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關景區(qū)是德陽三國文化旅游線上一顆重要的明珠,依托蜀道五關之一、軍事重鎮(zhèn)——白馬關建設而成。景區(qū)內除了龐統(tǒng)祠外,還有龐統(tǒng)被射落馬的落鳳坡、劉備安葬龐統(tǒng)的龐統(tǒng)墓、以徽派迷宮院落為主的倒灣古鎮(zhèn);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道路,連接南北走道的交通大干道——金牛古道;以及殘存有昔日輝煌的點將臺、換馬溝、八卦古戰(zhàn)場、五丁谷等三國遺蹤,構成了德陽三國蜀漢文化旅游美不勝收的歷史長廊。
白馬關,漢代稱綿竹關,唐、宋易名鹿頭關,劍南蜀道上的五關之一,五關指的是:葭萌關、劍門關、江油關、涪城關、綿竹關。
白馬雄關關鎖南北交通干線——秦川古道,清代羅江才子、文學巨匠李調元有詩形容:“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素有蜀都“門戶”之稱。
古驛道經白馬關南北關樓而過,北達長安(今西安市)、南至成都。公元前三百年“五丁開山”時所建,它是中國筑路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大批的蜀軍和軍用物資經古驛道源源不斷的調往北伐前線。唐天寶年間,楊貴妃喜好荔枝,玄宗皇帝旨令地方官經蜀道飛騎運送荔枝入京。杜牧《過華清池絕句》中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今天,當您走在這古道上時,是否感覺到荔枝遺留下的陣陣飄香呢。清代果親王出使西藏,繞蜀道而行,“車騎二三里,西風卷旌旗……”時過千余載,鑲嵌在這古道上密集的腳印我們已無法追尋,唯有青石板上留下的深深車轍猶如時光的年輪默默述說著久遠的故事。
白馬雄關:“北望秦嶺鎖八百里連云,南俯益州開千里沃野”。“山至險峻,有小徑僅容車馬,三國時營壘也。”白馬雄關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zhàn)場、蜀漢政權五十年興衰之見證地,更是漢靖侯龐統(tǒng)祠墓的所在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統(tǒng)祠墓。
龐統(tǒng)祠墓座落在白馬雄關之巔,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三國蜀漢遺跡,不僅是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而且也是全國唯一紀念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龐統(tǒng)的專祠。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龐統(tǒng),生于公元179年,字士元,號鳳雛,湖北襄陽人,自幼勤學,才智超群,品質出眾,被司馬徽視為“士之冠冕”。
赤壁之戰(zhàn),龐統(tǒng)、諸葛亮、周瑜聯(lián)計擊敗了曹軍,龐統(tǒng)才華初顯。劉備乘勢奪取了荊州,并任荊州牧,龐統(tǒng)以從事身份被劉備委派到耒陽試任縣令,因政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致書劉備,評價龐統(tǒng)“才非百里”,應予以重用。同時諸葛亮也向劉備保薦龐統(tǒng):“士元之才勝亮十倍”。當劉備重召龐統(tǒng)時,龐統(tǒng)就時局縱橫等諸方面向劉備作了精辟論述,并客觀的分析了優(yōu)劣比勢,認為“以荊州為根本,以蜀川定天下,形成三角鼎立,相互鉗制的戰(zhàn)略格局,方能一統(tǒng)天下”。這一論斷,給劉備集團的發(fā)展方向作了一個準確的定位。
龐統(tǒng)卓越的軍事才智和富有遠見的政治謀略深受劉備器重,被委以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家、政治家由此正式登上了東漢的歷史舞臺,演繹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攻取長安后,欲繼續(xù)攻占漢中,而漢中張魯卻意在益州,益州牧劉璋惶惶無計,別駕張松別有用心的進勸劉璋請劉備助守益州,這就埋下了引狼入室的禍害。劉璋遣法正出使荊州,法正卻給劉備獻策:“明助劉璋,暗奪益州”,但劉備卻猶豫不決。龐統(tǒng)也向劉備進言:“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一席話說得劉備茅塞頓開,最終采納了法正和龐統(tǒng)的意見。
