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9ojyj"><tr id="9ojyj"></tr></big>
  • <form id="9ojyj"><tr id="9ojyj"><sup id="9ojyj"></sup></tr></form>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比莫貝卡特石窟
      溫迪亞山脈的比莫貝卡特石窟位于印度高原心臟地區(qū)南部邊緣的溫迪亞山脈丘陵地帶。在相對密集的森林之上是大量的沙石巖,有五組天然石窟,里面巖畫的歷史從中石器時代一直延續(xù)到文明歷史時代。21個毗鄰石窟遺址的村莊居民的文化傳統(tǒng),與石窟巖畫中所描繪的內容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比莫貝卡特石窟擁有大量精美的巖畫,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長期相互作用,從石窟的巖畫藝術和石窟周圍村莊這種巖畫藝術傳統(tǒng)的遺跡中可以看出,比莫貝卡特石窟是與以狩獵和采集為主的社會經濟密切聯(lián)系的。石窟里巖石上的圖像主要有犀牛、大象、馬和家畜等動物,也可以看到當時家庭生活的場景——女人帶孩子或者做家務、了解狩獵和戰(zhàn)爭情況。比莫貝卡特的一百三十個石窟…[詳細]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位于四川省邛崍市高何鎮(zhèn)高興村石塔寺山門外。該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年~1172年)。石塔寺石塔平面呈四邊形,十三級密檐,通高17.8米,全用紅砂石雕砌而成。塔下為四方形素面臺基,邊長5.55米其上為一卷腿幾座,邊長5.5米,高0.78米,上置雙重須彌座,每面各辟壺門三個。須彌座上正中置一方形平座,其上起第一層四方塔身,邊長1.84米,高2.9米,塔身上部疊澀8級出挑,與12根八棱檐柱及石梁、石檁共同支撐寬大的一層塔檐,四角微有反翹。一層塔檐上出密檐12級,石刻疊澀四級挑出短檐。每層塔身四面各刻圓拱形佛龕三個,內刻坐佛一尊。塔身外輪廓從第一層上部起至第五層,每層略有增大,…[詳細]
    安干寺石窟
      安干寺石窟位于太白鎮(zhèn)平定川內距川口25公里龍王廟溝小河南岸,坐南向北, 由外廊和內窟組成,共有造像559尊,紀年銘文一方。外廊高3米,長8米,深3米,有方形廊柱2根,南壁正中辟長方形窟門。內窟高4,5米,寬4.8米,深4.6米,中有方形拱臺1個,邊長3.1米、高1米。外廊三壁與廊柱四面、內窟四壁均造佛、菩薩、羅漢像,排列整齊,群像密集。因長期風化,多數(shù)面目漫漶不清。窟門東框面上刻楷書題記一方:“華池寨主漢藩本門人馬巡檢李大夫先於阜昌口年自發(fā)虔心請到延長縣青石匠王志瑛口夫為淵撫琪李打造石空(窟)佛像一堂內有菩薩南壁羅漢未了口李大夫男李世雄等請到僧德忍良朋住(主)持本院僧事請到王志瑛女孫馮佑等打造…[詳細]
    昌馬石窟
      在玉門市昌馬鄉(xiāng)水峽村西面緊靠村莊的地方,坐落著一座南北走向的約50米的山崖,山體南北長約500米。昌馬石窟,就坐落在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離地面約25米。從石窟向南到昌馬鄉(xiāng)政府約5公里,從石窟向北到玉門鎮(zhèn)及312國道約70公里。一般認為,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玉門昌馬石窟。所以說,昌馬石窟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昌馬石窟開鑿于五代宋初,后歷元明又有續(xù)鑿和修復。原有石窟共計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馬鄉(xiāng)水峽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帶。1932年12月25日8時45分,昌馬盆地發(fā)生了一起震級為7.7級的強烈地震,震中在昌馬盆地朱家戈壁一帶,造成昌…[詳細]
    陽臺寺雙石塔
      陽臺寺雙石塔 林州陽臺寺坐落在林州市臨淇鎮(zhèn)嶺后村東北,淇河邊的一個土山包上。河中土山稱之為臺,臺上朝南有寺,則陽臺寺,而寺在之臺必為陽臺,這僅是翌新對陽臺寺名由來的推測。由林州沿S228一路西南方向行進至合澗鎮(zhèn),然后按路標指示繼續(xù)臨淇方向,西南偏西方向至臨淇,正西方向可到嶺南村,嶺南村北約兩公里則為嶺后村,全程約四十余公里,其實這里已經是林州、鶴壁、輝縣三交界處了。林州陽臺寺始建年代不詳,歷經戰(zhàn)亂天災,原有建筑早已無存,僅存唐代石塔兩座,原寺中石碑赑屃一件,隨著陽臺寺雙石塔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當?shù)匕傩沼种匦蘖岁柵_寺,新建山門、藥師如來殿、關圣帝君殿、廣生殿和龍王廟…[詳細]
