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

巾峰山摩崖石刻
  北宋連州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連州市連州鎮(zhèn)東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題“廉泉之源”四字,高0.96米,寬4米。正書,字徑0.75米!痘洊|金石略》載文:“周子為廣東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結(jié)構(gòu)樸拙而筆筆不茍,穆然有道氣象,令人起敬!敝苠ハ1017~1073年),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xué)家,宋代程朱理學(xué)(即道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簽書、廣東轉(zhuǎn)運判官等官職。著有《太極圖說》、《通書》和《周子全書》等。1981年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華陽洞摩崖石刻
  華陽洞摩崖石刻位于句容市茅山鎮(zhèn)紅廟村茅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積金峰南,華陽洞口朝西是茅山最大的溶洞.摩崖平整開闊,上面刻有唐代至清代游客的題名數(shù)十方.摩崖上部正中刻“華陽洞”三個特大楷體字,底徑約1米許。在眾多的題名中有宋皇佑二年(1050)和迪、陳輔、郭微、太常博士的題名,仍清晰可讀。其他明代人的題名較多,如正德辛末(1511)四月十七日題“太原喬宇、京口和鎰、何貫、孫瑤同游”。嘉靖四十年(1561)書“棲玄”二大字,F(xiàn)狀保存較好,被作為旅游景區(qū)的一個景點,下方和溶洞進行了開發(fā)利用,時刻的字跡風(fēng)化現(xiàn)象較嚴(yán)重。2006年6月5日,華陽洞摩崖石刻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侯山摩崖石刻
  侯山摩崖石刻位于饒平縣海山鎮(zhèn)浮任村侯山上,當(dāng)?shù)厮追Q“松磐石刻”,刻于清代。松磐由巨石組成,周邊有榕樹,構(gòu)成一幅天然景觀。在巨石上有4面石刻,其中3面朝東,1面朝北,總面積約為8平方米。分別為“海山之雅”,行書橫寫,字大35�35厘米;“松磐勝概,坐憇堪忘俗,登臨可問天”,行書,橫豎寫結(jié)合,字體較小,落款“侯山林弘度題”;“山海奇觀”,行書橫寫,字大56�6厘米;“蟲二”,正楷橫寫,字大65�65厘米,落款“會稽沈文耀題”。石刻較為集中,年代久遠,有一定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巖摩崖石刻
  東巖摩崖石刻位于潮陽區(qū)城南街道東山南麓,是廣東省現(xiàn)存較集中、規(guī)模較大的摩巖石刻群。潮陽東山是摩崖石刻最為集中的地方,現(xiàn)存石刻200多處,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有唐代石刻“一柱擎天千古壯,獨瓶掛壁萬年春”,署款“長江巧”,旁有柱和瓶的浮雕,石刻字體蒼勁挺秀。據(jù)《潮陽縣志》記載:“唐大歷初年,陳寶通在東巖寺削發(fā)為僧,參惠照和尚為師,題‘一柱擎天’聯(lián)并刻石”;東巖卓錫寺屋頂有一塊天然巨石,上面刻有“飛云”兩個大字,書法挺秀雄渾,氣勢磅礴,大字旁邊,刻有“至正丁未春靈武王用文篆”一行小字,王用文為寧夏靈武人,是元代著名詩人和書法家,元順帝至正年間任潮州路總管,當(dāng)他游覽東山時,上仰峰巒如黛,下觀百里千川,遠處…[詳細]
趙王廟石刻
  趙王廟石刻趙王廟石刻位于磁縣陶泉鄉(xiāng)南岔口村東南800米處的巖壁上,壁對面原有趙王廟,故該處石刻稱趙王廟石刻。據(jù)考證,該處石刻成于隋代。巖壁面東,上有龕7,其中大龕1,小龕6,龕內(nèi)造像合計25尊。大龕位于壁中部,高近20米,龕尖拱額,邊飾柱,內(nèi)雕一佛二弟子。大龕南側(cè)上下排列3小龕,北側(cè)上方1小龕,下方并列2小龕。各龕內(nèi)分別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5尊、佛弟子3尊造像。在6號龕內(nèi)有題記,記載了隋開皇年間開鑿石窟的情況。在部分造像上刻人字形溝槽,原來在石刻外建有殿堂。該處石刻造像生動,時代氣息濃郁,為冀南少見的有題記年代的石刻造像。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紫花崗摩崖石刻
