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舊上海法租界蒲石路中段,今長樂路680號,是一幢美輪美奐、體量較大的花園住宅。解放后,主人把長樂路住宅捐獻給了國家,一直為上海郵電職工醫(yī)院一部分,現(xiàn)已改為中日合資上海厚誠口腔醫(yī)院。
這是一幢仿古典式花園洋房,或者說是新古典主義建筑。新古典主義建筑是世人懷著對古希臘羅馬建筑風(fēng)范的鐘愛,擺脫了一味擬古的教條主義束縛,崇尚功能、自然與真實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建筑。潘明訓(xùn)住宅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屋高3層,面向南,磚混結(jié)構(gòu)。坡屋面,紅瓦頂,局部有大尺度女兒墻,設(shè)水泥洋瓶護欄,屋頂挑檐上有密密的飾紋,微微透露出當年主人的意趣。南立面三段劃分,平面軸線對稱,中間強調(diào)豎向線條與兩側(cè)的橫向構(gòu)圖形成對比,立面簡潔樸素。平挑檐,豎面設(shè)多扇長窗,頂端為平拱。底層米色磨光花崗面,二三層為水泥刷面。中部底層為愛奧尼克券柱外廊,主入口及其頂部含裝飾藝術(shù)派風(fēng)格。入口門廊上檐部飾三角形山花。庭前有雙抱露天大理石大階梯,從兩邊引向二層客廳入口平臺。外形十分莊重氣派。
在80多年以前,它的主人是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工部局總辦、廣東人潘明訓(xùn),這兒還是中國藏書界的一個“重鎮(zhèn)”——擁有100多部宋元古版藏書的豪宅“寶禮堂”。
寶禮堂的第一位主人潘宗周(1867-1939),字明訓(xùn),廣東南海人。1919年到上海學(xué)生意,初在外商洋行里當跑街,憑著人機靈能干,又擅洋涇浜英語,不久當上買辦,后來充當了工部局總辦。他居滬20年,有藏書癖,尤其喜好宋元古版,一般明清刻本都不屑一顧。每遇善本,重值不吝,福州路上的書賈知其所好,常用包袱裹了舊書登門求售。他財大氣粗,又有洋人作后臺,不怕書商來騙他,不數(shù)年,竟成國內(nèi)屈指可數(shù)的宋版大戶之一。
他的藏本均經(jīng)中國第一流的版本目錄學(xué)家徐森玉和張元濟鑒定過,其鎮(zhèn)庫之寶是得之于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寒云)的宋刊《禮記正義》。這部書系宋王朝南渡之后三山黃唐所刊,原藏山東曲阜的孔府秘室,海內(nèi)孤本,系孔府中的傳世之寶,不知何時何故流到袁克文之手。袁寒云向以“上二子”自居,亦喜藏書弄墨,自號為:“后百宋一廛”。每遇善本,輒題詩題記,鈴上“上第二子”紅印,以記鴻爪。題于這部《禮記正義》上的題詩,是為其一位女友而寫,情意真切,句句哀婉動人,可能是與之分手之作。袁世凱去世之后,揮霍成性的袁克文家境日窘,終于落到了靠變賣古物度日的境地。一日,他攜了這部《禮記正義》走訪潘府,言談之中,表示有意出讓。潘宗周見書大喜,即以10萬兩銀子成交,兩相情愿,各自一番歡喜。書到潘家,適值潘氏長樂路新居落成,因顏其居曰“寶禮堂”,此為寶禮堂名之由來。潘氏得書后又請來江南著名藏書家董康(誦芬)募工鐫刻,印了一百部,變一身為百身,使千百年來深藏秘府、外人不得一見的珍本秘籍得以公諸士林,甚得世人贊賞。從此之后,袁寒云手里的宋元古本、孤本、善本,十之六七便源源不斷地“流”向?qū)毝Y堂了。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上海租界成為孤島,此時潘宗周已經(jīng)去世,寶禮堂內(nèi)多達111部的宋元古本藏書由其子潘世茲繼承。潘曾留學(xué)美國,回國后在圣約翰大學(xué)擔任教授,他深恐這宗國寶落入日寇之手,于是就與英國在滬的亞洲文會組織聯(lián)系,請他們設(shè)法將書轉(zhuǎn)移到安全的地方。英方人員中確也有些“中國通”,他們明白這宗藏書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居然派出一艘英-艦,專程載上國寶駛往香港,上岸后用專車直接送往匯豐銀行保險庫,一切安置得極為謹慎、周密。誰知這一存放竟達10年之久。這期間,美國人和日本人曾多次設(shè)法高價收購這批藏書,美國文物收藏家侯士泰最為活躍,他攜帶大量美元到香港,不時地穿梭于香港和美國之間,到處探訪從大陸赴港避難的故家舊族子弟手中的藏品?墒桥耸榔澥冀K不為所動,寧肯每年支付匯豐銀行高昂的銀庫租金,一直到全國解放。
