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博物館位于鄭州紫荊山路4號。成立于1955年,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業(yè)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黃河為主題陳列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黃河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現有建筑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
黃河博物館前身是“治黃展覽會”。1955年4月17日,展覽會首次在鄭州舉辦“治黃成就和黃河規(guī)劃展覽”。1957年,改名為“治黃陳列館”。六十年代初,因國家經濟困難而閉館。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二十周年而重新開館,并舉辦“治理黃河成就”展覽,并改名“黃河展覽館”,郭沫若題寫?zhàn)^名。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館名由舒同題寫。黃河博物館經過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已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影響力的國內外知名博物館。
黃河是貫穿黃河博物館陳列的主線。由“偉大的黃河”、“黃河歷史災害”、“人民治黃成就”、“黃河在前進”四部分,依次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猶如倘佯漫步于“九折十八彎”的黃河之上,一覽黃河歷史春秋。在這里,觀眾既能了解黃河的自然概況、泥沙特點、洪水規(guī)律等等,同時還可以從展覽中了解古代的治河方略以及歷代治河名家的事跡。1949年以來,在中國領導下,流域內人民在上中下游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
四十多年來,黃河博物館一直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共接待了數百萬中外觀眾,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國內外政要和著名科學家、社會知名人士。黃河博物館已成為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場所。被海內外觀眾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黃河博物館于1955年建館,是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博物館。建館四十多年來,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廣泛贊譽,被稱為“黃河巨龍的縮影”。該館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它通過圖片、錄像、圖表、工程模型、實物標本等向觀眾展示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人類活動所產生的黃河文化,以及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黃河遠景規(guī)劃等。為人們了解黃河的歷史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黃河博物館位于鄭州紫荊山路4號,隸屬于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陳列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1996年,被鄭州市委宣傳部首批命名為"鄭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被黃委會命名為"黃河系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命名為"中國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基地"。
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1954年冬成立的"治黃展覽會";1957年,改名為"治黃陳列館";1972年,又更名為"黃河展覽館";隨著治黃事業(yè)的發(fā)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6年,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建館以來,黃河博物館接待了數百萬中外觀眾,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錢學森等國內外政要、著名科學家和國際友人,成為弘揚黃河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經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黃河博物館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國內外知名博物館,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黃河博物館以黃河為基本陳列的主線。它通過600余幅照片、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珍貴的文物標本、燈光圖表、過水模型、錄像、觸摸屏、數字化信息地圖和幻影成像等,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治理開發(fā)的遠景規(guī)劃等內容。整個陳列由"偉大的黃河"、"黃河歷史災害"、"人民治黃成就"、"黃河在前進"四部分組成。"偉大的黃河"展示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黃河文明,使我們炎黃子孫產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黃河歷史災害"展示了黃河洪水暴戾無常、肆虐為害的一面,使人們對黃河洪水的危害銘記在心。"人民治黃成就"展示了1946年以來,在中國的領導下,黃河造福人類以及流域內人民,經過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的豐功偉績。通過黃河在舊社會危害人民、在新社會造福人民的對比,使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極大地激發(fā)了愛國主義熱情。"黃河在前進"展示了我國對黃河開發(fā)利用情況以及遠景規(guī)劃等。描繪出了一幅使古老的黃河煥發(fā)青春的美好藍圖。
從黃河博物館的歷史變更以及陳列內容的情況介紹,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該館的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