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二道崴子戰(zhàn)斗遺址
  二道崴子戰(zhàn)斗遺址,位于集安市清河鎮(zhèn)二道村村南300米的山砬子下。二道崴子是集安市清河鎮(zhèn)西北10公里的一個小村子,距集安市區(qū)約75公里,山砬子下是公路,公路南160米是大葦沙河,河兩岸為大片開闊地,現已成農田。1936年3月初,楊靖宇率領抗聯(時稱東北人民革命軍)一軍部隊打掉駐熱水河子邵本良的一個偽團部。邵本良為報復抗聯而組織偽軍到處尋找抗聯部隊。1936年4月3日晚,通過偵聽敵人電話,得知敵奉天騎兵教導團要從通化到集安討伐抗聯,楊靖宇決定在敵人必經的二道崴子(今清河鎮(zhèn)二道村)設伏,消滅這股敵人。4月4日晚,楊靖宇親自率領抗聯一軍司令部和一軍一師六團共400多人,埋伏在二道崴子通化至集安公路的山…[詳細]
北福地遺址
  北福地遺址位于河北省易縣太行山東麓地區(qū),史前時代屬黃河下游地區(qū)。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和保定地區(qū)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的拒馬河考古隊,調查發(fā)現并試掘了北福地遺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發(fā)掘。2003—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北福地遺址進行了連續(xù)兩個年度的正式發(fā)掘。北福地新石器時代第一期遺存的主要特征以直腹盆與支腳為典型陶器均為夾砂夾云母陶,不見泥質陶。文化面貌與容城上坡一期、磁山早期遺存具有許多相似之處,與燕山南北地區(qū)的興隆洼文化也有一些相近因素,它們的相對年代應大體相當,屬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一期遺存的絕對年代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詳細]
奇臺藥王廟遺址
  藥王廟遺址藥王廟建于光緒14年(1888年),正是奇臺縣城從老奇臺搬至古城時,當時該縣人口密集,瘟疫四起,前后兩年經歷了兩次大的瘟疫,軍隊和商民都深受其害。為了撲滅瘟疫,古城內相繼開張了很多藥鋪,內地郎中及藥商奔赴古城,此地的藥材生意十分火爆。內地的藥材運抵古城再分售天山南北,本地藥材經此地運往內地。民眾祈求消除瘟疫,身體健康,建起了藥王廟。隨著藥材生意的興起,該廟成為藥材行業(yè)的聚會所,維護藥商的的合法權益。據縣志記載,光緒年間,古城內有藥鋪二十余家,分為內科、療瘡科、骨科,既看病又售藥。民國期間,藥王廟辦起醫(yī)師學堂,分藥劑師,藥王廟在古城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廟宇修建的小巧古樸,集中體現了中…[詳細]
秦一號兵站遺址
  秦一號兵站遺址位于調令關南側的大古山梁上,北窄南寬,形似葫蘆,分布在三面臨溝,一面依山的平臺上,北面只有三十米寬的出口緊貼秦直道,形成天然屯兵營地,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據推斷可屯兵數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1986年全國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發(fā)現了用姜石鋪成的院落地面和夯土墻基、素面方磚,幾何紋路與繩紋方磚、瓦等十四種建筑材料。據推斷可屯兵數千。同時還發(fā)現了石窟寺群和瓦槨秦墓。這都是我國首次發(fā)現。石窟寺里十三處壁畫栩栩如生,彩繪則色澤透亮,白描亦線條清晰。瓦槨秦墓的槨室全用板瓦和筒瓦筑成,墓內尸骨無存,但有一對玉鹿,一對玉龍和一個紋飾細膩的玉璧,色澤依然純正。墓內出土的一個黑底間…[詳細]
大城墩遺址
  大城墩遺址位于含山縣城西北約15公里仙蹤鎮(zhèn)境內,遺址為長方形臺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9—198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進行四次發(fā)掘,共揭露面積550平方米。大城墩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還是古代的兵工場,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包含有相當于仰韶、龍山、二里頭時期以及商代、西周、春秋、戰(zhàn)國及隋唐等若干時期的文化。遺址文化共分五期:第一期文化年代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第二期文化相當于龍山文化時期;第三期年代相當于二里頭文化時期;第四期文化相當于商代;第五期文化相當于西周時期。出土文物主要有:陶鼎、豆、碗、杯、石斧、卜骨、玉玦、炭化稻谷、冶煉鉗鍋,特別是煉鐵鑄…[詳細]
王錫桐起義遺址
