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

下巖寺
  從兩江廣場對面拾階而上,不一會,便來到重建的下巖寺。前一刻還身處鬧市,恍然間,便置身于綠樹紅墻、蒼松翠柏之間,濃郁的廟堂氣息撲面而來。山門殿居中聳立,鐘樓、鼓樓雄峙兩側,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廟里響起深沉而悠遠的鐘聲,仿佛從遠古傳來,思緒不禁轉向那早已淹沒江底的老下巖寺……從天然巖穴到重要名勝古跡下巖寺一名燕子龕,又號云巖寺,位于原云陽雙江鎮(zhèn)塘坊村江邊一天然巖穴內(nèi),秦漢之際即有人在此刻字、造像,唐時隨佛教的興盛而成寺院。唐末,定州(今河北)無極縣人劉道禪師云游至此,戀其景異而長住不去。劉道禪師于崖壁鑿石龕,大規(guī)模開巖造像,使寺院更成大觀,被后世尊為“開巖第一祖”。下巖寺規(guī)模宏大,景色優(yōu)美。其洞高…[詳細]
臨清清真寺
  清真寺,阿拉伯稱為“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臨清俗稱“禮拜寺”。臨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現(xiàn)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在所見到的北寺位于元代會通河與衛(wèi)河交匯處,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此時正是臨清最興旺的時期,臨清由縣治升為州治。寺內(nèi)碑刻記載,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了。此寺占地面積約2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由東西軸線排列,依次為甬道,牌坊門。望月樓,沐浴房,南、北講經(jīng)堂,南、北角樓,正殿,后殿,影壁,后門等殿、堂、樓、間86間。望月樓為歇山重檐牌樓式建筑,結構精巧,玲攏別致。六楣正面鑲毛澤東手書“清真寺”匾額。望月樓后面懸掛兩塊匾額、一塊書“正意誠心”,一塊書“彝倫攸敘…[詳細]
深圳弘法寺
  弘法寺位于深圳市羅湖區(qū)仙湖植物園內(nèi),背靠梧桐山,首任長老本煥法師。弘法寺地有深圳“綠色心肺”之稱的梧桐山麓,1985年7月1日破土動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國內(nèi)興建的首座寺院,現(xiàn)任方丈為印順大和尚。弘法寺是1949年建國后,國內(nèi)興建的首座寺院。弘法寺由于地處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陳地深圳,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深圳弘法寺寺坐東南,朝西北,依山拾級而建。建筑面積三萬余平方米。沿中軸線自下而上建有:山門殿、天王殿、佛教文化展覽樓、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兩邊及側面分別建有客堂、祖師殿、伽藍殿、鐘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功德堂、方丈樓、退居樓、臥佛殿、齋堂、禪院、僧寮、客寮、云水堂等。其中的齋堂可稱得上是目…[詳細]
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學習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位于大學習巷路西,因處化覺巷清真寺之西又稱西大寺。據(jù)寺內(nèi)現(xiàn)存石碑記載,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神龍元年(705年),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覺巷清真大寺,唯規(guī)模較小,而寺內(nèi)亭、臺、殿、閣布局得當。寺門對面有磚雕紋飾大照壁一座,門外臨街有四柱三間石牌坊“敕建陸次”石額,鐫于牌坊門楣。省心閣是該寺主要建筑之一,相傳建于宋代。明鄭和四下西洋回來后重建為四角形式建筑,三層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內(nèi)是著名的“鄭和碑”,即《重修清凈寺碑》,大殿前為一寬大月臺,周圍環(huán)以石欄。大殿門首懸掛慈禧手書“派衍天方”牌匾,殿內(nèi)前中為窯殿,上方寫有古蘭經(jīng)原文,是著名“土耳其”書…[詳細]
永修真如寺
  云居山,古稱歐山。位于永修縣西南部,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因常年云霧籠罩,又名云居山簡稱云山。這里,群峰環(huán)列如屏,嵯峨峻峋,層巒相望;萬木崢嶸疊翠,竹木參天,奇秀天成;山泉流涌成湖,澄徹如玉,不染纖塵;山中坦蕩平整,青疇綠畝,景色旖旎。佛教曹洞宗祖師道場真如寺,就座落在這天上云居,冠世絕境之中,又因列岫峰圍,宛如蓮瓣,山中寺宇,好似蓮蕊,佛教尊真如寺所在地為蓮花城。曹洞源流真如寺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10年)。開山祖師道容與名僧司馬頭陀同游云山,上山后,見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鏡,四周巒岫環(huán)列,屏障護持,宛然為一處遠離塵囂,清靜幽雅的桃源勝境,于是率徒誅茅墾山,治基…[詳細]
