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三明市 > 沙縣區(qū)旅游

紅軍攻城遺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紅軍攻城遺址
紅軍攻城遺址為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

紅軍攻城遺址位于沙縣風崗街道濱河路城區(qū)。

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電示紅3軍團于3日開始向福建西部的沙縣地域進發(fā),并于10日協(xié)同紅7軍團遂行進攻閩敵盧興邦部及占領沙縣任務。8日下午,彭德懷發(fā)布《三軍團向沙縣前進的命令》,以第5師、軍團直屬隊、第6師為右縱隊,取道龍湖、夏陽,于10日達到富口宿營;第4師為左縱隊,取道龍湖、銅嶺、白蓮、瓦溪,于10日到達夏茂宿營。

沙縣城東南兩個方向有沙溪和東溪作為天然屏障,縣城設有東南西北9個城門,四周筑有近4700米又高又厚的城墻,十分堅固。當時,城內守敵是國民黨軍盧興邦部新編第52師第10團全部、第11團之1營、炮兵營之一部,共約兩個團的兵力。他們?yōu)榱思訌姺烙,將城?0米內的建筑物全部拆除,形成開闊地,又環(huán)城挖了一條1米多深、2米多寬的護城壕。此外,他們還在城墻四周布置5道電燈,沿城每隔幾十公尺再加一盞汽燈,把整個城廓照得如同白晝。妄圖憑借沙溪天然屏障、堅固的堡壘和嚴密的設防以抗衡。

12日,紅3軍團開始進攻沙縣城,紅5師擔任主攻,紅6師擔任助攻,紅4師置于沙縣東北部的青州,阻擊延平來援之敵。是日晚,部隊開始在東西北門3處挖坑道,準備爆破城墻。14日,紅3軍團司令部獲悉延平敵約1個師有增援沙縣企圖,以一部兵力圍囤縣城之敵,繼續(xù)坑道作業(yè),紅4師、紅6師一部于15日抵達青州、芹山一線,有效地將援敵阻止在青州附近,有利于圍殲沙縣之敵。16日,軍團長彭德懷和政治委員楊尚昆于管前司令部發(fā)布《紅三軍團關于先期攻取沙縣準備側擊援敵的命令》,22日4時,擔任主攻任務的紅5師和紅6師主力進入出發(fā)陣地;5時20分,引爆沙縣城坑道內0-,由于炸點偏離原定目標,攻城受挫。彭德懷、楊尚昆決定繼續(xù)進行坑道作業(yè),準備再攻。25日晨,紅3軍團遵照彭德懷、楊尚昆命令,對沙縣守敵發(fā)起總攻,5時25分,利用坑道作業(yè)爆破成功,西門城墻被炸開一道20多米寬的缺口,紅軍攻入城內,與敵展開巷戰(zhàn),全殲國民黨軍第52師2個團及師直屬隊,共斃傷敵軍700多人,俘敵1300多人,繳獲炮8門、--支2000多支、-10.8萬發(fā)、炮彈2萬多發(fā)、無線電臺1部,兵工廠1座,以及大量的食鹽、糧食、布匹等物資。

紅軍攻城遺址古城墻原為沙縣城區(qū)古城墻的東門、西門、南門。古城墻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全長約7000米。城墻高近7米、寬約4米,花崗巖石墻基,磚砌墻體。設4個大門:東為迎恩門,南為延福門,西為永安門,北為昌樂門,有門樓。南面城墻臨溪,從西到東依次辟有小水門、師古門、廟門、文昌門等4個小南門,F(xiàn)城墻僅余南面沿河部分,殘長1000多米。城門僅存小水門、廟門兩處。部分城墻被埋于現(xiàn)文廟路、濱河路下,沿河尚能看到部分墻體及垛口。

紅軍攻城遺址古城墻于1984年8月被沙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沙縣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來源:三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