  王錫桐起義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寧?h城桃源南路20號,原為城隍廟,始建于唐廣德年間(763-764)。南宋隆興三年(ll64年),縣令薛抗重建,元又坍廢,明洪武三年(l370年)重新設廟定制,現存建筑為清嘉慶廿四年(l819年)重修。光緒、民國年間也有修葺。l983年,縣府撥款對臺門、圍墻、五鳳樓、財庫、總曹殿進行修繕。l990年,縣府再次撥款對戲臺,后宮進行維修。主體建筑共有四進,自南至北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墻、五鳳樓、戲臺、泛軒、大殿、后宮。附屬建筑有臺門、總曹殿、無常殿、東西看廂、財庫,建筑面積l244平方米,是寧?h現在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其中五鳳樓為卷篷頂。軒梁上鐫有精美的雕刻…[詳細]
紅軍古佛堂塔戰(zhàn)斗遺址
  紅軍古佛堂塔戰(zhàn)斗遺址位于將樂縣古鏞鎮(zhèn)和平村附近的莒峽山上。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命令紅9軍團接替紅7軍團在將樂的防務,要求“第9軍團的主力應在將樂城周圍的山地選筑堡壘”。古佛堂塔成為紅9軍團構筑保衛(wèi)將樂縣城堡壘的重要防御陣地之一。1934年3月4日,國民黨東路軍湯恩伯部第4師為了策應第88、第89兩師進攻將樂,從順昌向將樂移動。紅軍及時偵破了敵軍的進攻部署,決定利用黃坑口、積善、漠俚、下村、古佛堂塔山(即莒峽山)一帶的有利地形布設陣地,迎頭痛擊來犯之敵。紅7軍61團事先在積善和古佛堂塔山等處選擇好陣地,構筑工事。3月6日下午3時許,國民黨軍第88師到達古佛堂塔山、蔗廠和水南附近時,受到重…[詳細]
泉州市舶司遺址
  泉州市舶司遺址位于鯉城區(qū),據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有關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葉。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續(xù)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易及有關事務。市舶司內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詩吟詠,是一座戒貪、頌廉亭。市舶司東側即市舶庫,西南即水關、鵲鳥橋,西為水仙宮,市舶司遷榕城后,司荒廢,后漸為民居,現僅存遺址。水門水關,在竹…[詳細]
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遺址
  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舊址位于羅源縣白塔鄉(xiāng)應德村。1930年,羅源人張瑞財經-中共連江-縣委書記楊而菖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1931年5月,羅源縣黨員人數發(fā)展到10多人,在應德成立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即羅源縣第一個黨支部。隸屬中共連江-縣委領導,由張瑞財擔任黨支部書記。1932年3月,改組為中共羅源縣特別支部。9月底全縣黨員發(fā)展到30人,先后建立應德、飛竹、小善、沙坂等6個支部和4支游擊隊。12月,改組為中共羅源縣工作委員會。1934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與連江-縣委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把原-羅源、連江-2個工委合并成立中共連羅縣委。9月底,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領導人葉飛決定連羅兩…[詳細]
董仲舒祠堂遺址
  “董仲舒祠堂遺址”位于棗強縣王常鄉(xiāng)后舊縣村村西,始于明代,對于我們研究和探討董仲舒儒學文化和明代祠堂建筑風格等提供了重要依據。董仲舒,棗強人,西漢經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對《春秋》領悟深透。在繼承發(fā)展傳統儒學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儒學。漢武帝采納他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確立儒學為國家政治學說。從此開兩千年封建社會奉儒學為正統思想之先河,歷代封建帝王稱他為“闡道醇儒”,世人稱“董二圣”。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春秋決事比》、《春秋決疑》、《舉賢良對策》等,F董仲舒祠堂遺址上,保存有董仲舒保護室一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董仲舒石像,置于內。保護室東西8米,南北6米,占地面積為48平方米…[詳細]
埃皮達魯斯考古遺址
