龕,大部分殘缺不全,以1、3、4、7號保存較為完好。第1號龕為釋迦說法5尊像。塑的是釋迦佛與弟子和菩薩像。3號為釋迦說法龕,4號為阿彌陀佛五十菩薩龕,7號為彌勒說法龕。2000年,尖子山摩崖造像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馬龍山摩崖造像
  馬龍山摩崖造像位于臥佛鎮(zhèn)獨田村三社與馬龍村五社的馬龍山南面坡,座南向北。在馬龍山東西長45米、南北寬10米的范圍內(nèi),分布有臥佛等1-6龕57尊造像,主要再現(xiàn)了大型釋迦牟尼的涅槃像與弟子悲天痛地的場景。在羅漢巖坡,東南面分布有7-178龕525尊,長50米,寬4米的范圍內(nèi)。另有零散3龕9尊,整個馬龍山保護范圍面積6800平方米。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龕長40余米,最小的一龕僅0.57米。馬龍山摩崖造像開鑿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30年),羅漢崖反映羅漢栩栩如生的神態(tài)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對研究民國時期造像具有重要意義。2000年公布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毗盧洞摩崖造像
  毗盧洞位于安岳縣城東南的石羊鎮(zhèn)赤云片區(qū)油坪村塔子山上,距縣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橫穿塔子山腳。這里,山巒疊翠,巖石峭立,毗盧洞就鑿在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盧洞其實是毗盧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觀音堂的總稱,現(xiàn)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題記32處。觀音堂內(nèi)雕刻的那尊“水月觀音”,又稱“紫竹觀音”,因背倚紫竹林而得名。其容貌溫雅、神態(tài)倜儻,有很濃的世俗風味,是全國罕見的石刻藝術(shù)珍品。這一造像被人們稱為美神,成為安岳石刻的代表。這樣姿勢的佛像,只在山西平遙縣以彩塑聞名全國的雙林寺看到過,在那里叫自在觀音。如此不同而類似的藝術(shù)匠心,實在太難得了。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把她譽為“東方的維納斯”,是全國少有…[詳細]
磬石山摩崖造像
  磬石山摩崖造像位于靈璧縣北漁溝集東、磬石山上。古時泗水流經(jīng)山下,據(jù)《禹貢》記載:“泗濱浮磬”,就是指此處。磬石,其色清潤、其音清馨,歷代所采以供郊廟樂器之用。“磬石山摩崖造像”原為古之廢寺中造像,雕刻在長16米高2米的一塊巨大的磬石之上。由百余個造像組成,系浮雕,個個栩栩如生,造型生動,形態(tài)各異,雕刻精細充分體現(xiàn)宋代雕刻藝術(shù)手法。中部有兩處刻文(陰刻)記載:“大宋至和三年(1065年)…”書體摹圣教,陰刻。據(jù)《靈璧縣志》記載:“其西茶庵,康熙中有僧人出游江南,既而返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記之,文雖不佳,而訪圣教序可觀也”。此造像為研究古代雕刻藝術(shù)和佛教文化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佛爺崖摩崖造像
  佛爺崖摩崖造像位于隴南市徽縣水陽鎮(zhèn)姚家山村。石崖坐東朝西,高5米,寬8米,崖面浮雕造像共計18尊,均位于一座浮雕的仿帳形大龕內(nèi),居中為4個并列開鑿的大龕,每龕內(nèi)一坐佛,龕外諸小龕內(nèi)浮雕脅侍菩薩像,帳外兩側(cè)各雕1尊-力士。佛爺崖摩崖造像在風格、題材、組合、雕刻技法等方面呈現(xiàn)出鮮明的隋唐時代特征,在人物裝飾方面又呈現(xiàn)出濃郁的隴南地方特色,對于研究唐宋時期隴蜀之間交通線路、佛教信仰、石窟藝術(shù)的交流傳播等具有一定研究價值。1990年被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摩崖造像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重龍山摩崖造像
  資中縣重龍山位于城東北一里處,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及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自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xiàn)有藏品1700余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牧,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2019年10月7日,重龍山摩崖造像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東南至上山石梯道,西南至重龍山圍墻,北至石廠和古北巖上路道外沿線,東北至君子泉巖頂路道外沿線、-祠基腳外沿線。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至上永慶寺公路,南至圍墻,西至山腳,北至上重龍山公路![詳細]
理明窩摩崖造像