劉備命諸葛亮留守荊州,親率龐統(tǒng)領兵沿江入蜀。至涪城,也就是今天的綿陽市,劉璋設宴為劉備接風,席間,龐統(tǒng)向劉備獻策“借機軟囚劉璋,不需一兵一卒便可智奪益州”,但劉備卻以“恩信未著,此不可行”而放棄了大好良機。
劉備受劉璋之托駐守葭萌關,也就是今天的廣元市昭化古鎮(zhèn),在那里廣樹恩德,收買人心,為以后奪取益州作準備。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出兵廬江,攻吳郡。劉備認為奪取益州的機會已到,請龐統(tǒng)授計,龐統(tǒng)獻給劉備上、中、下三策,劉備認為上計太急,下計太緩慢,于是擇用其中計,誘殺了劉璋的兩位名將楊懷、高沛,并相繼攻占了梓潼、涪城、綿竹,一路勢如破竹,直取成都。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tǒng)隨劉備兵分兩路攻取雒城(今廣漢市),龐統(tǒng)身先士卒,中流矢而亡,時年36歲。真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備倍感痛惜,將龐統(tǒng)厚葬在白馬關古驛道旁。
隨即劉備急召諸葛亮入蜀,加緊了軍事進攻,次年五月,攻陷雒城后又奪取了成都,開創(chuàng)了蜀漢基業(yè)。劉備稱帝后,追封龐統(tǒng)為關內侯。后來劉禪謚龐統(tǒng)為靖侯,并在龐統(tǒng)墓前建祠祭祀。
龐統(tǒng)祠隨歷史的變遷而飽經滄桑。明代崇禎末年(公元1643年),張獻忠之部將孫可望在白馬關之戰(zhàn)中燒毀龐統(tǒng)祠;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屏藩亂蜀,龐統(tǒng)祠再次毀于戰(zhàn)亂?滴跞辏ü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建了龐統(tǒng)祠,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相繼進行了修繕或改建,落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
龐統(tǒng)祠墓的主體結構分為門廳、二師殿、棲鳳殿和墓園四大部份。祠主體為石木結構,建筑風格獨特,在四川古建筑中堪稱一絕。
請看龐統(tǒng)祠的門廳,正八字儀墻、懸山式屋面、三道半圓石拱門,古樸典雅、莊嚴肅穆,猶如將軍府邸。
進入門廳,迎接您的是院中兩株身披青苔的千年古柏,一株樹冠如龍,一株樹冠似鳳,它們分別象征臥龍孔明和鳳雛士元。傳說是張飛所植,有“張飛柏”之稱,就其形又有“龍鳳二師柏”之雅稱。
左邊是龐統(tǒng)祠陳列室,里面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出土文物,等會兒自由參觀的時候大家可以慢慢瀏覽。“鹿頭山史事展”會告訴您鹿頭山的歷史沿革,以及刀光劍影、血染雄關的悲壯歲月!褒嫿y(tǒng)生平事跡展”由36幅圖畫和兩幅木簡組成,系統(tǒng)的介紹了龐統(tǒng)短暫的一生,他象一顆劃向天際的流星,把那燦爛的光芒,永遠留在了浩瀚的歷史天空。
正前方便是二師殿,是用來祭祀龐統(tǒng)和諸葛亮的,二人齊名,生前共同輔佐劉備,死后同殿奉祀。“尋訪當年龍鳳姿,兩公伯仲合同祠”。清代乾隆年間羅江縣令-冕撰聯(lián)頌揚龐統(tǒng)和諸葛亮,“兩人有一安天下”,但“天不佑劉祚”。龐統(tǒng)英年早逝,諸葛亮一生進取,鞠躬盡瘁,足可以與龐統(tǒng)“千古成雙、共伴夕陽”、同享祭祀。
第二重殿為棲鳳殿,是祭祀龐統(tǒng)的專殿,原為棲鳳亭,清代嘉慶元年改亭建殿。著名才子顧復初為此殿撰聯(lián):“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下聯(lián)對龐統(tǒng)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可以看出龐統(tǒng)之死給劉備集團所帶來的巨大損失,乃“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一事而關國之否泰”,后漢的歷史已清楚的證實了這一名言。