章丘興國寺
  興國寺位于濟南章丘區(qū)埠村街道葉亭山村東。始建年代不詳,據(jù)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碑記,“其寺創(chuàng)建至今有數(shù)百年”。興國寺于1979年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有正門(天王殿)、東西旁門、東旁門內(nèi)側照壁、東配殿(關王殿)、西配殿(灶王殿)及大殿等7座建筑,占地2340平方米。大雄殿起于基臺之上,臺四角各有石雕臥獅1只,形態(tài)生動。殿內(nèi)5間,進深4間,大木舉架,單檐歇山,斗拱施五踩重昂,頂覆黑瓦。殿內(nèi)前后石柱有陰刻題記:一曰“濟南府章丘縣禮泉鄉(xiāng)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未三月吉旦立柱”,一曰“濟南府章丘縣禮泉鄉(xiāng)神泉里張瑋……”等字。…[詳細]
鐵力明命寺
  凌云山明命寺是距桃山林業(yè)局23公里的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寺,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建設之初,其建筑規(guī)模為黑龍江省第一寺廟。位于桃山林業(yè)局春光林場施業(yè)區(qū)內(nèi)的凌云山上,距桃山23公里。關于明命寺的創(chuàng)建,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元始天尊有一夜正在參禪悟道之時,偶見東北方向凌云升騰,金光普照,倍感金光從東北方向飛來,繞其仙體,元始天尊大悅。次日晨便派弟子通天道長下落凡塵傳道,并尋覓凌云升騰金光閃現(xiàn)之地。通天道長領命來到凡間向東北方向前行尋覓,經(jīng)長途跋涉來到了奉天(沈陽),就住在奉天一道觀內(nèi)修行參禪,傳經(jīng)布道。過數(shù)十年后,一日,其正凝神參禪悟道之時,凌云又從東北方向升騰,金光大顯,…[詳細]
溈山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城西的大溈山上。沿寧鄉(xiāng)至漣源公路西行70公里,爬上蔥翠的大溈山,進入一個盆地,氣象豁然開朗,一座宏偉的古寺映入眼簾,這就是有名的十方密印寺。密印寺創(chuàng)建于唐朝,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相傳唐朝著名風水大家司馬頭陀云游到寧鄉(xiāng),見溈山峰巒奇?zhèn)ィ帜久苊,是一福地,就上江西百丈山告知百丈禪師。百丈禪師派靈佑到溈山開拓。靈佑來溈山禪坐七年,溈山毫無變化,便悵然下山。當?shù)刈叱鰯?shù)里停步小憩時,忽然從山上竄出一群虎豹,阻住去路,靈佑只得轉回溈山,F(xiàn)山上留有盤團石、回心橋,相傳就是靈佑當年的遺跡。不久,百丈禪師也到溈山,見這里林海蒼茫,決非幾個曾人所能濟事,就是疏朝廷,請求派人開拓。當時,正是…[詳細]
廬山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墻溝,位于廬山北麓蓮花洞景區(qū)內(nèi),背倚雙劍鋒,面對城南山,駐市區(qū)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據(jù)九江舊志記載,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覺顯的赤腳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薦藥治好明太祖之疾,圓寂后賜葬廬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緣數(shù)哉,始修大佛殿,時僧人九百,香火極盛。至隆缽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萬計。清順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禪林”匾額。乾隆十六年(1752)顯親王感其幽谷松嘯,親題“松風臨水”金匾,寺廟名噪一時,住持隆缽法師由此又稱“聽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毀于兵火,金匾遺失,僧人遣散。民國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維持香火。新中國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詳細]
舊密禪寺