    彩石回廊
      彩石回廊,砣磯天然藝術,一個神奇的壁畫世界,位于砣磯島西部磨石嘴村,被海浪長久沖蝕形成的幾千米長的石壁,分布著這些美妙絕倫的圖案,詩人至此詩興勃發(fā),畫家至此自嘆丹青不如,攝影家至,此只恨膠片帶得太少,游人至此駐足不前。煙臺彩石回廊購特產:東方對蝦 蓬萊沿海所產對蝦為東方對蝦,又稱中國對蝦,也稱明蝦,屬甲殼綱,對蝦科,為一年生蝦類,僅有少數(shù)個體生命周期可達2年,體長大而側扁,甲殼薄,光滑透明。成蝦雄性呈黃色,體長13一17厘米;雌性呈青藍色,皺 紋 盤 鮑 皺紋盤鮑俗稱“鮑魚”,是一種名貴的海產貝類。蓬萊市是煙臺皺紋盤鮑的重點產區(qū)。皺紋盤鮑在分類學上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鮑科,只有一片貝殼,吸附在巖…[詳細]
    丁公石祠
      丁公石祠在九仙山前的叩官鎮(zhèn)丁家樓子村前,系明代嘉靖進士惟寧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建造。有石祠三間,全部用石料砌成。東西長9.1米,南北寬5.13米,高4.73米。正中一間有龕臺,北座橫刻“羲皇上人”四個字。東西兩間鑲嵌9方小型大理石碑(現(xiàn)存8方,正中一方在戰(zhàn)亂中被盜),刻有《柱史丁公石祠堂記》、《九仙山丁憲副先生祠堂歌》、《游覽諸公留題》等,記載了當?shù)仫L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石祠南10米處,有一石坊,寬335米,高578米,黃白色長方形花崗石條構成。前額鐫有“仰止坊”,右書“賜進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丁惟寧字少濱主人題”,左署“萬歷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輝斗述”,背面鐫有…[詳細]
    凱恩飛石嶺景區(qū)(千佛巖)
      導游:飛石嶺生態(tài)景區(qū)位于遂昌縣石練鎮(zhèn),距離遂昌縣城30公里,緊鄰龍麗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景區(qū)屬兩山夾峙的峽谷地帶,峽谷曲折清幽,縱深長達10公里,林木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0%:千佛山,原來的名字叫飛石嶺,適合自駕游,帶著老一輩的人去游玩。風景相當好,空氣絕對清新,小溪清澈見底,樹林繁茂偶爾可以看見松鼠。最里面是觀景臺,眺望對山的彌勒佛像。飛石嶺是“兩山夾一水”的典型生態(tài)溝,有著迷人的水域風光和原始闊葉林等生態(tài)景觀。湯顯祖曾以“朝日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的詩句來描述飛石嶺天然美景。飛石嶺以水稱絕,被譽為“小九寨”,清澈的山泉穿行其間,形成變幻無窮的各種迷人水景。飛石嶺是植被保護良好…[詳細]
    崗龍石窟
      崗龍石窟門源縣克圖東崗龍溝的崗龍石窟是青海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為數(shù)不多的石窟之一。雕鑿于晉代(“崗龍”藏語,意為雪溝,因溝內冬季積雪不易消融而得名)。石窟開鑿在南北長100米,高50米的紅砂石崖上,由一尊佛像和一座石塔組成。石塔由蓮共座,覆缽式塔身十三天相輪和日月塔剎構成,塔身腹部開鑿有眼光門,其內供奉用紅泥制作的許多泥佛像。這是一座典型的-塔,塔身通高6米,座寬2米,石塔左側鑿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高1.2米,寬1.8米,右側鑿有較小佛像一尊,在塔的北側還有一座高石崖,崖面上刻有藏文-,六字真言和小塔、小佛像及漢文“寶塔建在戊寅年”等文字。這些石崖上刻制成的佛像。-記錄著這個地區(qū)歷代藏族人對自己信…[詳細]
    古石龍景區(qū)
      古石龍景區(qū)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市西北10公里處,因發(fā)掘出舉世無雙的古石龍群而得名。屬于太行山山脈,紫山東麓,丘陵地帶。景區(qū)內湖澤、平川、溝壑、丘陵、石崖相依相連,并有許多文化古跡,主要景點有古石龍群、龍飲湖、鳳凰臺、羅敷潭、愿望谷、桑園、真武道院落、五龍道觀、龍興寺遺址等30多處景點。古石龍群處在景區(qū)中心地帶。它西依紫山群峰;東望趙王陵臺;南臨龍神道觀;北連鳳凰古臺實屬亙古奇觀,風水寶地。大龍首高6米,寬4.3米,目前已挖掘出32米。據測龍體總長約369米,龍身骨節(jié)是由一米左右砂巖石塊組成,中空,據當?shù)厝酥v,三十年前還在向外導水。左有一爪。整體看來,氣勢恢宏,神采飛揚,大有一飛沖天之勢。是目前…[詳細]