殿內兩側的石墻上嵌有王漁洋、江國霖、張香海的古詩詞碑,均屬珍品之作。殿前東西碑室的古碑在“文革”中慘遭劫難,現(xiàn)碑室中存放的古碑是在“文革”之后征收回來的。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龐統(tǒng)墓園,也就是龐統(tǒng)長眠之地,其墓頂為石雕鏤空寶頂,下壓八角鳳尾,墓體為石箍圓柱實體,周長33米。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川巡撫能泰重立墓碑,龐統(tǒng)墓整體宛如一頂巨大的將軍頭盔。墓前燕窩墻上嵌有《龐靖侯傳》碑文,清乾隆十年(1745年)羅江縣尉劉定立,縣令沈潛篆額,江南貢生周文麟書。墓前兩側根據(jù)“劉龐易馬、龐統(tǒng)盡忠”的故事分別建有“的盧”馬亭和“胭脂”馬亭。祠墓四周,古柏森森,碧綠盡染。遠望之,如黛色城堡;近觀之,似翠屏高聳;側視之,猶雄兵方陣,千姿百態(tài),把雄關裝點得蔚為奇觀。
龐統(tǒng)祠墓以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靈秀而稱著,譽響海內外。千余年來,眾多的游客到此懷古尋蹤、祭祀先賢、填詞作對、飽覽美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來此憑吊龐統(tǒng),觸景生情,寫下了《鹿頭山》一詩:“有文令人傷,何處埋爾骨……”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陸游跪揖祠前,信筆寫下“士元死千載,凄惻過遺祠”的詩篇。明代天啟壬戌(公元1622年)秋,馮勞謙謁二師殿時曾留有“臥龍機妙真難儷,雛鳳神奇無比偶”之佳句。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果清王在二師殿瞻仰先賢并感慨到“盡瘁兩朝堪報主,未成三計競與尸!惫1954年,新中國的-總司令路過龐統(tǒng)祠,莊重的寫下了“忠魂千秋”四字。1994年,賀敬之參觀龐統(tǒng)祠墓時,揮毫潑墨“落鳳坡下喚落鳳復起,白馬關前催白馬騰飛”。
龐統(tǒng)祠現(xiàn)存的許多楹聯(lián)詩文,屬名人名作,真跡珍品,更增添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
北出關樓,沿古驛道北行1公里后,來到了落鳳坡,《三國演義》中說這是龐統(tǒng)被伏中箭陣亡的地方。羅貫中生動的刻畫了當時的情景:“龐統(tǒng)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于吾,令后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蓱z龐統(tǒng)竟死于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清乾隆羅江縣令李德瀚在《落鳳坡論》中說:“可以決三分之籌策,而不能料一己之吉兇!绷_貫中并以童謠作證:“一鳳并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
落鳳坡龐統(tǒng)衣冠冢(血墳)依舊,墓周圍十二株古柏已不復存在。大家看到驛道旁現(xiàn)有石碑兩塊,一塊是復制的地名碑,-“落鳳坡”三字;另一塊是清同治年間的說明碑,-“龐鳳雛先生盡忠處”和一段敘文。
1700年前的古戰(zhàn)場,地貌復雜,溝梁交錯,石陣各異,深不可測,八卦谷形如迷宮,處處暗藏殺機,大自然巧奪天工之作,令人魂飛喪膽。里面空氣潮濕,道路曲折,所以大家在游覽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率軍師龐統(tǒng)、戰(zhàn)將黃忠、卓膺攻克綿竹關,收降李嚴,為開拓蜀漢基業(yè)贏得了關鍵的一戰(zhàn)。
歷時五十年,(魏景元四年、蜀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伐蜀,避陽平、襲陰平、奪江油,蜀將馬邈降。諸葛瞻兵敗涪城,退守綿竹關,時為衛(wèi)將軍的諸葛瞻于點將臺上點校三軍,任其長子諸葛尚為先鋒,布八卦陣于綿竹關內,率蜀軍與鄧艾埋腳而戰(zhàn),終因敵不寡眾,諸葛瞻父子及全軍將士血灑沙場、以身殉國。綿竹關失守,后主降曹,蜀國亡。
五十年興衰事,如云煙來去,力挽狂飆者,敢問誰可替?
諸葛點將臺,傳說點將臺是張飛所建,故名張飛點將臺。龐統(tǒng)死后,張飛0心切,夜夢土地公賜“趕山鞭”,助其修筑點將臺。天快亮時,一牧童遇張飛趕著一群龐然大物往將臺而來,牧童問:“張將軍,你趕的什么?”張飛答:“我趕石頭筑將臺”。一語道破天機,趕山鞭失去了法力,所趕的石頭都不動了,所以現(xiàn)在將臺周圍的石頭其走向都向著將臺。諸葛瞻曾于此點將,抵御魏將鄧艾。故又名諸葛點將臺,F(xiàn)在請大家上點將臺游覽,過一把指揮千軍萬馬、一展雄風的癮。
信息來源:新華網(wǎng)四川頻道 羅江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