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書院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書院篇

疊山書院
  疊山書院位于江西弋陽縣城東、濱臨信江,占地近7000平方米,原是南宋學者謝枋得早年讀書學習的地方。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南宋為元所亡時,全家殉難。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當?shù)孛癖姴活櫣俑淖钃希ǔ蛇@座書院,以紀念榭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后毀于火,明嘉宗天啟年間重建。書院建筑古樸宏偉,禮堂大門上金匾“疊山書院”四字,為民族英雄林則徐手筆。禮堂中木質(zhì)樓臺、巨大石柱均保持舊貌。禮堂后文昌閣,是當年書院祭圣的地方。青石墻壁上留下的“八仙過!、“嫦娥奔月”浮雕,為明代原物。疊山書院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贛東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1916到1919年期間,方志敏、邵…[詳細]
書院門
  從西安鐘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的醒目對聯(lián),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道為青石鋪砌。這里能體會到西安不同于別處的城市風景。書院門向東走到盡頭便是碑林。書院門570多米長的街道,集中了上百家店鋪。在二三層雕欄樓閣上,掛著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書寫著文萃閣、醉書軒、聚香齋、皓月宮等店名。這里的店鋪門面既不像江南商號那樣纖巧秀麗,也不同于北京大柵欄那樣富麗堂皇,而是古樸敦厚,門面很少有繁瑣的裝飾,牌匾、楹聯(lián),還有深狹的門道,顯示了一種儒雅祥瑞、深藏若虛的氛圍。商家所售的商品有各種旅…[詳細]
衡陽船山書院
  船山書院于光緒四年(1878)由張憲和創(chuàng)建于衡陽迥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書院內(nèi)仍祭祀船山神位,旨在學習、研究“船山學說”,傳播“船山思想”。這是中國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學堂。清光緒十年(1884),船山書院正式招收生徒,擇師主講,聘請李楊華為首任山長,書院章程由衡陽知縣張憲和奉學院令仿照廣東學堂制定,“不重科舉之學,授經(jīng)史詩賦”。當時的兩江總督曾國荃也“將家藏所刻《船山遺書》322卷板片捐置書院”(《彭剛直公奏稿》卷6《改建船山書院片》)。清光緒十一年(1885)3月15日,彭玉麟認為船山書院逼近城市,不適合讀書,上 書奏請朝廷。并獨捐銀12000兩將船山書院遷建于湘江中的東洲島。初時建筑為…[詳細]
金臺書院
  目的地介紹  金臺書院位于崇文區(qū)西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203號。它是清朝中葉(1750年)在京城建立的一所書院。   金臺書院的前身系降清明將洪承疇的私宅--洪莊。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錢晉錫在宛平、大興分設(shè)義學,收孤寒生童就讀。宛平的義學擇地長寺,大興的義學僦屋洪莊。后宛平的義學并入洪莊,名“首善義學”。從此,恬靜的莊園有了瑯瑯讀書聲,成為京師義學的所在地。   首善義學創(chuàng)辦之初,只租了洪氏莊園的一部分房舍,后京兆尹施世綸想買洪莊的空地,將義學擴建為書院,但當時洪莊主人洪承疇之孫奕沔愿意獻地辦義學,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對奕沔在為嘉獎,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賜御書“廣育…[詳細]
瀏陽金江書院
  金江書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瀏陽西鄉(xiāng)湯、陳、邱、婁四姓(鄉(xiāng)紳)為首捐資興建”,為當時瀏陽八大書院之一。1898年戊戍變法廢除科舉取士制度時,改為“金江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后改為學校,至1938年更名為瀏陽私立金江高等小學堂,1941年建為金江中學。當年的金江書院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風格建筑,占地3600多平方米,書院的所在地是個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被當?shù)睾苡忻麣獾摹敖鸾司啊保ê;鄢跨姟⒋接吃、月茅雪霽、水市風帆、牛首夕陽、麗湖煙樹、平步晴嵐等)所環(huán)抱,東南方遙對羅霄山脈的一個小山峰——白茅尖,西北方不遠有瀏陽河緩緩流過。門樓對著廣袤的田野,也正是今天瀏陽第七中學已封堵的校門位置![詳細]
