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紹興市 > 新昌縣旅游

放生池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放生池

進(jìn)大佛寺山門,豁然開朗,映入眼簾的即是大小兩口放生池,中貫長堤。池岸古樹婆娑,天光云影,雙塘碧水,鶯聲婉轉(zhuǎn),令人心曠神怡。

大池面積11500平方米,蓄水28950立方米;小池2800平方米。蓄水8400立方米,大池西倚巖壁,上刻“放生池”三字,每字大22.5平方米,筆力雄健,亦為一景。

池邊獅牯坪巖壁上有“南無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自在菩薩”三處摩崖石刻,為西方三圣佛號,佛堂中三像并塑稱三圣殿,獅牯坪上這一組佛號無遮無礙,處于光天化日之下,似同佛像一樣,引起人們敬意,故也被稱為“露天大殿!

相關(guān)背景:放生池前身是夾溪塘,原是地勢低洼的兩個聚水區(qū)。從石城山谷東邊浴堂灣、羅漢灣中流出山泉,經(jīng)大佛座前沿山麓積成小塘;石城山谷南邊化人灣、石門檻泉水流出積成大塘。

清末光緒年間(1875—1908),寶光禪師將夾溪塘疏浚并筑護(hù)岸,改建成放生池,屬寺院宗教設(shè)施,專供善男信女放養(yǎng)魚蝦,修持行善。

佛教提倡保護(hù)一切生靈,“眾生平等”,最早提倡放生并形成制度的是智者大師,放生池筑在智者墓塔前。

民國21年(1932),放生池已變淤淺,加上有人捕盜,于是由馬契慈居士帶頭,募捐重修。1979年后,逐步落實宗教政策,放生池又一次疏浚、固堤、養(yǎng)魚。


>>新昌大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