潘明訓(xùn)的好朋友陳清華(1894-1978)是上海灘上另一藏書大家,他是湖南人,字澄中,曾任中國銀行的總稽核,亦有嗜藏宋元古版的癖好。因藏有宋版《荀子》,遂顏其居曰“荀齋”。一天,陳清華來寶禮堂串門,三句話沒說完,就問潘最近收到什么書。于是潘從箱子里拿出一部新獲得的《昌黎先生集》(世稱韓文)示陳。陳撫之大為感慨,因他手里藏有一部宋版《柳河?xùn)|集》(世稱柳文),亦為南宋三山黃唐所刊,同樣也是流傳至今的人間孤本。于是陳氏說:“世人向以韓柳二人并稱,故韓柳二集理應(yīng)并置一處為宜。倘若兩書分居兩處,能無失群之憾耶?鄙意兩書各作現(xiàn)大洋二萬元,或以柳文歸君,或以韓文歸我,胥以二萬元償其值,未知尊意如何!迸俗谥艹烈髁季茫罡嘘愂涎灾欣,心里欲得柳文,又因建造新居所費甚巨,于是嘆曰:“予目前手頭拮據(jù),實無力更得柳文。君既有此議,又屬朋好,君其取韓文而有之矣!庇谑牵瑫缡乐畬毠卤舅伟妗恫柘壬匪鞆膶毝Y堂散出,入歸“荀齋”之樓。
解放前夕,陳清華家人輾轉(zhuǎn)抵達香港,離滬時攜去珍籍數(shù)十種,亦包括此部韓文。直到1965年,陳氏決定出售他的藏書,包括數(shù)十種極為珍貴的宋拓名碑拓本。后由徐森玉之子徐伯郊往返奔走,代表國家將此大宗國寶收歸國有,入藏北京圖書館。周恩來總理還親自過問過此事,可見受重視如此。陳氏離滬后,上海寓所藏書由女兒陳國瑛及女婿劉吉敖(上海財經(jīng)大學(xué)教授)保存,亦不乏宋元古本,“文革”中被抄走,1980年發(fā)還時,由陳氏后人捐獻國家,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
1951年,潘世茲從香港致函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主動提出將寶禮堂藏書全部捐獻給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談到眼下尚無精于此道的人幫助辦理捐獻事宜。鄭振鐸是個文物迷,接信后極為興奮。當時國家已注意到了大批滯留香港的文物,隨時都有漂泊海外的危險,并已決定撥出巨款派員前去收購。周總理還專門批示道:“必須購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不得買古玩!鼻∏纱藭r徐伯郊由港來京。徐在香港一家銀行供職,亦是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鑒賞家,而且與諸多藏家都熟悉,于是政務(wù)院就委托他在香港與潘世茲取得聯(lián)系,并且具體辦理有關(guān)寶禮堂藏書的捐獻事宜。后經(jīng)徐伯郊聯(lián)系辦理,此大宗瑰寶終于安全抵達上海,中有宋版書104部,元版書7部,政務(wù)院又特批了專列直送北京,入藏北京圖書館善本室,大大豐富了該館的館藏。1958年北京圖書館編輯出版善本目錄,特將寶禮堂所捐書條目下注明“潘捐”二字,以示其功績不沒。
解放初潘世茲回到上海,捐書后又把寶禮堂住宅也捐給了國家,改作郵電醫(yī)院,自己居住在湖南路一處花園洋房的底層。潘晚年十分孤寂,妻子和兒子均先后出國。他中風(fēng)后一切生活均由保姆料理。在這種情況下,他仍以堅強的毅力完成了《三字經(jīng)》的英譯工作,向世界介紹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該書在新加坡出版后,被李光耀親定為新加坡兒童的必讀書,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兒童品德修養(yǎng)的必讀書。1988年,他的名字被收入美國版《世界名人錄》。
潘宗周(1867~1939),近代著名藏書家。字明訓(xùn)。廣東南海沙瀛人。 少時供職洋行,居上海,經(jīng)商成巨富,民國間曾任上海工部局總辦。藏書專重宋刻。以巨資蓄書,喜藏宋元古本,并得有100余種,均為精品。初得民國藏書家袁克文所藏宋刻孤本《禮記正義》、《公羊經(jīng)傳解詁》二書。宋刻《禮記正義》70卷40冊,史家稱“海內(nèi)第一孤本”,系宋刻中極品,刊刻極為精美,書為…… 潘宗周詳細信息++
潘世茲,現(xiàn)代藏書家、學(xué)者。著名藏書家潘宗周之子,廣東南海人。 195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3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曾任圣約翰大學(xué)歷史政治系主任、教導(dǎo)長、代理校長。1949年后任復(fù)旦大學(xué)外文系教授、圖書館館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又遭人誣陷,坐牢7年之久。1939年其父親去世后,他繼承了全部藏書。其中有宋元本110余部,1088冊…… 潘世茲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