紫巖書院
  紫巖書院位于綿竹市區(qū)城東,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其規(guī)模之宏大,為蜀川前所未有。綿竹人引以為驕傲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和其史楊聰都曾在這里讀過書、執(zhí)過教。楊聰于清朝道光年間在紫巖書院作山長時為勉勵學子,曾撰寫幾副楹聯(lián)刻于書院正廳大門,從這些楹聯(lián)中,我們也可以窺見書院的悠久歷史和滄桑變化。其中一副是:“此院經(jīng)五百年,自延祐而還,弦誦由來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數(shù)鵝湖!边@是說這所書院在距離今天六百多年前的規(guī)模和影響之大,其聲名鼎盛完全可與馳名天下的白鹿洞書院和鵝湖書院媲美。另有一副楹聯(lián)是:“自嚴君平卜宅以來,古井猶契,想當年道德幽思,易傳一篇,直使紫巖為嗣響;昔張丞…[詳細]
共城百泉書院
  百泉書院宋元時稱為太極書院,位于百泉湖東岸。創(chuàng)建時間為宋,到了元時,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其中關(guān)鍵人物是姚樞,姚樞曾任燕京(北京)行臺郎中,1141年辭官來輝隱居,耕荒種田,耕讀自樂,自刊《小學》《論孟》等書,散之四方,以惠學者。慕姚樞之名,1250年,著名學者許衡、竇默也從河內(nèi)(河南沁陽)、肥鄉(xiāng)(河北大名)來到百泉。他么在太極書院內(nèi),經(jīng)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無所不授。不論學生出身貴賤、智商高低,他們都能因人施教,使求學者皆有所得。百泉彈丸之地,遂成理學淵藪。一時擔簦負芨者,絡(luò)繹于道,使得太極書院與朱熹創(chuàng)辦的鹿洞書院,陸就淵創(chuàng)辦的鵝湖書院并駕齊驅(qū)。因當時的許多名臣和學者都曾受學…[詳細]
鞍山書院景區(qū)
  鞍山書院景區(qū)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云峰鎮(zhèn)長濂村文化村,屬長濂村休閑旅游風景區(qū)景點之一,距遂昌縣城10公理,距遂昌金礦約5公理,地處松陽、遂昌、武義、金華、龍游五縣的交界處,龍麗高速公路出口處,交通便利。長濂文化村:長濂村歷史悠久,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杰地靈。歷史文化積淀濃厚、山水自然風光秀麗,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千年長濂、狀元之鄉(xiāng)。長濂村休閑旅游景點有十多處,包括鞍山書院、鄭氏宗祠、鄭秉厚府第、赤山廟、鐘鼓樓、公正亭、九曲濂溪水山樂園等,有的景點尚待開發(fā)。鞍山書院景區(qū)配套設(shè)施有賓館、餐廳、會議廳等,是文化休閑旅游和舉辦小型會議的好去處。鞍山書院: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因位于長濂村南部的…[詳細]
孔林書院
  南雄市油山鎮(zhèn)平林村有一所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創(chuàng)辦的書院,叫孔林書院(廢于宋末,歷時300年)。它是南雄州的第一所書院,也是嶺南第一所書院,其創(chuàng)辦之早在全國亦名列前茅。孔林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閏。他是廣東唐代38名進士之一,也是湞昌縣(今南雄市)舉進士的第一人! (jù)南雄孔氏族譜和南雄州志記載:孔閏,字懷清,生于唐禧宗甲午元年(874年)五月初日?组c幼聰嗜學,涉獵經(jīng)史,為景福元年壬子科舉人,癸丑連捷進士及第。后值五代亂離,歷登顯宦,官至朝散大夫,遷袁州刺史。后以海內(nèi)-,不屑就職,因寓居吉州泰和縣石禾場十年。宋太祖建隆庚申元年(960年)摯家歸隱南雄府平林村祖居,壬戌三年創(chuàng)建孔林…[詳細]
常家莊園石蕓軒書院
  石蕓軒書院位于常家莊園后街中段北側(cè),是中國民居中規(guī)模最大的書院,因珍藏稀世珍品——石云軒法帖而得名。書院分前院和后院,是常家莊園里常家子弟學習的地方,前院是圍廓式建筑,后院是藏書樓。前院由四亭三廊組成,東廊為“聽雨樓法帖”、西廊為“常氏貴墨法帖”、正面廊為“石蕓軒法帖”;后院南廊為《四十四帝后御筆帖》,都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常氏家族擁有中國民居中最大的書院。名為“石蕓軒書院”,該院位于北常后街中端,為園林式建筑,又是常家呤詩作畫、陶冶情操和培養(yǎng)族中子第的書廊學府。書院由東、西兩院和正面主樓三大部分組成,雖分為三院。整體上卻連為一體。前院由四亭三廊組成,東廊為“聽雨樓法帖”、西廊為“常氏貴墨法…[詳細]
平江天岳書院