  紫花崗摩崖石刻位于臺山市廣海鎮(zhèn)紫花崗!昂S罒o波”四字刻于高8米、闊9米的花崗巖石斜面,字高3米、寬2.2米,直書兩行,雙鉤楷書,字跡清晰,筆力雄渾。是明代欽差總督張通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在廣海大勝倭寇后書,巡視海道副使徐海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刻此記功。此外,在“海永無波”石刻前面南側(cè)約50米處大石上刻有“波恬萬頃”四字,字高0.9米、闊0.75米,陰刻楷書,是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知新寧縣同守尤詩英和知縣熊文華至此觀光而刻。1989年臺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層巖摩崖石刻
  層巖摩崖石刻位于江永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瀟浦鎮(zhèn)層山村。始刻于宋沼平四年(1067),有字碑36方,無字碑10方,保存完好!皩訋r疊翠”是永明八景之首,歷代游人如織。這些石刻命題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士紳以及各地名士前來游歷聚會時吟誦的作品。威望廣泛分布于層巖洞內(nèi)洞外各處,內(nèi)容多為江永縣當(dāng)?shù)仫L(fēng)土人情、山光水色、歷史人物與事件記載。威望包括篆、隸、楷、行、草等字體,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造詣,儼然是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大觀園。是的地方文化和石刻書法藝術(shù)集中的歷史遺跡,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shù)欣賞價值。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需巖摩崖石刻
  需巖位于于都縣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溪鄉(xiāng)桃枝村香臺山。為北宋書法家、理學(xué)家王鴻隱居處。在香臺山方圓約2平方公里一帶的需巖、木樨巖、釣巖、涵虛洞等處的崖壁上,分布有4余處共18品摩崖題刻,題刻大多為王鴻親自篆刻。據(jù)《中國人名大詞典》記載,王鴻,于都人,字翼道,王羲之二十四世孫,博學(xué)善草書。一試不第,隱居山中,嘗注太玄。需巖摩崖石刻為他在香臺山隱居時所刻。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歷代文人墨客游記題刻。需巖題刻字體以篆體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隸書和草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shù)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青城山摩崖石刻
  青城山摩崖石刻年代:清光緒、民國十四年類別:石窟寺及石刻地址:青城山鎮(zhèn)青城村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山摩崖石刻有4處,最早的有唐初的“大字巖”摩崖石刻,也有清朝和民國時期名人留書,分別為“云巢”、“云根”、觀日亭石刻,各石刻分別位于青城山山腳、山腰和山峰處。“大字巖”摩崖石刻因年代久遠現(xiàn)無存。其余石刻雖已歷經(jīng)數(shù)年,但仍然字跡清晰,保存完整。青城山摩崖石刻數(shù)量雖不多,但同青城山古建筑群相互輝映,對于提升青城山整體文化品位,有著點睛之用。保護范圍:石刻分布范圍外延2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
草庵石刻(泉州草庵)
