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qū) > 山南市 > 隆子縣旅游

色切寺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色切寺
色切寺為文化旅游景點。

色切寺

色切寺,在山南地區(qū)隆子縣境仙,位于縣駐地以西、新巴鄉(xiāng)龍坪村南側(cè),距縣城5公里。寺廟建在一高臺地上,南臨陡坎,每拔3850米。

色切寺始建年代約當佛教“前弘期”后期(約為9世紀后半葉),是隆子地區(qū)格魯派六大著名寺廟之一,由查烏寺統(tǒng)轄,F(xiàn)有僧侶十余人。色切寺面積為30000平方米(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原建筑多為廢墟,僅存杜康大殿。

色切寺歷史悠久,其始建年代約當佛教“前弘期”后期(約為9世紀后半葉),到“后弘期”時由強珍·多杰堅贊-重建,信奉寧瑪派;至第九世0-隆我多嘉措(1805~1815)時期,該寺改宗格魯派。由坎·覺切仁欽-主持寺務,由此傳承六輩-(即坎·覺切仁欽、崔真旺杰、珠巴旺布、強巴·赤列朗杰、亞美、珠巴旺布、強巴·赤列朗杰、亞美·赤列朗杰、羅桑堅贊·丹邊旺久),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興盛時有僧侶160人,民主改革前仍有僧侶98人,是隆子地區(qū)格魯派六大著名寺廟之一,由查烏寺統(tǒng)轄,F(xiàn)有僧侶十余人。

色切寺面積為30000平方米(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原建筑多為廢墟,僅存杜康大殿。原建筑群由藥師佛殿、曲康廈、卓越瑪拉康、朗日拉康、祖布拉康、聶章、靈塔及扎廈等組成,F(xiàn)存杜康大殿位于于建筑群西南隅,從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墻體用石塊疊砌,堅實方正,檐部飾有邊瑪草,檐角以十字形斗栱挑出。大殿高二層。底層由門廊、經(jīng)堂、佛殿、0神殿等建筑組成。門廓面積21平方米(闊7米,深3米),有柱4奶,三面墻上繪有壁畫,內(nèi)容為四大天王、六道輪回圖等。經(jīng)堂位于門廊之西,東面辟門,面積384平方米(面闊9間8柱24米,進深6間5柱16米),立柱方形,平面呈網(wǎng)格狀分布,柱距2×2.8米,中心4柱直通上層構成天井,上有亮棚可通風采光。經(jīng)堂四壁遍繪壁畫,其中東壁南段繪有金剛持,其右側(cè)有三排圖案:中排為小化佛坐像,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結(jié)各種印相;上、下兩排則分別繪有吐蕃各王秒及佛教各教的重要道次傳承人物肖像。南壁東起繪有無量壽佛化佛小像100尊,其西又依次繪有第一世0根敦珠巴(1391~1474)、第二世0根敦嘉措(1475~1542)、宗喀巴師徒三尊、騎馬0神常醒、救八難度母等,兩端主尊繪有釋迦牟尼,其左右側(cè)分別繪有小千佛坐像。西壁壁畫有早、晚期之分:早期壁畫為寧瑪派時期的作品,位于西壁北段,面積約8平方米,內(nèi)容為蓮花生大師及其化身像共尊(即“蓮花生八號”:釋迦獅子、蓮花生、日光、獅子吼、忿怒金剛、蓮花金剛、蓮花王、愛慧);晚期壁畫為格魯派時期的作品,從南至北依次繪有釋迦牟尼佛和十六羅漢、藥師八如來、釋迦牟尼傳記及“二圣六莊嚴”(阿底峽、仲敦巴及其道次傳承)等內(nèi)容。北壁兩側(cè)繪有小千佛,中段繪有蓮花生大師像,東段和北段繪有小千佛,歷代吐蕃王系及后弘期各主要教派的道次傳承。此外,在亮朋三面壁上繪有一、二世達成賴肖像、無量光佛、宗喀巴弟子三尊、救八難度母及該寺創(chuàng)寺-及其轉(zhuǎn)世系統(tǒng)等。壁畫色彩艷麗濃重,運筆流暢勻稱,具有明代西藏壁畫的風格特征。


>>日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