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歸位于金渡鎮(zhèn)硯坑管理區(qū)巴殊村西江岸邊羚羊山頂。山峰之上有一巨石,這塊巨石猶如婦人站立并背著小孩,朝西眺望,遠遠看上去,形態(tài)畢肖。
相傳,古代高要有個名叫黃十五的青年,因家鄉(xiāng)連年水災,生活無著,迫于無奈離別了妻兒到廣西百色地區(qū)謀生,一去五年,音訊全無,他的妻子十五娘急忙托人去找尋他,黃十五才寫了一封信回來,這封信是他丈夫請秀才寫的,略識幾個字的十五娘根本上無法看懂,于是拿了這封信請同村的一位老先生解釋。老先生一面讀一面講解道:“你丈夫說,離開你已經(jīng)五年了,每想到鄉(xiāng)親人心里苦得象吃了中藥的三黃:黃岑、黃柏、黃連一樣,我在外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向千家乞討,有時找到工作,也是替大戶人家做幫工。我曾經(jīng)日間挨家挨戶唱龍舟化錢,到了桂平,在大漁崗的幸福廟走廊住了四個月,這時候,我的衣服破得象白云,一片片,衣帶斷了,一節(jié)節(jié)續(xù)回來,象竹枝一樣,帽子已經(jīng)破爛到象大海無邊;鞋底已穿洞了,像長江深不見底,到了百色以后,我在廣茂商店的老板那里打工,住在放柴的‘西床’上,白天我得象牛一樣挑水,晚上還要敲更梆守夜,在‘西床’,我睡的是稻草,因為荷包里沒錢,使人四起,即打開來看火起(惱火),掉在地上跳起,系在身上卷起,丟到水里浮起,如果帆船方便,我愿意幫人打工,從峽山旱路回家鄉(xiāng)。”聽完老先生的講解,十五娘簡直呆了一樣,沒有聲音沒有淚,丈夫外出如此受苦,她內(nèi)心怎能忍受得了!從此以后,她日又盼夜又想,盼望著丈夫回來,她記住丈夫信里最后一句話“倘有便帆,起旱回鄉(xiāng)”。于是,天天到峽山旱路眺望,只要有船從峽中經(jīng)過,她就大聲問:“我夫歸未?”日復一日,十五娘聲嘶力竭了,丈夫黃十五還沒有回來,而這位盼夫斷肝腸的十五娘卻在極度哀愁之中死在江邊這座山上,當時天地動容,雷雨大作,傾刻間十五娘竟成了化石,屹立在江邊山頭,“我夫歸未”的哀鳴,隨著風聲,常常在峽谷中回響,而山頂上的巨石就成了望夫歸石。
但千百年來,水聲依舊,山石依舊,唯有后人題上的倫文敘之詩還依稀可辨:白石佳人在海旁,天為羅帳地為床;日為寶鏡朝朝照,月作銀燈夜夜光;千載不梳龍鳳髻
萬年不換紫羅裳,可憐不見親夫面,痛倚江干恨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