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海淀區(qū)旅游

昆明湖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昆明湖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頤和園內,約為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成為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

至清朝,乾隆皇帝決定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guī)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zhàn)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500多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養(yǎng)老地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多學科分析研究證明,該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宏大又最瑰麗的古典園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所組成。頤和園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園萬壽山的南麓。萬壽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脈,向東伸出,相對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勢。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聳峙。湖的東南方緊接北京平原,這個湖恰處在西山山麓洪積扇與沖積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

湖面主要向東西面面發(fā)展,有計劃地把原來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閨在湖中,便成了湖內西堤及三島。挖出的泥土移堆於萬壽山上,使這座原來校低矮的山丘大為增高。在昆明湖濱和萬壽山。萬壽山清漪園和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還有暢春園、圓明園,都是當時以西山群峰為屏障而營建的大規(guī)模園林,統(tǒng)稱為“三山五園”。后屢經變故,到解放前,這座古考的園林已趨蕭條。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園,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煥然一新。

因為這一帶風景優(yōu)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qū)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一郡之盛觀”。

昆明湖一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yōu)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于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頤和園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用十七孔橋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按照中國歷代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內建有“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三個中心島嶼,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錯落的島嶼,以及隱現在湖畔風光中的各式建筑,組成了頤和園中以水為主體的絕色風景。頤和園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游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橋,造型優(yōu)美,形態(tài)各異。其中一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橋拱高聳,遠望如一條玉帶。湖區(qū)三個部分都有一島,象征蓬萊三島。其中,南湖島風景最優(yōu)美,它的面積達16余畝,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筑,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原有三層0,當年清代帝后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下。

景點位置

海淀區(qū)新建宮門路19號頤和園內



>>十七孔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