  埃皮達魯斯遺址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個小山谷里,向上延伸好幾層。公元前6世紀,阿斯克勒庇俄斯醫(yī)藥神的祭儀是首先從這里開始的,但其主要古跡,尤其是劇場,是到公元4世紀才出現的,被認為是希臘建筑最完美的杰作之一。這片廣闊的遺址在希臘和羅馬時代是祈禱康復之處,有獻給上帝的神廟和醫(yī)院。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建于公元前420年,是一多立斯列柱式結構,長約80英尺,廟內曾有用黃金與象牙雕塑成的巨大神像以及其它雕塑品。古劇場位于神廟旁邊,是希臘保存得最好的古劇場與古典建筑之一,也是遺址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建于公元前4世紀,除了舞臺經過重建之外,其它部分均保持原樣。劇場有14000多個座位,音響效果極佳,場內的任何…[詳細]
大田戰(zhàn)斗遺址
  大田戰(zhàn)斗舊址位于連平縣繡緞鎮(zhèn)塔嶺村大田屋,該址曾在1948年兩次被國民黨兵放火燒毀,解放后重修。1948年夏天,連平縣“剿匪”大隊大隊長謝岳臣率部駐防白云樓,每逢繡緞墟日都派一個排到街上征收苛捐雜稅,欺壓群眾,大湖人民對其恨之入骨。從白云樓到繡緞圩,須經過大田屋,從屋門前或屋后塔山都有經過道路。針對這個情勢,6月18日桂林隊在鄧基、曾坤宜主持下,召開了中隊以上干部會議,決定在大田屋附近伏擊敵人。6月29日,桂林隊在五果村作過動員后,于當晚9時由曾坤宜率領約100人奔赴大田;鄧基于6月30日凌晨從五果村出發(fā)到繡緞塔山,以防敵人沖出重圍占領塔山。6月30日拂曉,桂林隊全體隊員進入陣地,準備迎擊來犯…[詳細]
牧羊城遺址
  牧羊城,亦稱木羊城,位于旅順口老鐵山西北麓劉家屯以東的丘陵上,距海約500米。據《奉天通志》記載:“牧羊城,城(指距金州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圍二百五十步,門一”。經實地勘察,城池呈長方形,東西寬約82米,南北長約133米,周長430米。與文獻記載的“二百五十步”(當時每步為五尺),基本相符,北壁有一個寬約12米的缺口,當為城門所在。這座古城,今僅剩下城基的殘跡。城基系用石頭砌成,城墻則系用土夯筑,隆起地面約2米,西壁最高處約有3米左右?梢姡瓉淼某菈︼@然是比較高的。城內出土遺物種類較多。最下層出土的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等。有戰(zhàn)國時代的文物,諸如銅鐓、鑄銅斧范、明刀錢、明字圓錢、一化錢等…[詳細]
紅軍南岔戰(zhàn)役遺址
  紅軍南岔戰(zhàn)役遺址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xiāng)南岔村南岔渡口。南岔渡口在桑植城北7.5公里的南岔南面,是澧水河上擺渡的碼頭。渡口地據澧水要津,是解放前上通川鄂、下達津澧的要道。1929年6月上旬,趁桑鶴聯防“剿匪”指揮陳策勛與-軍周朝武部在桑植互相傾軋之機,賀指揮紅四軍再次攻占桑植縣城,組成0桑植臨時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組織農協會、成立農民自衛(wèi)軍,建成鄉(xiāng)村紅色政權,開展打土豪、救濟貧苦群眾等活動,擴大紅軍,使紅軍發(fā)展到近兩千人。革命形勢的發(fā)展,使-反動派十分震驚。陳策勛向上司急呼:“地方糜亂,-含怵,是為心痛!庇谑呛宪婇y何鍵、魯滌平急令湘西獨立第十九師師長陳渠珍派兵向桑植“圍剿”。7…[詳細]
龍溪園遺址
  龍溪園遺址位于萊州市柞村鎮(zhèn)窩洛子村西,為明代都察院巡撫遼東右僉都御史趙燿的別墅。清代侯登岸《掖乘》記載:“城南寒同山之陽,明大中丞趙耀別墅!闭麄龍溪園占地約20畝,周圍崖壁上開鑿有幾個石窟,內有石像。每逢雨季,北側崖壁上狀若龍嘴的中涵,吐出潺潺流水,落入下面的水潭里,氣勢蔚為壯觀。龍溪園現存有豆神廟洞、梅岑洞、藥王洞、四海泰洞、龍王洞等洞窟。豆神廟:上題額“豆神廟”三字。洞口寬0.65米,高1.2米,進深0.8米,F洞內空無一物。梅岑洞:上題額“梅岑洞”三字,起首題“天啟癸亥端陽”,落款為趙士亮,系趙燿之孫,曾任湖南東安知縣,明末清初曾在此隱居。匾額上的字系用銅片鑲嵌而成。洞口寬1.4米,高…[詳細]
鐘山建筑遺址
  鐘山建筑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主峰頭陀嶺南麓。鐘山建筑遺址是一處南朝祭壇遺址,包括一號壇、二號壇及附屬建筑遺存,南北長300多米,占地兩萬多平方米。該遺址1999年被考古人員發(fā)現,被認為是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存。2000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中山陵園管理局的配合下,對六朝時代大型祭壇中的2號祭壇進行考古發(fā)掘。在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一處祭壇附屬建筑遺存。2號壇位于1號壇的北面,地處鐘山主峰南坡一突出于主山體的山嘴尖部,其東、西兩側為峽谷所環(huán)抱,谷水匯聚于山前形成小湖。兩壇相距約10米,2號壇高出1號壇23.18米,兩處祭壇均作南北走向,平面為方形。新發(fā)現的附屬建…[詳細]