    阮鶚墓石刻
      樅陽縣山西北麓的“黃龍出洞地”,有一座占地面積近四千平方米的墓地。整個墓地,從前往后,由牌坊、墓表碑、神道碑、華表、神道及其石雕像、拜臺、祭臺、墳冢、墓壙、墓后碑等部分組成,因勢造形,因形起勢,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理念。墓地上的明代石刻,數(shù)量眾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價值頗高,安徽省內少見。神道兩邊的12件用整塊漢白質石料雕琢而成的石雕群像,用料考究,體積碩大,集線刻、浮雕、圓雕等多種技法于一體,技藝高超,精雕細琢,刀法復雜細膩,造型生動,神態(tài)逼真,是一個集人工之力、自然之力、歷史之力共同雕塑的一尊尊精美的藝術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名為“阮鶚墓石刻”,…[詳細]
    洞溝石窟
      洞溝石窟位于延慶縣張山營鎮(zhèn)東門營村西北海坨山麓,為一狹窄的沙礫花崗巖石谷,因石窟得名,谷內三面石壁,布滿一排排座向不一、或圓或方的大小石窟,部分洞口已經坍塌,洞內鑿有石室,多為3間1套,正中是居室,右為灶房,左為儲物間,室內設有石炕、石枕、石窗、壁櫥、燈臺、氣孔等,檐前有水流直通住室,似是供接雨水用的裝置,灶房內鑿有鍋臺、煙道、儲物間設石條桌,此外還有馬圈石室,內鑿馬槽,每室可養(yǎng)馬3-4匹,中心部位有處較為寬敞的室,上下兩層相通、門前鑿有石柱,室高1.8米,深6米,內設方形石臺,當?shù)厝朔Q為“官堂子”,洞與洞之間布有排列有序的小孔,據初步統(tǒng)計,洞溝石窟共有石窟117個,350多個開間,此外海坨山…[詳細]
    塞上奇石林
      在烏中旗文更鎮(zhèn)境內,與同和太牧場毗鄰處,有一片由上千座天然石頭組成的石林。石頭有的像靜臥的大象,有的像站立的兔子,有的像奔馳的駿馬,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是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蝕而開成的天然景觀,被稱為“塞上奇石林”。石林區(qū)周圍是京津地區(qū)沙源治理示范園區(qū),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呈現(xiàn)遼闊草原氣象。它北靠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zhèn)僅15公里,并直通中蒙邊境甘其毛道口岸和中蒙184公里邊線;東北鄰近希熱廟旅游區(qū)和阿其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東與德嶺山水庫、蒙古大營相鄰、南連烏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園;西與海?五公路毗鄰,黑色路面聯(lián)通110國道和京包、包蘭鐵路線,交通十分便利。石林區(qū)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占地面…[詳細]
    玉臺山石塔
      玉臺山石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閬中市保寧鎮(zhèn)北的玉臺山山腰,為覆缽式喇嘛塔。塔高8.6米,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個部分。塔基為四方形,刻四瓣梅花形須彌座。塔身為上大下小長圓柱體,內刻一佛跏趺坐于蓮臺。上裝塔剎,有石雕八力士舉剎身。剎身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塔頂為一焰紋狀圓石。石塔雕刻精美,除局部風化外,基本保存完整。玉臺山石塔無確鑿建筑年代,根據其形制特征,推斷為唐代所建。玉臺山石塔的人物造型、裝飾及塔身造型帶有明顯的唐代特征,是研究佛塔式石構建筑的重要資料。 20年前,一名英國建筑學家前往閬中考察,在石塔前觀摩大半天,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現(xiàn)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這塔都是“斜”的。獨特…[詳細]
    吳官屯石窟