  草庵石刻位于中國東南部福建省的晉江市,石刻主要雕鑿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好的摩尼教遺址。草庵始建于宋代,元代時進行了改建,它面闊3間,單檐歇山頂。庵內(nèi)依崖壁鑿成圓形佛龕,并利用巖石的天然色彩浮雕成摩尼光佛。佛像高約1.5米,寬約0.8米,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相貌莊嚴(yán),身體四周還鐫刻有佛光四身的紋飾,雕工精致,風(fēng)格獨特。這尊摩尼光佛像是中國僅存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摩尼雕像。草庵石刻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摩尼教的面貌、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流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文物局)作為摩尼教(明教)在世界上的最后消亡地,晉江草庵至今還保留著世界上最完整的明教遺址…[詳細]
黔蜀門屏石刻
  黔蜀門屏石刻——黔蜀門屏石刻位于武隆縣車盤鄉(xiāng)沙河村分水嶺海拔1800余米的森林中,距縣城50公里處,系川、黔兩省界碑,當(dāng)?shù)厝罕姺Q之為“大碑”。此地屬川、黔邊區(qū)通道,常發(fā)生邊界糾紛,事端頻繁。清光緒二十七年,貴州遵義府正安州事蜀東人郎承謨以睦鄰為重,樹碑立界。石屏高2米,寬0.8米,厚0.2米!扒耖T屏”4字行楷,字長47厘米或54厘米,寬30厘米或33厘米。上款“知貴州遵義府正安州事蜀東郎承謨謹識并書”,下款“光緒壬寅歲季夏月中浣谷旦”,字長6厘米或8厘米,寬5厘米或7厘米。碑刻雖久經(jīng)風(fēng)霜,仍完好無損,現(xiàn)被武隆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詳細]
龍祠摩崖石刻群
  龍祠摩崖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錦屏山之巔馬耳峰東南約100米處,海拔429米。龍祠為上、下兩個天然石洞,經(jīng)人工加工而成,石刻分布在上洞內(nèi)外巖壁上。龍祠為宋金時官民祈雨之處,直至清代,香火不斷。石刻共有9處,尚有字跡可辨認的8處,其中宋刻6處,金刻1處,清刻1處。石刻內(nèi)容對研究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對研究我國古地理、古氣象、古生態(tài)環(huán)境、古民俗以及古代書法提供了可信的實物資料。200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龍祠洞口為準(zhǔn):東至龍祠洞口外50米處,南至洞口前30米處,西至電視臺環(huán)山公路邊,北至洞口山崖頂![詳細]
道觀磯摩崖石刻
  道觀磯摩崖石刻位于麻城市龍池橋辦事處黃獅崗村,宋、元代石刻。麻巖石質(zhì),壁面光滑平整,長約20米、高約15米。據(jù)清康熙九年版(1670)《麻城縣志》載,道觀磯摩崖石刻始刻于北宋年間,原有石刻5塊,因歷經(jīng)一千多年風(fēng)雨剝落和山澗溪流侵蝕,部分字跡部分已模煳不辨,現(xiàn)可辨認的有:“李志□游此、紹圣四年九月十九日書”,字徑約0.7米;“壬戌三月上巳日、康伯?dāng)y家游此”;“元祐……”;“大觀……亭川”;“大元泰定……徵仕……”,均為楷書陰刻。該石刻字體蒼勁,時代特征明顯,史料記載翔實,內(nèi)涵豐富,為兩宋至元代時期麻城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詳細]
鐵石逕摩崖石刻
  鐵石逕摩崖石刻位于翁源縣松塘鎮(zhèn)松崗村。記載三次修筑山道:刻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的刻文:“韶州府翁源縣長安鄉(xiāng)鐵寨逕,緣首張得珛、丘福寬,題勸十方眾姓舍財,命工匠肖澄開石路一條,愿祈眾姓各獲因緣大吉利。昔成二十二年孟冬月吉日施!保ㄗⅲ好鞒勺嬷扉实圩詈笠荒,故稱昔成)?逃诿骱胫稳辏1490年)的刻文:“始興縣上水汪秀芳施墾,弘治三年曾琳施墾整路!笨逃诿魅f歷十八年(1590年)的刻文:“鑿山通道,三華鎮(zhèn)把總?cè)~高助銀拾兩,生員葉翔鳳侄葉芬銀四兩,生員葉一鳳年(銀)三兩,余助銀載在碑陰。萬歷庚寅歲緣首生員郭詔題!本鶠榭瑫幙獭![詳細]
鬼王石刻
  鬼王石刻不僅僅是豐都鬼城旅游的一處風(fēng)景區(qū),更是是長江三峽上的一大奇觀。鬼王石刻位于豐都舊縣城9公里之外的樹人鎮(zhèn)石嶺崗,距豐都新縣城約20公里,是一處榮獲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fā)的“最大摩崖石刻造像”殊榮的巨型摩崖石刻。這尊巨型摩崖石刻“巴人鬼王”造像,高138米,寬217米,其中僅嘴寬就達20米,舌長81米,堪稱“世界第一大鬼”。觀賞鬼王石刻可近觀,亦可遠眺,不同的觀賞方式會欣賞到不同的“鬼王”神韻。遠眺,不僅鬼王石刻以其粗獷的風(fēng)格,超凡的尺度,令世人嘆為觀止。從長江上遠遠望去,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之上,有一處高150余米,寬400余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的陡峭石壁,齊嶄光滑,聳若高墻,…[詳細]