  天岳書院位于湖南平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縣楊世芳倡建于今三陽鄉(xiāng)天岳村小天岳山,故有其名。乾隆十一年(1746)起,先后遷建于縣城東、西。嘉慶九年(1804),知縣徐以垣再遷至城西五龍山,改名“昌江”。同治六年(1867),平江士紳張岳齡與李元度慨然捐助,再次在今址新修天岳書院。張、李兩人都是湘軍將領(lǐng)、湖湘學人。張岳齡幼承家學,為長沙城南書院的肄業(yè)生,官至布政使銜福建按察使。李元度為岳麓書院肄業(yè)生,癸卯科舉人,官至布政使銜云南按察使。新修的天岳書院完全承襲岳麓書院的規(guī)制,集教學、藏書、祭祀于一體,有大門、講堂、藏書樓、東西齋等,并建屈子祠、九君子祠、羅孝子祠等,“尊崇忠孝理學,以為后…[詳細]
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位于鳴皋鎮(zhèn),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距今有918年。北宋元豐五年,理學家和程頤(字伊川)因與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歸洛。時居北宋相位,與程頤政見一的文博贈與程伊川鳴皋鎮(zhèn)舊園一址,良田千頃,以書為學之所。程伊川于元豐五年(1082年)退出政壇,招收生員,“講易經(jīng)、授理學”,專事著書講學,把其傳道授業(yè)的學府取名為伊皋書院。程伊川學識博大精深,經(jīng)術(shù)通明,程義理精微,誨人不倦,四方俊秀聞風而至,士大夫從學者日盈門。程伊川定學制,列校規(guī),言傳身教,名聲大振。他先后共收徒63名,名儒孟厚、楊時、游酢、邵伯溫等皆出其門下。流傳千載的“程門立雪”典故即發(fā)生于伊皋書院,鳴皋鎮(zhèn)因之被譽為“理學名區(qū)”。元大德九年(…[詳細]
洣泉書院(中國工農(nóng)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
  洣泉書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周仁魁重修,并拔官田充實經(jīng)費,更名為烈山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酃縣知縣趙宗文增修齋舍,因縣有洣水發(fā)源南境之根索嶺下自東南流入西北,貫穿縣境,于是取學者誠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則百川學海無不可至之意,將烈山改為洣泉,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沈道寬將書院遷建至北門外校場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年),邑紳萬典璋將書院遷回原址,復名洣泉,此后洣泉書院興學不斷,當時書院有學田272畝,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經(jīng)費,著名的山長有安仁周元和、寧鄉(xiāng)王開卓等,清朝末年洣泉書院被改為第一高級小學堂。洣泉書院處于洣…[詳細]
馬洲書院
  靖江歷史上辦了不少書院,其中創(chuàng)辦最早、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是馬洲書院。現(xiàn)今的馬洲書院坐落在靖江市第一中學內(nèi)。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即靖江建縣前300多年,馬洲書院即已誕生,那是孔子51世孫孔元虔所建?自√┡d,后遷居靖江西沙。他見那里沒有習讀場所,便自己出資在西沙孔家祖師堂附近建了一所書院,并以馬馱沙的別稱“馬洲”命名。后來,馬洲書院湮沒,為何湮沒,無史料可考。明代崇幀九年(1636年),陳函輝任靖江知縣。上任兩年后,他對靖江迎恩亭大加擴建,先在籬笆南面建一道牌坊,遁道而入,一邊栽梧桐,一邊種竹子,中間設(shè)柵門。進入門內(nèi),有橋、有井;橋下是放生池。池東有石閘一座,啟動閘門可引進長江的…[詳細]
華林書院
  華林書院是江南古代四大書院之一,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齊名,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過十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公元424年,中華望族胡氏始祖胡公滿第64代孫胡藩,因戰(zhàn)功受南朝皇帝封賜于豫章之西新吳華林(今江西省奉新縣境內(nèi)),至今已有1581年歷史,海內(nèi)外華林胡氏后裔共有1800多萬人。華林書院最早是華林胡氏家族私塾,后發(fā)展為華林學舍。華林胡氏俊杰、宋代大教育家胡仲堯?qū)⑵鋽U建為華林書院,它是一所家族式書院,在中國書院歷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僅宋代華林胡氏一門就走出55名進士,官至刺史、尚書,宰相者不乏其人。華林書院的教育成就震動宋朝文壇,為華林書院題詩贊頌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詳細]
澧縣文山書院