  理明窩摩崖造像位于東平縣斑鳩店鎮(zhèn)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僅有10厘米。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lǐng)下垂式衣,質(zhì)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xiàn)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并施彩繪,內(nèi)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于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丑陋,體現(xiàn)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朱峰溝摩崖造像
  位于銀川西30余公里的賀蘭山東麓馬蓮口內(nèi),造像在溝北側(c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造像面積約十平方米。中間長方形佛龕內(nèi)為釋迦牟尼浮雕像,高2米,寬1.28米。圓面大耳,袒胸披肩。左手屈于腹前,右手垂于膝上,呈全跌坐坐于蓮花臺上。左面為老子線刻像,高2.2米,寬1.1米,頭戴道冠,長冉飄胸,扶膝而坐;右邊是孔子線刻像,高2.4米,寬1.3米。頭束發(fā),右手扶膝,盤腿而坐。造像的年代待定。但雕刻手法純熟,形象生動,不僅是賀蘭山一處大型的石刻藝術(shù),也上研究我市石刻藝術(shù)的重要實物資料。1993年4月24日,由銀川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銀川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武勝千佛巖摩崖造像
  千佛巖摩崖造像于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建造。長約14.4米,高約7.2米的一片石巖上,頂端淺浮雕高3寸許的小佛像千余遵。巖中一龕刻釋迦,高2.8米,文殊、普賢分坐兩側(cè),各高2.26米。龕上的小飛天,生動簡練,近似敦煌。龕下正面浮雕樂伎一排4個。龕外兩旁刻供養(yǎng)諸菩薩,高1.5米。所刻諸佛像均比例適度,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經(jīng)上造像構(gòu)為一整體,緊接此整體右側(cè),另刻一高2.28米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憨態(tài)生動。保護范圍:造像龕壁向北、向南外延20米,向上至千佛巖崖頂,向下至千佛巖廟宇。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南、向北各外延10米,上下各外延20米![詳細]
仁達摩崖造像
  仁達摩崖造像位于察雅縣旺布鄉(xiāng)境內(nèi)丹瑪山崖,造于公元804年。造像的主要部分位于仁達殿內(nèi),正中是近2米高的大日如來佛,左右分別有8個隨行弟子和2個飛天神女。在佛像左邊和下部共有31行吐蕃時期古藏文,在佛像左下方約有60多個漢字,其內(nèi)容涉及吐蕃時期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化、文字等諸多方面,還有線刻的護貝龍王。整組造像依山雕鑿、比例均勻、布局合理、造型大方,是極為珍貴的吐蕃時期石刻藝術(shù)品。察雅仁達摩崖造像是目前康區(qū)一帶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為完整的吐蕃時期的摩崖造像。2019年10月7日,仁達摩崖造像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七巖山摩崖造像
  七巖山摩崖造像,位于定襄縣南王鄉(xiāng)黃場峪村東南約1000米處。位于溝兩側(cè)崖壁上,現(xiàn)存東魏、北齊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處。七中石窟5處,摩崖造像4處,大小佛教造像1200余尊。造像面積約27平方米。據(jù)《定襄金石考》記載:最早的造像及碑記為北魏神龜二年(519),現(xiàn)存無,F(xiàn)存最早的摩崖造像及題記為東魏天平三年(536),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齊天保七年(556)廣武令趙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題記和唐先天二年(713)造像及題記。石窟主要為佛殿窟和禪窟,造像題材為七佛、千佛和涅槃像等。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紫霞峰摩崖造像及石刻
  紫霞峰摩崖造像及石刻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瀘州市敘永縣城東北12公里紫霞峰。北宋時期始筑廟,道、佛并存。山上有一摩崖像圓覺洞,洞高2.5米,深3.4米。寬2米。洞內(nèi)造像15尊,正中3尊佛像,兩側(cè)6尊佛像。紫霞峰上有摩崖題刻42處,為明、清以來題記。字徑最大者3米,最小者0.5米,有拓書北宋書法家米芾“第一山”、仿朱熹書法“霽雪”、清代內(nèi)江進士王果所書“紅巖”、抗日名將陳明仁所題“填海補天”,另有“別有洞天”、“秀鎖雙城”、“天外奇峰”等題詞,風格各異,耐人尋味。保護范圍:造像及石刻題記巖體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清涼洞摩崖造像