圣跡蒼巖摩崖石刻
  圣跡蒼巖摩崖石刻位于連平縣內(nèi)莞鎮(zhèn)小洞村圣跡蒼巖巖口內(nèi)右側(cè)石壁,記載上黨人、龍川知縣韓京斥資修復(fù)圣跡蒼巖的摩崖石刻。刻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全文面積0.8平方米,每字徑0.08米。陰刻楷書,文曰:“上黨韓京,頃嘗從此地,念境幽地僻,山水之佳,往往不減衡霍。然重罹兇焰,梵宇一空,為可深惜。今茲攝鼎龍川之三閏,遂輟己資而鼎新之,山態(tài)水容須改觀焉。磨崖以記。紹興戊辰周正吉日”。圣跡蒼巖是連平歷史悠久的老八景之一。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黑山摩崖石刻
  介紹 1972年至1978年在嘉峪關(guān)西北20千米黑山峽巖壁發(fā)現(xiàn)了自新石器時代后期至公元前1世紀(jì)古代游牧民族所繪制雕刻的巖畫。巖畫的內(nèi)容有狩獵、舞蹈、操練以及飛禽走獸等共計153處,分布在2千米長的黑山峽紅柳溝壑和磨子溝、四道鼓溝中。其中,“操練圖”全圖30余人,分上中下三列操練,格斗、對打、吆喝、指揮、監(jiān)督,各司其職,為我國巖畫中反映操練題材的代表作。雕刻古拙、畫面抽象、風(fēng)格獨特,很有欣賞價值,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從市區(qū)往返約50公里,需60元左右。下車后還得步行一段才能到達景點。 甘肅嘉峪關(guān)市…[詳細]
“元吉在上”摩崖石刻
  “元吉在上”摩崖石刻,位于龍觀鄉(xiāng)龍谷村東面巖崖上。據(jù)舊志記載:“天井山下原有天井寺(宋建隆元年)和關(guān)龍廟(宋乾道二年)。因禱雨有應(yīng),歷代郡丞邑令時有修建。山上有泉井五口,宋開慶初敕封為五龍神,元至正二十六年江浙行樞副使張啟源又請旨易封!睋(jù)此,該石刻應(yīng)與原來寺廟有關(guān)。巖呈梯形,高3.06米,上寬1.30米,下寬2.40米,削面直刻“元吉在上”四個大字。字徑為45×35厘米。字旁上款署“嘉慶七年壬戊之秋”(1802),下款為“鄞令閩中郭志文書”。石刻為行書體,用筆流暢。2007年9月公布為第八批鄞州區(qū)區(qū)級文保單位![詳細]
德陽石刻藝術(shù)墻
  德陽石刻集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內(nèi)涵,運用浮雕、透雕、圓雕、建筑及墻體的各種空間組合,表現(xiàn)自然、生命、民族團結(jié)等宏偉主題,墻體全部用石料砌筑,分段組合,虛實結(jié)合,韻律恰當(dāng),熱潮迭起,塑造出一系列既獨立又聯(lián)系的石刻史詩畫卷,樸實而宏偉。石刻全長1040米,高7米,包括:由35個在形式上與音樂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圓拱組成的民族文化長廊,32根與圓拱對應(yīng),形態(tài)各異,形象栩栩如生的蟠龍柱、日月展覽廳、音樂廳、人行地道、大型浮雕“生命之歌”、“智慧之光”和“中華魂”、十二生肖柱等古今交融,時空跨越,顯視出華夏文化永久的魅力。 德陽藝術(shù)墻坐落在德陽市內(nèi)泰山北路干道旁,它全長1000多米,高7米,由牛門、生命之…[詳細]
淡巖石刻
  淡巖石刻時代為秦至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富家橋鎮(zhèn)。淡巖石刻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書法藝術(shù)價值。淡巖石刻在淡山下之淡巖內(nèi),傳說昔有澹姓者居此故名。史載:“有周貞實者,秦始皇時人,遁居于此……始皇三召不起。”淡巖最早的石刻“回中”二字似可作證。自唐始,即有人為周貞實建祠,并在此建淡山寺。宋熙寧七年(1074)柳應(yīng)辰題記后,宋黃庭堅、周敦頤、范祖禹、楊萬里,明張勉學(xué)、王泮、清周崇傅等即于此留下大量詩文。黃庭堅之“永州淡巖天下稀”又使淡巖馳名寰宇。淡巖石刻見諸記載的為220塊,現(xiàn)存的有35塊。淡巖石刻的書法風(fēng)格,真草隸篆一應(yīng)俱備。有人稱贊宋代書法家李建中的淡巖詩為“辭翰雙美”,清時即有人拓片收藏!短乒(ji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