  文山書院位于常德澧州(今屬澧縣),相傳為唐邑人李群玉讀書處,亦是常德境內(nèi)最早的書院。李群玉(807—858)生活于晚唐之時,字文山,其人“清才曠逸,不樂仕進,專以吟詠自適。詩筆囚禁,文體豐妍”,曾經(jīng)在澧州城外的仙眠洲上,壘土削竹,茨茅為廬,建起了一座號為“水竹居”的讀書臺書齋,從此,“居住沅湘,宗師屈宋,楓江蘭浦,蕩思搖情”,過起了10年“侶龜魚”的讀書生活。直到晚唐名相裴休視察湖南,厚延至幕府,并反復敦勸其負詩三百,同赴長安,以詩論薦于唐玄宗,得授校書郎。但不到兩年,不滿于官場腐敗的李群玉,即辭職南還,步屈子后塵,自溺于江西洪井了。他為后世留下了260多首詩,也留下了他用生命表達的中國士子“…[詳細]
萬松書院
  杭州萬松書院位于西湖南線景區(qū)萬松嶺。萬松書院充分挖掘杭州歷史文化內(nèi)涵,集中展現(xiàn)明代書院文化和科舉制度場景,演繹中國四大明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杭同窗三年的絕美愛情故事,完整凸現(xiàn)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風貌,打造西湖歷史文化景觀廊道。梁祝書房大門——正面展現(xiàn)梁祝同窗三載的場景,左邊“拜師”體現(xiàn)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tǒng)美德,右邊“日課”是教者誨人不倦、學者孜孜以求的寫照。品字型石牌樓——中間石牌坊正面書“萬松書院”,背面書“太和元氣”;左牌坊正面書“敷文書院”,背面書“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書“太和書院”,背面書“德侔天地”。萬松書院、太和書院、敷文書院代表了書院的三個時期。書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詳細]
繡川書院
  成都地區(qū)的古鄉(xiāng)村書院,在全國素有盛名,其中名氣最大的,是位于成都青白江區(qū)城廂鎮(zhèn)的繡川書院。今天的繡川書院舊址,也是四川省唯一保留完好的縣級書院遺址。繡川書院所在的成都城廂鎮(zhèn),歷史上地屬金堂縣,也是舊金堂縣衙門(政府)所在地。作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今天的城廂鎮(zhèn),還保存著漢代以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威嚴的縣衙署、古樸的文廟和武廟、恢弘明教寺覺皇殿、靜謐的繡川書院……繡川書院坐落在城廂鎮(zhèn)的大東街,它始建于北宋,原在該鎮(zhèn)西街,清康熙59年(1720),金堂縣令陳舜明將其從西街鬧市遷建于現(xiàn)址,依據(jù)附近有繡川河之故,更名為“繡川書院”。繡川書院于1751年、1761年、1805年分別由金堂縣令張南英…[詳細]
五峰書院
  五峰書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于2004年,是一個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五峰書院、中國書院文化陳列室)、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教育景觀為一體的金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地內(nèi)各種設(shè)施配套完備,展示內(nèi)容較為豐富,各項制度完善,較好發(fā)揮了接待、服務(wù)和宣傳等功能。基地內(nèi)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文化代表性的景點:一是浙江省政府辦公舊址(重樓)。1937年日寇侵華,滬、杭相繼淪陷后,浙江省國民政府遂于1938年元旦遷至永康方巖,省府及秘書處、民政廳、財政廳等重要機構(gòu)設(shè)在五峰重樓辦公,其它機構(gòu)租用巖下、橙麓村民房。作為省政府臨時辦公駐地,大多機關(guān)較簡陋。期間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將五峰重樓建筑漆成青灰色,以示不忘國恥。1942年…[詳細]
荊門龍泉書院
  龍泉書院位于荊門市龍泉中學內(nèi),龍泉書院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荊門知軍舒成龍集資于書塾舊址興建。書院有堂三間、廈四間,蓮沁有泉數(shù)孔自地涌出,故題名龍泉書院。道光六年(1826年)、同治六年(1867年)兩次修葺。主要有育德堂、洗心堂、東山草堂、春華館、秋實館、敬業(yè)齋、群樂齋、寄暢軒、會心軒等。配以小橋流水,植以青松翠柏,頗富園林之勝。光緒十二年(1886年),又增建文明樓、尺木樓等。檐角飛翹,金碧輝煌,更具規(guī)模。再后改為龍泉中學,F(xiàn)存文明樓等建筑與南側(cè)文明湖等景觀,明麗古粹,映襯如畫。龍泉書院內(nèi)的白鶴亭(原名聽泉亭)、洗心亭、育德堂、東山草堂、春華館、秋實館、敬業(yè)齋、樂群齋、方塘書屋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