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寺塔位于陜西省周至縣城東南20公里的終南山北麓樓觀臺旁的大秦寺遺址內大殿的東側。
大秦寺是歷史上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七世紀中葉,羅馬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入中國內地,當時稱為“景教”,因唐代時稱羅馬為大秦國,所以稱該教為“大秦景教”,稱景教寺院為“大秦寺”。據(jù)碑石記載,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傳達教士阿羅本率教團來到唐都長安,請求傳教。唐太宗對該教的入傳采取了寬容的宗教政策,并給予了禮遇和恩寵,頒詔準許阿羅本建寺傳教。朝廷遂在長安、洛陽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為此時所建,由于初唐幾代皇帝對景教崇信和保護,該教發(fā)展迅猛,一度流行全國各地,曾創(chuàng)造了一個“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輝煌時期。
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時禍及景教,傳教士全部被驅逐出境,各地之景教寺均被關閉,周至大秦寺也不例外,風雨滄桑,千年古寺曾三易其主,景教之后,道教占據(jù)過,佛教也曾占據(jù)過,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嘉慶年間(1796—1820),白蓮教義-戰(zhàn)周至,該寺焚于兵火,唯有大秦古塔幸存。
大秦寺塔,又稱“鎮(zhèn)仙塔”,坐南向北,磚結構。該塔為七層八棱樓閣式空心磚塔,通高40.90米,內砌圓直徑為10.86米。塔的第一層正面辟門,門寬1.38米,每面邊長4.3米。四面錯落券門,二層以上有木樓梯可通塔頂。第一層塔壁甚厚,達四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層對開兩門,交錯而上,到六、七層則前后垂直開門,塔身也急劇收進。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磚制斗拱,樸實無華。僅在轉角部位出方形倚柱,柱頭使用闌額一條。塔身軸心偏離垂直線2.7米。大秦寺塔后有丘木山五峰嶺為背景,西溝數(shù)百畝竹林郁郁蔥蔥,東與樓觀臺接壤,依山而建,塔、山璧合,渾然一體。該塔造型古樸,美觀大方,被譽為我國古塔中之佼佼者,特別是該塔內遺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敘利亞外文刻字多處,這些都是研究古代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2006年大秦寺塔作為宋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伸閱讀: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