  敘永清涼洞摩崖造像座落在馬嶺鎮(zhèn)平青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長50米,寬四五米,距地表1米的天然半環(huán)形洞窟紅砂石質(zhì)崖壁上。從東向西共42龕,均為拱形龕,橫向排列。42龕內(nèi)有222尊造像,29-31號為主龕,3尊座式佛像,龕高2.5米、寬1.55米、深0.4米;佛像高1.3米,肩寬0.6米。17號為最小龕,高0.1米、寬0.07米;均為深浮雕。洞下方有山門,坐北向南。山門墻高6米,長9.3米,寬0.7米。門高1.95米,寬1.15米。摩崖造像群開鑿年代久遠,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美,線條流暢,造型生動,為川南罕見的大型石窟雕刻是價值極高的摩崖造像群。2013年5月,清涼洞摩崖造像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詳細]
武勝石佛寺摩崖造像
  石佛寺摩崖造像位于武勝縣華封鎮(zhèn)桃園村,分布在一長約7米、高4米的巖石上,共有造像尊,西、南兩面布局,南壁造像為接引佛(阿彌陀佛),西壁造像為水月觀音經(jīng)變像。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時,其規(guī)模與內(nèi)容,令專家組嘆為觀止。如今與附近的桃園洞石窟造像一并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石佛寺:東以巖體最下沿為基線外延10米,南以4號龕接引佛巖壁最外沿為基線外延20米,西以1—3號龕巖壁外延20米,北以1號龕最右側(cè)為基線向北外延20米。石窟:石窟前后各外延30米,左右外延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詳細]
玉蟾山摩崖造像
  位于瀘縣縣城東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及石刻題記始于晚唐,大多數(shù)鑿刻于明代永樂至天啟年間,少數(shù)雕刻于清代。2013年5月,玉蟾山摩崖造像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古玉蟾關(guān)外延25米處,南至金鰲峰崖壁外延175米處,西至金鰲峰崖壁外延150米處,北至省用材林研究所辦公室前操場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詳細]
金鵬寺崖墓群及摩崖造像
  金鵬寺崖墓群及摩崖造像位于大英縣隆盛鎮(zhèn),東漢時期開鑿,呈一字形分布在金鵬寺半山腰上,墓群規(guī)模較大,共有十六座,形制基本相同,分后室、中室及前廳,墓寬2米,深9米,高2.5米。崖墓內(nèi)外皆有大小不等的宋代早期石窟寺,其造像刻于高4米、長約6米的紅砂石崖壁上,坐北朝南,共5龕造像,造像優(yōu)美,尤其以右邊崖上造像最具規(guī)模和藝術(shù)感染力,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及考古研究價值。保護范圍:以-龕摩崖造像為中心向四周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北外延50米至坡頂,向西外延200米,向東外延150米,向南外延150米至前巖下大土![詳細]
北齊河清三年摩崖造像
  北齊河清三年摩崖造像,位于房山區(qū)燕山地區(qū)迎風中路14號燕山公園內(nèi),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fā)現(xiàn)。造像鐫于獨立的花崗巖石上,外鐫為龕形,龕內(nèi)鐫一佛二菩薩,佛像雙足--立于須彌座上,兩側(cè)協(xié)侍菩薩皆雙手合十。主像及兩協(xié)侍菩薩體態(tài)勻稱,衣紋貼體,具有南北朝時期多見的笈多風格。主尊佛像頭部的右側(cè)有兩行題刻,第一行可辨為“河清三年”,第二行能辨認“石廠村……二區(qū)”等字。是目前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有明確年代題記最早的摩崖造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于2021年8月27日經(jīng)北京市政府審議正式公布為北京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門寺摩崖造像
  石門寺摩崖造像(巴州區(qū))保護范圍:東面自巖壁造像外延20米至回龍場老街最后一步石梯為界,南面自1號龕造像南側(cè)邊緣外延30米,西面自崖壁邊緣外延200米,北面自19號龕造像北側(cè)邊緣外延3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2019年10月7日,石門寺摩崖造像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東面自巖壁造像外延20米至回龍場老街最后一步石梯為界,南面自1號龕造像南側(cè)邊緣外延30米,西面自崖壁邊緣外延200米,北面自19號龕造像北側(cè)邊緣外延3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