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口是洱源壩子三條河(彌苴河、鳳羽河、海尾河)的總出水口,也是洱源和鄧川兩個壩子的主要通道和關口。西邊的山屬于天馬山,東邊的山是靈應山余脈,兩山之間的峽谷叫普陀崆,峽谷又稱龍馬澗。
傳說在東邊的靈山下,有匹暴烈的白馬常出來踐踏莊稼,多少人去圍堵都捉不住,后被佛光寨的普顏篤制服。普顏篤怒而用刀砍馬蹄,馬蹄就變成了龍爪;普顏篤又用錐子馬的鼻孔,要給馬穿上韁繩,馬鼻卻伸出了龍須。普顏篤就把它當作坐騎,稱龍馬。后來普顏篤連人帶馬鉆入了下山口的天馬山下,所以這條澗叫龍澗,澗西面的山腳下有個洞(這個洞在修下山口電站的引水梁時被擋住了)。
下山口電站于1978
年10月籌建,1984年10
月投產(chǎn),裝機容量4X1600千瓦,是洱源縣最大的水電站。電站的匾額“碧水生輝”很有意思,“碧”,既是水的顏色,又指茈碧湖;“生輝”既是發(fā)電發(fā)光,又是水資源發(fā)揮了作用。
下山口溫泉水在52
左右,出-流量達0·03立方米/秒,在洱源到溫泉中流量最大,是鄧川壩的主要沐浴地點。
下山口由于地溫較高,這里的蠶豆早熟,冬至節(jié)既可以上市,遠銷下關、麗江等到地。早熟的蠶豆當菜賣,可以說是下山口的一絕。
下山口在洱源與鄧川交界處,是一個重要的站口。加上有溫泉可以沐浴,有鮮魚、鮮藉及四季蔬果可食用,因此是一個度假休閑的好地方。
下山口溫泉度假村,占地88畝,總投資2000萬元,充分利用山口的地熱資源和彌苴河的秀麗風光,開設有大型和中型溫泉游泳池和漂流等旅游項目,度假村集住宿、餐飲、垂釣、歌舞為一體,是大理又一大型旅游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