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黔南州 > 三都水族自治縣旅游

水書摩崖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水書摩崖

水書摩崖

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zhèn)大壩村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一處水書摩崖石刻。都江大壩水書摩崖石刻的發(fā)現(xiàn),是繼三都縣塘州鄉(xiāng)拉下水文墓碑、周覃鎮(zhèn)的查水文墓碑、榕江縣計劃鄉(xiāng)的水文墓碑、都江鎮(zhèn)怎雷水文墓碑之后的水書文化古跡的又一重大發(fā)現(xiàn)。

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zhèn)大壩村上排(擺)勞村民小組的銀子坡上有一處水書摩崖,水書摩崖下臨都柳江支流猴子河出口和312國道公路。銀子坡三面河水環(huán)抱,北面為排長河,東面有猴子河,西面是都柳江。摩崖西距312國道公路的岔河口處約0.5公里,北距都江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約5公里,東北距大壩村(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都是水族)委會2公里,南距上排勞寨1公里。摩崖坎下幾十米是猴子河出口段。

水書摩崖北5公里上江坡(原叫來牛山),1731—1734年修建的都江廳石城墻,城墻全長2000米,東南西北門尚存原貌,現(xiàn)稱都江古城垣。

都江古城垣建于都柳江畔的來牛山岡上,俯瞰呈橢圓形,周長約2000米。這里三面環(huán)水,跬步皆山,古樹成蔭,竹林密布,遠眺方圓,群山疊障,峰巒綿延,氣勢磅礴。城垣依山就勢而建,居高臨下,城內(nèi)都江通判署及民居建筑巧妙地組合在青松翠柏之間,呈現(xiàn)著外來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特色。

都江古城垣始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初系土筑。次年,貴州布政使常方伯察其地勢,以“苗初歸附,土城易圯,難資震懾”為由,呈準改建石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都江廳通判鄧瀾主持修建,逾年竣工。

都江水書摩崖石刻位于312國道公路的岔河口至大壩村上排勞寨的斜坡路坎上。摩崖高于地面約7米,崖面長7.5米、寬2.8米,刻字分布面積約3平方米,崖上的水書石刻雖然布滿了青苔和石斑,但字跡清晰易辯,總29個字,最小的字為3厘米×3厘米,最大的字為12厘米×11厘米,是明顯的字是字(

“卯”字)為10厘米×8厘米。

崖上分為三幅豎排,順崖斜鋪的水書石刻,三幅間距均20厘米。上幅為(高)28厘米×(寬)16厘米,刻有“子、巳、卯、酉”等5個字符。中幅為80厘米×40厘米,刻有“辰、寅”等16個字符。下幅為32厘米×26厘米,刻有“子、丑、申(甲)、辰、寅、癸、申”等8個字符;共29個字符。

摩崖所在的坡段,因2006年和2007年長時間下雨,此坡段整體下滑10多米,崖板錯開成幾大塊,看勢搖搖欲墜。崖下約7米,是通往上排(擺)勞寨的村寨馬路;往下近10米,是通往大壩村和控抗村的村級公路;再往下20多米就是猴子河。


>>巴拉河鄉(xiāng)村旅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