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綿陽市 > 梓潼縣旅游

梓潼翠云廊

[移動版] [查看地圖]
梓潼翠云廊

沿由秦入蜀的古金牛道南行,經(jīng)寧強、利州、劍門關(guān)下的古城昭化,經(jīng)劍閣縣城,南至閬中,西至梓潼,有一條以石板鋪成的三百里長的古驛道,道路兩旁古柏蒼蒼,鐵干虬枝,高拂云天,逶迤莽蒼,蜿蜿數(shù)百里,云蒸霞蔚,天幕迷濛,人行其中,如入綠色長廊,行者“盡被濃蔭裹”,雖是盛夏,也涼爽宜人,暑氣全消!都瘟杲尽份d“自劍州以南,盡梓潼縣界,古柏千樹,皆大數(shù)十圍,形狀詭異”。這條古驛道的綠色長廊,便是被人譽為蜀道奇觀的翠云廊。

翠云廊在梓潼境內(nèi)長達(dá)42公里,北起演武鋪,南達(dá)石牛堡,有古柏覆蓋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石板路,在七曲山段的懸?guī)r間還可見凌空鑿洞的古棧道的一些遺痕。

翠云廊有悠久的歷史,傳說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經(jīng)石牛道南行,見其蜀柏蒼勁,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就大砍蜀道古柏,致使“阿房出,蜀山兀”。蜀地百姓震怒,朝廷即令沿途百姓大量植樹;又傳說三國時蜀漢大將張飛,率兵駐守馬西(閬中),時值炎熱,路上酷熱難當(dāng),遂令兵士在驛道植樹避熱;又說張飛率軍駐閬中,由于道路崎嶇,山勢險阻,為不誤羽書傳遞,遂令軍士沿途插柏為記,大軍過后,柏樹成林,故后世有“皇柏”、“張飛柏”、“將軍柏”等稱呼。

據(jù)史料記載,自秦代以來,歷經(jīng)三國、東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官府倡植,民間捐栽,0嚴(yán)令砍伐,人民群眾愛護(hù),翠云廊上的古柏,有的樹齡達(dá)2000多年,胸圍4-6m,仍生機旺盛,碧綠蔥蘢。

翠云廊名稱的由來,是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時任劍州知州的喬缽取的。他在著的《翠云廊.序》中說:“自劍閣南至閬中,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shù)十萬,今皆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在贊嘆時,他將這段古驛道稱之為“翠云廊”,并賦詩贊頌:“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旁古柏何人植,三百長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hù),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叫人妒。休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美麗誘人的山色,露于筆端。翠云廊之名,至今近500年,線路長300余里。

翠云廊上的古柏,歷代史書皆有記載,《華陽國志》、《晉書》、《蜀書》、《南朝史跡》、《隴蜀余聞》等皆有記。對古柏的描述,更是不絕于書,流露于歷代文人學(xué)士騷人墨客筆下,李白有“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前蜀王衍有“喬巖簇冷煙,幽徑上寒天”、“回看城闕路,云壘樹層層”。清人張邦伸寫古柏形狀稱“......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玉樹,或如龍爪拿云出,或如黃葛聳翠蓋,鐵干不受枯藤纏,虬枝四出盤云嶺!痹诖湓评绕咔缴,你看那“霜皮黛色高參天”的古柏,的確是挺拔偉岸,風(fēng)姿婆娑,情態(tài)萬千,氣勢殊異,有的如千手觀音,有的如層層古塔,有的枝垂如拱,有的如巨龍盤桓;有的似恩愛夫妻,人稱“夫妻柏”,有的樹干彎曲扁平,外側(cè)如刀,人稱“關(guān)刀柏”,還有的人稱“張飛柏”、“臥龍柏”、“阿斗柏”、“晉柏”等,經(jīng)過滄桑巨變的數(shù)千年,據(jù)有人統(tǒng)計,翠云廊蜀道上,今尚存合抱大的古柏約八千株。

翠云廊上有唐玄宗幸蜀聞鈴的郎當(dāng)驛。尚存“唐明皇幸蜀聞鈴處”巨型石碑,從石碑北望,可窺劍門山闕;西觀臥龍山諸葛寨,收來眼底;俯覽,見潼江如鏡,曲折東流,江邊青煙綠樹,平疇萬畝。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0和人民0,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翠云廊沿途各級黨委和人民0,在保護(hù)好古柏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梓潼縣從1961年起,在七曲山大廟之北10公里,建起了國營林場,面積1.3萬多畝,新植柏樹為主的各類樹木1.2萬多畝,使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達(dá)30000多畝。堅決執(zhí)行國家林業(yè)法規(guī),古柏得到保護(hù),幼林茁壯成長,一個清新美麗的綠色世界,永存人間,走向未來。


>>北川羌城旅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