      吳官屯石窟(第五批省保)年代:北魏地址:大同市云岡區(qū)云岡鎮(zhèn)吳官屯村西約100米吳官屯石窟是北魏時期營造,東西長60米,高約3米,分布面積約18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開鑿,現(xiàn)存窟龕32座,多為小型洞窟,或四壁三龕式洞窟。石窟根據洞窟形制及造像特征判斷為北魏晚期雕鑿,主尊造像以釋迦、多寶二佛并坐、交腳佛為主,兩側雕脅侍菩薩。吳官屯石窟是北魏后期中小型石窟,其中人物造型消瘦,佛像一律褒衣博帶,“秀骨清像”,菩薩衣服下部的紋飾更加重疊繁縟。窟頂形式多樣,龕面雕飾富于變化,龕面上方兩隅多雕佛傳故事,窟口上方崖面流行雕飾忍冬龕面,較晚階段圓拱龕龕楣流行雕飾折疊格,格中雕坐佛,窟口外崖面出現(xiàn)幔帳雕飾。…[詳細]
    古琉璃關摩巖石刻
      南江縣琉璃古寺位于四川省南江縣鄰近郊區(qū)古道之旁,此地背山面河,古稱琉璃關。琉璃寺很小,現(xiàn)把古琉璃關摩巖石刻記載如下。一、唐碑:《養(yǎng)生潭》唐禧宗入蜀刻于潭上石壁二、宋碑:《紹興三年二月十五日金賊犯興元府》弓級任榮記古琉璃關(琉璃寺)摩巖石刻三、宋碑:《古道邊江夏水瀑漲,則不便往來,命道人何永德,鑿巖載石,以取道焉,庶為千古不朽之跡》大宋癸亥嘉太三年,科首侯南基,泊當境信士,石匠趙中順記。四、清碑:《古琉璃關》光緒乙酉年新秋日立,賜進士出身知南江縣事孫清仕書刑吏張丙階建志 石工 鄭德能造五、南江正堂:《禁養(yǎng)生潭》六、清碑《正堂張示渝渙戶及河邊居民人等知悉.照得上自關壩兩河口起下至元灘場止,每年于驚…[詳細]
    水牛山摩崖石刻
      汶上水牛山摩崖石刻位于汶上縣白石鎮(zhèn)小樓村東南約1公里水牛山南麓山洞右側。摩崖刻字處為一長方形磨光石面,長2米,寬1.5米,隸書6行,共計52字!吧崂鹑陠栐坪蚊鹪朴^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有知耳是名觀佛”。字跡清晰、筆法遒勁,與泰山經石峪,鐵山摩崖石刻風格相近。據《金百學》記載:“而周之吉日癸已即摩崖刻也。而佛經之有石刻……始于高齊,宇文周時!睂徠涓駭(shù),應與經石峪摩崖刻字的時間相同,水牛山摩崖當為北齊人所刻。水牛山摩崖刻石以隸為主,間有楷、篆、行書,書法俊逸,雄健渾厚,古樸拙厚,方圓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書法價值。近年來,國內外書法家到水牛山…[詳細]
    大辛閣遼代石塔
      大辛閣遼代石塔位于永清縣城西大辛閣村南。現(xiàn)通高六米。為八角密檐式實心塔,漢白玉質。由座、身、檐等部分組成,塔剎已缺佚。據清于敏中等編撰的《日下就文考》載:“(永清)縣西北十五里辛窖村龍泉寺(又名龍演寺)有白石塔!奔创怂。塔底座埋于地下,為八角須彌座。每面束腰處雕獸頭,須彌座上有仰蓮圓形盤狀石雕,蓮瓣三重。其上為塔身,亦做相同分布八角形,每角雕出凸棱做角柱,直達塔檐。塔身正南面下部浮雕兩扇四抹頭球紋格扇門,門上浮雕團龍;塔身東南、西南兩面浮雕披甲執(zhí)兵力士各一尊;塔身正北面浮雕佛像一尊,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著覆塔雙肩袈裟,手結禪定印。塔檐作八角形,由下而上逐漸內收,每層檐均以一整塊石頭雕成,共十…[詳細]
    萬佛樓石碑
      乾隆皇帝為祝其母80壽辰而建萬佛樓(現(xiàn)已無存)。萬佛樓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石碑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文篆刻乾隆御制《萬佛樓落成瞻禮詩》,石碑原在萬佛樓前,1987年移立于此。 用時參考北海公園游玩3個小時交通 地鐵6號線,北海北站下車B口出,步行約1.2公里118路,北海北門站下車,步行約850米101路,北海站下車,步行約1.1公里701路,北海北門站下車,步行約840米 門票 參照北海公園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門票:10元/人 聯(lián)票:20元/人淡季(11月1日-3月31日):門票:5元/人 聯(lián)票:15元/人瓊島門票:10元/人;團城門票:1元/人;開放時間…[詳細]
    陽新望夫石
      望夫石矗立在距富水水庫6公里的大橋村之望夫山上,高約10米,占地約15平方米。石上布滿青苔,生氣勃勃。此石面臨滔滔富水,酷似婦人攜子,翹首東望。魏文帝曹丕在《望夫石》一文工團中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唐人對望夫石吟詠頗多,如李白《望夫石》:仿佛古容儀,含愁帶曙輝。露如今日淚,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無言類楚妃。寂然芳靄內,猶若待夫歸。又如王建《望夫石》: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又如劉禹錫《望夫石》: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年初望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