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刻(含一勺之多、月泉、玉練雙飛)位于江西南城縣,石刻時(shí)代為明、清。原名仙都觀鄧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觀、墓、造象已毀,現(xiàn)存“一勺之多”、“月泉”、“玉練雙飛”。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山屬武夷山系軍峰山之余脈,海拔不到一千米。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山習(xí)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xué),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shí),大學(xué)者華子崗遨游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南宋詩人謝靈運(yùn)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贊美-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dá)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shí),大醫(yī)學(xué)士葛洪煉丹登臨-山,稱贊“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游歷-山時(shí),親自撰文并書《-仙壇記》,是僅次于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書;北宋思想家李覯在-山“十賢堂”講學(xué)時(shí),前來聽講的各地學(xué)生達(dá)百十人,無怪乎明朝廣西付使王華在《集-序》中這樣寫道“吾盱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稱焉。而-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晉唐宋以來逮我朝諸名公聞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唐大歷三年(768),書法家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游-山時(shí),親自撰文并書鐫刻于石,立于-山“仙壇”側(cè),碑記共887字,書法端嚴(yán)雄秀,為顏書著名之作,此碑后遭雷擊毀失。1991年當(dāng)?shù)卣_發(fā)-山時(shí),將《-仙壇記》再現(xiàn)于世人。
-以煙云橫飛,峰巒翠峭為秀,以洞石秘奧,“玉練雙飛”為奇。從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于亭左,翹首望去,只見兩道飛泉猶如兩條白龍,飛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飄灑濺人,似煙霧噴粒飛騰,站立巖前,飛瀑襲來股股寒氣,就是炎夏盛暑,渾身傾覺涼爽。巖旁有石刻“玉練雙飛”四字,為明代建昌府通判華仁夫所書,透過水廉幔帳,顯得蒼勁有力。在峭崖北側(cè),飛瀑下有“觀瀑亭”。
沿澗而上數(shù)百級,就是建筑雅致,別具一格的“龍門橋”!褒堥T橋”是一座土廟式宋代建筑,在清代有過重修。橋上架設(shè)長亭,內(nèi)如一房,石凳置于兩旁,東西兩門,南北各開一窗。游人憑欄遠(yuǎn)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簾洞”,洞門隱于水廉之中,像一鉤半月倒掛在石壁之上,洞內(nèi)明亮寬敞,能容百余人。水廉洞下是龍湫,深不可測,內(nèi)通東海。中有一礁石突起,瀑擊其上,一斗大繁體的“禮”字清晰可辨。相傳深潭里有龍,經(jīng)常盤踞在這塊石上,以朝天上斗牛。環(huán)視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組成一個(gè)個(gè)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還有龜潭,伏獅潭……,或豎或斜、或蹲或臥,千形百態(tài),不勝觀賞。
橋門上刻有清代詩人曾燠所作對聯(lián):“天駕彩虹滄海括蒼之洞,地飛銀漢匡廬漱玉之亭”。東面有石刻門額:“龍門勝跡”,左右石刻對聯(lián)為:“看不盡水秀山明十萬戶人煙現(xiàn)無遮境;嘆從來桑田滄海大千重世界作如是觀”。西面石刻門額為:“丹霞洞天”,左右石刻對聯(lián)是:“蔦蘿徑僻通樵斧;瑤草春深鎖洞云”!暗は级刺臁焙汀褒堥T勝跡”則是宋代人手書碑文。
“龍門橋”左側(cè)下面,就是著名的“神功泉”。“神功泉”相傳即酒泉,俗稱“一勺之多”。泉水從巖底石隙中滲出入石盂,剛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故又名“一勺之多”。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飲泉特贈(zèng)書“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猶存,筆法剛勁。泉水清澈冷涼,味甘沁心,注入玉盞,滿水不溢。經(jīng)鑒別,泉水比山下水每百斤重六斤四兩。晉時(shí),大醫(yī)學(xué)士葛洪,游盡天下名山,一見-神功泉,大嘆其異,傳爐煉丹,留戀泉石之間,至今,葛洪仙井遺跡猶在。
在龍門橋下,錦溪南側(cè),有明代石刻“日泉”與“月泉”各一。顧名思義,“日泉”形如初升之陽,大若盆;“月泉”似半月,半盆大小,終年細(xì)流不涸。日月僅距數(shù)步之遙,上有清道光年間所書“日泉”“月泉”于巖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