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寺,原名尊勝塔院,坐落于文筆山左支盡頭處的塔院山中!犊滴蹼u足山志》載,尊勝塔建于公元1683年(明崇禎戊寅年間),為麗江知府木靖與悉檀寺僧人道源、道真所建。從1689年到1963的的274年間,該寺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茸,F(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佛塔寺,是臺灣道興法師捐資400多萬元于1994年在廢墟上重新修復(fù)的。
寺內(nèi)原有一塔,是-教寺塔,高22米。現(xiàn)恢復(fù)修建的白塔,為印度寶瓶式佛塔,高22米,塔身圓表,外飾石灰。塔底的東南西北分別立有四大天王的彩繪石雕像,造型生動,姿態(tài)各異。雞足山八景之一的"塔院秋月"就在寺觀賞。詩人盧桂生有《塔院秋月》詩"晴空萬里碧于水,遙望嶺頭白云生。塔影孤懸深夜靜,冰壺濯魂恍然難名",十分傳神地寫出了秋月當(dāng)空、月光如水時,尊勝塔院的良宵美景。
塔院四周昔日有禪房40間,為僧人參禪的地方。院中還有2000余斤重的銅鑄大鐘一口,為公元1656年(清順治丙申)麗江木氏捐資冶鑄。晨夕鐘聲,震支一山?上Т绥娫"0"中被毀,F(xiàn)白塔以西新建的大雄寶殿,軒昂大方,內(nèi)塑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在勢至菩薩像,是朝山者進香的地方。
觀賞塔院秋月,需在農(nóng)歷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當(dāng)皓月移到雞足山主峰楞嚴塔西面,月亮與楞嚴塔、尊勝塔連成一片時,四周山林一片黑暗,惟有皓月與楞嚴塔十分明顯,舉首仰望,有身入月宮之感。而八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這五一夜晚子時12點左右,尊勝塔沒有塔影,故又稱無影塔。
關(guān)于這無影塔,還有一段傳說。唐朝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西藏王)松贊干布成親時,雞足山大和尚派悟明和尚為大使帶山中特產(chǎn)前往祝賀。贊普、公主十分高興,重賞悟明,并派了土耳其建筑師和唐朝來的工匠,與悟明回山,于七月初一建成尊勝塔,以紀(jì)念新婚大喜。七月十五這天,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趕到雞足山為建成的塔舉行拜塔儀式。時皓月當(dāng)空,尊勝塔皓潔如白玉,松贊干布贊道:"這塔潔白無瑕,猶如我倆純真的愛情,可惜塔下陰影終是美中不足!"文成公主聽罷,微微一笑,從侍女手中取過天鵝羽毛扇,輕輕一煽,地上塔影如一縷青煙騰空飄去,頓時天上地下一片清輝。從此,每到贊普與公主拜前后的五天里,子夜時分塔下便無塔影,成為雞足山月夜景致中的一絕。寺僧為紀(jì)念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建塔之德,把塔名改為無影塔,每逢農(nóng)歷十五晚上,僧眾聚集于塔下誦經(jīng),并畫了二人繪像供奉。雖然這傳說與尊勝塔院建造年代并不相符,但它反映了各民族人民渴望友好相處的愿望。至于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日子夜時分尊勝塔下是否沒有塔影,則要靠游客去細心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