南河浜遺址
  南河浜遺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qū)大橋鎮(zhèn)云西村。遺址西距滬杭高速公路100米。南河浜遺址分布面積較廣,呈東西走向,由幾塊高地組成,現有面積約2萬平方米。南河浜南面的陶墩遺址,相對周圍水田高約6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40米,面積約3200平方米。陶墩遺址與南河浜遺址應是一個整體。兩處遺址總面積約75000平方米,集中在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250米的區(qū)域內。1996年4月至11月,為配合滬杭高速公路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考古隊對南河浜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實際發(fā)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發(fā)現崧澤文化時期人工堆筑的土臺一處,清理墓葬96座,房屋7座和灰坑26個,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詳細]
蘭家坪馬列學院遺址
  蘭家坪馬列學院遺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河莊坪鎮(zhèn)蘭家坪村。馬列學院遺址西靠蘭家坪山,東為卷煙廠,南為楊家?guī)X大橋,北為伏龍山,F存土窯洞數十孔。1938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紀念日,黨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馬列學院。學員大部分招收經陜公、抗大學習過,需要進一步深造的青年知識分子。另外也招收一部分經過長期斗爭鍛煉的黨的高級干部。院長張聞天,副院長王學文。主要任務是對馬列主義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和研究。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由于毛澤東的大力倡導,這一研究方向更加明確。除一部分專職教員外,許多中央領導還曾到學院給學員講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如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就是最早在馬列學院講的,毛澤東也給學員們講…[詳細]
牛城遺址
  牛城遺址的發(fā)掘對江南考古研究有重要的作用,有望破解曾經改寫了中華民族遠古文明史的“青銅王國”遺留的謎底。南京牛城遺址:現為大洋洲鎮(zhèn)劉凌行政村所轄,屬于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遺址上有牛城村、黃葉塘村、劉凌村。學界人士也許都不會忘記那個讓世人矚目的新干大洋洲遺址,但是卻忽視了在新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遺址——新干牛城遺址。如果說兩者關系,應該說近乎姊妹。大洋洲遺址和牛城遺址都是在新干大洋洲鎮(zhèn)發(fā)現的,兩個遺址的直線距離在3-4公里之內,據專家鑒定都是商周時期的遺址,這樣的發(fā)現不是巧合,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同一個文化下的兩個遺址。所以有媒體和專家稱“新干牛城遺址的發(fā)掘有望破解‘青銅王國之謎…[詳細]
五連城城址
  五連城遺址位于建平東部羅福溝辦事處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山上,屬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后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huán)關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處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后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墻都為石筑,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墻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跡除城墻外,還發(fā)現有房址。暴露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繩紋褐陶鬲、盆、罐、豆等殘片。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