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武威市 > 涼州旅游

天梯山石窟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處的張義鎮(zhèn)燈山村,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教寺院。據明朝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明朝正統(tǒng)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松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7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余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qū),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F(xiàn)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邇扔嗅屽饶材嵩煜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tài)威嚴,形象各異?邇饶媳眱杀谏侠L有大幅壁畫。南壁為云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fā)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fā)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蓋,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撐,向對面的山推去,所指之處叫磨臍山。對此,民間有“張義川,水湖灘,大佛爺手指磨臍山”的歌謠和許多美麗傳說。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為佛教的傳播培養(yǎng)了人才,而且為石窟的開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國佛教藝術史上有名的“涼州模式”。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陸續(xù)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來,北魏在大同開鑿云崗石窟時,主持人也是涼州僧人曇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涼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學者宿白先生將新疆以東現(xiàn)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風格上稱之為“涼州模式”。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存,國家文物部門從1995年開始就立項修復天梯山石窟。目前,石窟第一期工程已順利竣工,在淹沒大佛的高峽平湖中已圍筑出一道氣勢如虹的圍堰,復原的大佛重現(xiàn)當年的風采。新開辟的天梯山莊集餐飲娛樂為一體,載著游人的游艇穿梭在堤岸和大佛之間的湖面上,一群群游人在山水之間尋幽探趣。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陳列館將一展古老的文物將風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獨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藝術吸引著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游客。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武威市涼州區(qū)張義鎮(zhèn)燈山村

乘車線路:乘武威--張義鄉(xiāng)村公交

類型:古跡

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

門票信息:

門市價:30.0元

燈山村:燈山村…… 燈山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西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