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橋,又名龍源橋,位于修文縣城西10公里處蜈蚣坡。南北向,橫跨花橋河,系古代龍場驛(今修文)至六廣驛(今六廣)之重要津梁。
蜈蚣橋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為奢香夫人所建。奢香被貴州都指揮使馬曄借故鞭笞后,忍辱負(fù)重,馳赴京師,向朱元璋告發(fā)馬曄。朱元璋為安定西南邊疆,忍痛處理了馬曄,便問奢香何以為報。奢香表示,愿開山鑿石,辟結(jié)中原驛道;氐劫F州,開辟龍場九驛,修建水西石橋。其中,蜈蚣橋位居十橋之首。
橋建成后,歷經(jīng)多次維修、重建。據(jù)鐫于正德六年(1511年)的《建十橋碑記》記載,蜈蚣、秀水、麥稼等“水西十橋”,乃貴州宣慰使安氏父子為之!白猿苫撼笫际,至丙午迄功,歷世以三!彼^“歷世以三”,即從成化五年(1469年)至二十二年(1486年)的17年間,經(jīng)歷安觀、安貴榮、安佐三任宣慰使。到萬歷年間,安國亨又重修水西十橋,并將蜈蚣橋改稱“龍源橋”。據(jù)鐫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的《重修十橋碑記》記載,蜈蚣橋因“六廣之役”毀于兵燹,萬歷十九年(1591年)二月重建,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落成。
現(xiàn)存之蜈蚣橋即龍源橋為三孔石拱橋,長64米,寬11米,高9米。兩側(cè)建有石欄,欄板20塊,透雕云雷紋;望柱22根,圓雕石獅子。
蜈蚣橋為三孔石拱橋,橋身基本完好。橋面長40米,寬10米,高9米,孔高8米,孔距7米,橋身采用很大的方墩石修砌,榫卯結(jié)構(gòu),每石精工細(xì)鏨,灰縫如線,整橋猶如一塊巨石,經(jīng)人精心雕琢后安放在花橋河上。橋面用規(guī)則石板鋪就,數(shù)百年經(jīng)行人、牲畜踩踏,仍然平整如初。建橋所用石料,均采自距橋1500余米的花塔山上,在工程浩大,耗料之多,運輸艱難的情況下,把橋建得這樣堅實精致,實屬罕見,五百多年來,此橋?qū)以夂樗疀_擊,至今安然無恙,顯示了貴州各兄弟民族的聰慧和力量。
在橋孔的頂部各有一倒垂的石鼻,中有一杯口大穿孔,中孔石鼻是當(dāng)年建橋時懸掛折龍劍的地方。傳說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大雨滂沱,洪水洶涌,眼看就要把橋身沖垮,這時忽見橋下劍光閃爍,照得河兩岸如同白晝,在離橋上游了一里多的河面,一條黑色蛟龍正向橋下游來,當(dāng)它看到斬龍劍寒光閃耀,立即掉頭逃遁,剛一回頭,龍頭便觸岸邊山麓,頓時一聲巨響,崖壁飛升千尺,崖下形成深十余丈,寬長百余丈的深潭,名“回龍?zhí)丁庇置昂邶執(zhí)丁。霎時蛟龍不知去向,洪水隨之消退,斬龍劍也不翼而飛。現(xiàn)回龍?zhí)侗滩ㄓ挠,清澈微激,與天生橋連接在一起,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橋的其余兩孔懸掛鐘,水將滿橋孔,鐘會發(fā)出響聲,警示人們這時過橋危險。但不知何時脫落。1988年6月,村民趙連才在河里洗澡發(fā)現(xiàn)一黑色半圓形鐵器,拿回家給父親趙炳榮看,趙老一看是蜈蚣橋下懸掛的鐘,便把它保存好,2001年7月交給了縣文物管理所,現(xiàn)存于縣文管所。
橋面兩側(cè)各豎有23根方形望柱,柱間鑲有22塊長方形透雕與浮雕相結(jié)合的波浪紋、云紋石欄板,兩橋頭和中間望柱上部各雕刻有一只形態(tài)生動,頑皮活潑的老虎。為什么不雕刻獅子而雕刻虎呢?這是因為安氏為彝族,經(jīng)查,彝族的祖先圖騰崇拜物是虎,蜈蚣橋始建,重建、維修均為安氏世代所作,所以便把虎的形象雕刻置于此橋上。橋的北面豎有并列石碑二塊,其左為明正德六年(1511)賜進士翰林院周文撰書《建十橋記》碑。右為萬歷二十二年夏(1594)翰林庶吉士李陳撰寫《重修十橋記》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