  舊密禪寺舊密禪地,在昌都地區(qū)之類烏齊縣境內(nèi),位于巴夏北面山坡處,縣城距地區(qū)駐地105公里。舊密禪寺,由歐堅班覺于1693年(-之水雞年)創(chuàng)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歐堅班覺為“巴夏人”,生于1657年,其母早逝,幼年時性格剛強,與繼母不和而離家出走,拜達夏嶺巴和迪欽曲杰嶺巴、嘎上下班匝松等人為師,成為他們的賢達弟子。據(jù)傳,達夏仁布欽臨終時對歐班覺說道:“巴夏祖人居住過的地方有一好似白獅金庫寶地,曾由朗嘉匝松和赤列多吉大師掘出過許多伏藏,……所以你歐堅班覺在該地建一座寺廟就能成大事!焙髿W堅班覺遵照大師遺囑來到白獅金洲庫寶地創(chuàng)建了該寺。他于-十二繞迥之火雞年圓寂。據(jù)說該寺共傳承十三世,分別為:第…[詳細]
南塔寺
  南塔寺位于羅江城南的天臺山,古時候這里有墨香泉、上天梯、釣鰲臺、文筆峰、南塔等古跡,這里曾是明代羅江八景之一的“天臺秀色”,盧雍有詩贊曰:“城南繡嶺橫,嵐翠入江清。晴旭霞光爛,依稀是赤城”。清乾隆五年,羅江縣令王會嘉因感慨羅江已間隔80年無一人登賢書,乃補修天臺山之文筆峰,翌年秋李化楠中舉;乾隆十七年,羅江知縣孫法祖建南塔、文昌宮以培文風,并親自撰聯(lián):“百代蒙麻綿甲第,六村賜福眺和平”,塔、廟建成,李調(diào)元、李鼎元、李驥元陸續(xù)中進士步入翰林,錢林虎、柴邦直、李本元等先后中舉,于是羅江人文蔚起,士林光彩。南塔寺景區(qū)占地40余畝,建筑面積1401平方米。站在這里可以俯瞰整個羅江縣城,請看:羅江縣城四…[詳細]
五磊寺
  五磊寺位于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五磊山象王峰南麓,據(jù)光緒《慈溪縣志》等有關史料記載,五磊寺的雛形嶄露于公元3世紀。相傳三國赤烏年間,吳主孫權之母吳國太坐船途經(jīng)五磊山,深夜發(fā)現(xiàn)山上有隱隱火光,探知印度梵僧在此結廬靜修,念其傳道虔誠,下令建造了一座寺院,五磊寺的開山祖師印度高僧那羅延從此結束了風餐露宿、枕石漱流的生活。唐文德年間,僧令頵建五磊寺,名“靈山禪院”。宋大中祥符敕賜寺額“五磊普濟院”,天圣九年僧岑繼募資修葺。清順治、康熙間臨濟宗高僧道忞、達變、拙巖抵寺講經(jīng)-,一時間,五磊寺香客如云,僧尼聚集,佛事興旺,擁有殿堂樓寮140余間,成了浙東善男信女向往的名剎。宣統(tǒng)三年,天臺宗四十三世法師諦閑蒞寺主持,…[詳細]
上華嚴寺
  上華嚴寺上華嚴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上華嚴寺占地面積二、三十畝,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另有山門、前殿及鐘鼓亭、祖師堂、禪堂、云水堂及兩廂廊廡,布局嚴整,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大雄寶殿是具有獨特風格和高度藝術水平的遼金建筑,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兩座木結構建筑的佛殿。大雄寶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臺上。月臺前正面置石級,周圍裝勾欄,四周巨相蒼松,枝葉繁茂。大雄寶殿東向,面闊九間,53.75米;進深五間,29米,總面積為1559平方米,巍峨壯觀,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佛殿之一!∑浣Y構為單檐五脊頂,出檐3.6米,檐高9.5米,殿頂正脊高1.5米,兩端…[詳細]
香港妙法寺
  妙法寺位于屯門北藍地青山公路邊,以建筑奇特見稱,因地制宜,寺高四層,舍棄一般佛寺的進第結構,改把佛殿分為三層:底層為彌勒殿及四天王殿,第二層為法堂;頂層為萬佛主殿,千手觀音殿及韋馱殿和藏經(jīng)合。巨大的紅柱和琉璃頂,莊嚴典麗,金身大佛肅穆軒昂。全殿除了參照傳統(tǒng)寺院規(guī)格外,一切塑像、浮雕、裝飾,皆刻意弘揚佛教義理,并保留中國佛教傳統(tǒng)建筑之藝術風格。建寺育材妙法寺的開山住持是洗塵法師和金山法師。洗塵法師是遼寧復縣人氏,十一歲于潮海寺依照同長老出家,廿三歲詣長春般若寺定西長老座下求三壇大戒,旋赴青島湛山寺親近倓虛長老,結識金山法師,傾蓋如故,引為知己。金山法師乃山西五臺縣人氏,八歲投五臺山尊勝寺依靈禎長…[詳細]
增城正果寺
  正果寺又名佛爺寺,在荔城鎮(zhèn)東北部十三公里,正果鎮(zhèn)北緣瑞山之右,與正果一中吡鄰相隔。寺為供奉賓公生佛(又名牛仔佛)而建。賓道者金牛都(今正果番峰村)人。生秉異質(zhì),早悟禪宗,自少出家削發(fā)于明山寺。南宋皇祐元年(一0四九年)坐化于瑞士石藤籮之中,真人肉身圓寂,僧徒遂以肉身裝塑建寺祀之。傳說:“焚香禮拜,煙從今之正果寺冒出,究其緣由,煙從龍口入,順其道而由尾出,謂之瑞龍降佛地,遂于宋慶元三年徒寺于瑞山之右,取名”正果寺“。成佛巖的正因寺是龍之首,今之正果寺為龍尾,次乃前因后果之征兆。賓公生佛生平濟世扶危,御災捍患,慧觀緣起,志修行,功德0,修成正果。可謂先有其人,后成其佛,先有賓公生佛,后建正果寺。寺…[詳細]
泰州南山寺
