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起,東錢湖水波不興。夕陽余輝灑滿二靈塔,折射出霞光萬道,塔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溶成一片美妙奇景。這就是被稱為錢湖十景之一的“二靈夕照”。
二靈塔位于東錢湖東岸的二靈山上。山上東南逶迤而來,突兀于風光旖旎的東錢湖中,長約里許,一面連山,三面環(huán)水,有游龍入湖之勢,形成一個狹長的半島,扼下水港的出湖口。二靈山原名“蛇山”,北與蝴蝶山相對,一蹲一伸,隔水而峙;南與蝦公山相望,一衣帶水。
民間傳說:古時每當陰霾濃霧之際,兩山會合,蛇山上的一條大蟒游蕩其間,吞云吐霧,危害漁民。有一得道高僧,察氣度形,知有妖蟒作祟,遂在蛇山的項頸上建塔以鎮(zhèn)之。從此,蟒蛇蟄伏不動。元人戴良贊謂:“東湖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數(shù),而二靈為最奇!逼婢推嬖谏奖剑丨h(huán)往復,令人遐想。
二靈塔為正方形石塔,矗立在二靈山兩個微凹的山脊之巔。據(jù)《鄞縣通志》記載,宋初,韶國師建七層石塔于山上。今據(jù)實測,塔的基層東壁上鐫有“政和口年”字樣。當為北宋政和年間所造。塔四面七層,高9米,塔心中空而四周密封,構(gòu)筑粗獷,肅穆古樸。塔基層高1.2米,上刻“福延圣壽”、“保國安民”的匾額,各層面積依次遞減。四壁有壺門佛龕,刻有浮雕佛像,兩旁有金剛立像。佛像造型莊重,金剛威武。每層腰檐,四角呈弧形翹棱,戶部鑿有懸風鈴之圓孔;塔頂用錐形石板砌合,塔為四角攢頂方錐形。1987年由縣府撥款落架大修時,塔身基部新筑正方形臺基,高1米左右,兩面有步階,周以欄桿相圍,上置石凳。從臺基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目中。此塔為北宋時期石結(jié)構(gòu)方形古塔,在浙江省內(nèi)實屬少有。1997年被省人民0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靈山不僅因山靈水靈而得名,更因塔、因寺、因山房、因名人而名揚于世。
二靈山麓原有二靈山房,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鄞人陳禾,在此筑“二靈院”,讀書于其中。陳禾,字秀實,元祐初在國子監(jiān)讀書時考試獲第一名。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進士,曾任鄆州司法,秉公執(zhí)法,屢為冤屈死囚昭雪,擢升為濰州、婺州教授,一時學子趨之若鶩。朝延聞其名,召為學正博士,隨后升為監(jiān)察御史。不久,又調(diào)任左正言。陳禾不畏強暴,敢于直言,屢次上疏彈劾童貫等權(quán)0。一次,他面奏童貫惡行時,宋徽宗趙佶厭其煩擾,拂袖脫身,一舉步而扯裂了衣襟,他十分不悅道:“正言扯碎朕衣了!”陳禾正色說道:“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頭顱。”徽宗亦被感動,遂言:“卿能若此,聯(lián)復何憂?”陳禾雖忠直如此,畢竟趙佶是個昏君,后陳禾終被童貫一伙誣為“狂妄”而謫官。陳禾目睹君昏臣0,國事日非,遂無意仕途,回歸故鄉(xiāng),在東錢湖畔筑“二靈山房”隱居;潛心于學術(shù),講學授徒,從者甚眾。陳禾一生正氣,其剛烈之性為世人所崇。后來,父子三人同葬于“二靈山房”之左旁。清詩人忻鑒贊詠:
竟說山靈與水靈,連環(huán)看似臥龍形。獨留青冢埋忠骨,終古殘陽照石屏。
二靈山房后拓建為二靈寺,陳禾邀請原在雪竇寺的知和禪師為住持。傳說知和禪師乃一奇僧,日誦夜禪,并馴有二虎為伴。禪師圓寂,虎亦殉死,同葬于二靈山麓。元時,有恭都禪師來任方丈,以猿為伴。恭都禪師精通經(jīng)論及儒釋之道,善詩文,工書法,日以誦經(jīng)詠詩自娛。有詩云:“為尋山靈與水靈,一庵高占白云層。風光只在欄于外,半屬漁樵半屬僧!背撝橐缬谘员。
明初,二靈寺為天童寺之轄寺。高僧天淵浚禪師在廢墟中重葺寺宇,并創(chuàng)建山房,置經(jīng)書古籍于其中,設案幾筆硯充其室,緇素咸集,梵唄詩詠,晝夜不絕。二靈之景,儒釋相融,更添靈山之幽情。文士戴良在所作《二靈山房記》中云:“里邑之人,慕天淵之學者往游矣;四方之人,聞天淵之名皆往矣!鼻蹇滴蹰g寺毀,竹窗禪師又重興山寺,并編成《天童寺志》,退隱于此。清進士陳錫嘏作《復興二靈序》謂:“夫古剎復興,則古墓之存,可無為狐貍之窟,將與茲山共傳不朽,文介公(陳禾)父子不甚有賴乎!”由此可見,山靈、水靈得益于地靈、塔靈、寺靈、山房靈,更獲情于人靈。清詩人忻涵青詠《二靈山》詩云:
湖東山作臥龍形,看到山靈與水靈。浪里孤鷗驚塔影,林間二虎侍禪扃。
一抔土葬忠臣骨,四面峰圍云母屏。竟日此中尋古跡,芒鞋踏處草青青。
而今,二靈古跡經(jīng)過重新裝點,風景更勝當年。古塔高聳,寺院低傍,山房依稀,古墓可辨;晴空麗日,游艇蕩漾,“二靈夕照”靈秀之氣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