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泰安市 > 泰山區(qū)旅游

仁安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仁安門

仁安門位于配天門之后,是主體建筑天貺殿之前的最后一道門。配天門與仁安門間有甬道相連。仁安門面闊5間2440厘米,進深2間1026厘米,明間為510厘米,次間為476厘米,稍間為482厘米,九脊歇山頂。屋面較為陡直,舉折為1:2.5,上覆黃色琉璃瓦。臺明東西長2863厘米,南北寬1373厘米。

仁安門

明代《岱史》記載:“由岱廟門而上,重門為配天,次為仁安”,其后一直沿用此名。據(jù)《東岳別殿重修堂廡碑》及相關(guān)資料分析,仁安門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年間,內(nèi)曾設(shè)天聾、地啞之神,后多有重修。從有關(guān)文字記述看,由于火災(zāi)與地震,仁安門有過兩次大規(guī)模重修,一次在明代的嘉靖年間,一次在清代的康熙年間,均源于火災(zāi)與震災(zāi)。

據(jù)《岱史》卷九所載《李欽東岳廟記略》云:“嘉靖丁未冬,岳廟災(zāi),殿宇、廊廡以及賓館、齋居、門闥、樓觀,蕩然一空,其僅存者,后寢三殿與炳靈、延禧二宮而已!贝舜沃匦蕖敖(jīng)始于壬戌春,迄癸亥夏廟工告成。自殿堂而下,毀者以舉,傾者以易,者以完”,歷時近兩年。(1562—1563)。

康熙七年(1668)發(fā)生大地震,“彼時,周圍城墻俱已坍塌,惟前面城上僅存五鳳樓三座。后載門一座,只存梁柱。東華門、西華門并城上門樓、四角樓僅存基址。”而仁安門等建筑損毀更加慘重“后寢宮三座、鐘鼓樓、御碑樓、仁安門、配天門、三靈侯殿、太尉殿十一處,瓦片、墻垣俱已坍塌,椽板俱已殘毀,其梁柱檁枋堪用者十分之三。”上述建筑維修時“俱將瓦片、木料并墻拆卸到地,俱換新者!闭麄大修工程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春二月,竣工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歷時9年,以后也經(jīng)歷過多次的維修。


>>豐子愷紀念館(豐子愷漫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