  南山寺大雄寶殿,泰州千古名剎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明代重檐廡殿建筑,為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式,是明朝設立的僧人管理機構駐地,橫梁有明代墨書紀年,有明代彩繪遺存。今年已完成整體復建恢復原有規(guī)模。南山寺位于泰州古城東南的南城河畔,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鐵心堅禪師所建,朝廷賜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為禪寺,更名為“資福禪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將寺院改為道觀,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資福禪院改為了道觀,名“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復佛寺,升院為寺,名“資福禪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毀。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詳細]
木勒雍仲林寺
  康區(qū)新龍縣下部相底斯郎神山旁吉祥木勒雍仲林寺,首先由科波·洛珠吐美的后裔阿夏洛珠從曲格修咒寺親臨木勒十八壩時因諸多緣起建造。 從建寺以來一直傳承雍仲本教佛法,現(xiàn)在在原寺遺跡下方還能朝見佛塔、泥像堂等,有塊供奉地叫做阿夏地。 科波·洛珠降措之子得道者瓊格的后裔科波·格日之子燈巴降澤做了木勒雍仲林寺的寺主并對緣起禳解術有很高的造詣,他從薩迦達欽法臺仁波切處承受密宗道果方面的灌頂,并做了占堆(古新龍)土司的上師。 本寺由阿夏洛珠的后裔和弟子傳承法座。科波·燈巴降澤有三子并分為三家及格亞、約金巴、木勒。木勒學繞仁青把原寺廟搬到原址下方叫做仁冬的地方,做了密宗凈地儀式修建了四根長柱的新寺廟,他徹底的學習…[詳細]
心安禪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禪寺”,俗稱“六畝田”,位于佛教名山九華山東麓,是安徽省52座重點保護寺廟之一。它南鄰黃山太平湖,東望銅陵長江大橋,北接318國道,距青陽縣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處海拔800—1000米,高山環(huán)抱,俊峰筍立,竹林如海,古楓參天,環(huán)境靜謐,氣候宜人。不因其周圍三、四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還有可供觀賞的景觀景點10余處,且景點形成的傳說大都與“仙”有關,有“仙山瓊閣”的美稱。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緒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見茅蓬已倒毀,遂“以八元銀幣購地六畝”,重建庵堂,故有“六畝田”之俗稱。后擴充殿宇,易名“心安禪寺”。繼之住持僧傳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詳細]
永安寶應寺
  寶應寺坐落于吉山村口,東靠北陵山,面臨文川溪。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幾經(jīng)戰(zhàn)亂焚毀,爾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釋寂理法師與劉明如居士募緣在舊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寶應精舍。1985年初又籌款陸續(xù)擴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千手觀音殿、海會塔等,F(xiàn)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為寶應寺。1987年12月24日,寶應寺經(jīng)三明市委明委(1988)2號文件批準開放。 該寺院在創(chuàng)建文明寺中成績顯著,1990年至1992年連續(xù)2年被永安市佛教協(xié)會授予文明寺院稱號;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詳細]
金花山及匯善寺
  出凌源城東15公里,沿306國道向東便是坡陡山高、草木蔥蘢、風景優(yōu)美的金花山風景區(qū)。金花山,古稱金黃山,由十座山峰繞一主峰組成,婉若眾星捧月,是凌源烏蘭白至喀左縣的界山。最高峰海拔919米。山峰聳立,其尖如削,怪石林立,虎臥龍盤。主峰側有一石洞,兩百年前就有觀音殿。洞下有一泉非常奇特,冬夏常流。主峰西側有一寺。清圣祖敕賜“匯善寺”。說起金花山及寺廟的歷史,有據(jù)可查的是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塔子溝廳理事通判哈達清格考察此地時曾有記述:“金黃山,塔子溝東南35里至金黃山。遠觀山色如金黃,因以名之。圍圓計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處,寬八尺,進深一丈,-羅卜僧于乾隆十年間,即山洞建觀音殿一間,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