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冢
從正寧縣城山河鎮(zhèn)坐汽車至五頃原回族鄉(xiāng),在五頃原與二頃原結(jié)合的斜坡彎道的峴子處,有一東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臨谷,一峰聳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現(xiàn)修水平梯田18階,每階1~3米,階面寬1~2米,上植核桃樹近千棵。冢頂部原呈長方覆斗形,現(xiàn)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1500~1800平方米。從土層成形看,動土層至少在40米以上,從冢三面臨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偉。當?shù)乩夏耆苏f是上輩傳下來的“仙人墳”,再沒有這么老、這么大、這么高的墳了。原先故墳上長滿又高又密的松樹,都說有神動。經(jīng)考證,爭期間砍掉的樹是1958年后五頃原林場修筑、種植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黃帝陵帝冢”。rl]《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黃帝陵縣東八十里子山亦稱子午嶺,即《史記》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慶陽知府趙本植編纂的《慶陽府志》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鼻迩《四辏1763)正寧知縣折遇蘭編纂的《正寧縣志》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真寧縣,縣治在羅川;今為正寧縣)東南湫頭鎮(zhèn)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10余萬,還祭黃帝冢于橋山的地方。
黃帝冢所在地的五頃原和兩頃原實系“五姓原””的轉(zhuǎn)音。五5戶人家,且是5個姓氏,兩頃原也只有2戶人,也是二姓。二姓或五姓,是陵戶人數(shù),可能是黃帝陵的守陵人。歷代對守陵戶都有定制!度f姓統(tǒng)譜》稱:“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边@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無聞的黃帝冢的守護人。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 黃帝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