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東城區(qū)旅游

北京四合院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guī)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墻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huán)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guī)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并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墻。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種,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一戶一宅,一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貫穿,北房為正房,東西兩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錢或人口多時,可建前后兩組合院。

有錢的人家擺闊氣,可以建設三個或四個合院,亦為前后相連。在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合院小者,房屋13間,大者一院或30間。二院,25間到40間,房屋都是單層。廂房的后墻為院墻,拐角處再砌磚墻,大四合院從外邊用墻包圍,都做高大的墻壁,不開窗子,表現(xiàn)出一種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適,晚上關閉大門,非常安靜,適合于以家族為中心的團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樹木,十分美麗,夜里花香,空氣清新,晚間家人坐在院中乘涼、休息、聊天、飲茶,全家合樂。家里人在院子里,無論做什么,外人看不見的,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四合院住房分間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房,小姐、女兒住后院,各不影響。

北京四合院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要鋼筋與水泥,青磚灰瓦,磚木結合,混合建筑,當然以木構為主體標準結構,重量輕,如遇地震,很少可以震倒,說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體建筑色調灰青,給人印象十分樸素,生活非常舒適。其它地區(qū)的合院也與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過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樣亦大同小異,這些合院是中國人民的重要建筑遺產。

北京合院與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點:以北京為主的周圍地區(qū)用四合院,以中軸為對稱,大門開在正南方向的東南方向,大門不與正房相對,也就是說大門開在院之東南。這是根據(jù)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為坎宅,如做坎宅,必須開巽門,"巽"者是東南方向,在東南方向開門財源不竭,金錢流暢,所以要做"坎宅巽門"為好。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門開在東南方向。這是根據(jù)風水學說決定的,只有北京周圍才是這樣做法,其它地方的民居房并非如此。

元朝

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北京始成為統(tǒng)一全中國的國都,無論從遺跡遺存還是文獻記載,北京城市建設都有劃時代的變化。元大都是當時舉世聞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設包含有大規(guī)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為元大都的基本內涵。

元大都內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兩側。1965年和1972年兩次在北京西直門內后營房發(fā)掘了元大都居住遺址,該處居住遺址位于大都豫順坊以東,大約是和義門內以北第八條胡同,這是一處四合院住宅,其占地8畝。按照元時制度“定制以八畝地為一分”,基本符合此例。整個遺址的平面布局,充分表現(xiàn)出了宋元時代向明清時代過渡的建筑形式。

從遺址平面來看,發(fā)掘的應是這處四合院(圖一)的主要建筑的偏北部分。它的北面可能是后花園一類的布置。從南面大門開始,至后花園為止,應相當于元大都兩個胡同的距離。元大都兩個胡同之間的距離約為70米。

明代

明王朝建立后,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fā)展。明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并分別從浙江、山西等處遷進數(shù)以萬計的富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北京經濟的發(fā)展。在明代,制磚技術空前發(fā)達,這也促進了建筑業(yè)和住宅建設的發(fā)展。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魯班經》、《三才圖會》等書籍,說明明代不僅第宅建設的實踐活動十分活躍,而且有理論方面的指導。為維持封建秩序,明代對各階層人士的居住建筑從制度、規(guī)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嚴格規(guī)定。從《三才圖會》、《魯班經》等書中的插圖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襲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朝

清代定都北京后,大量吸收漢文化,完全承襲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風格,對北京的居住建筑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繼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實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內的漢人全部遷到外城,內城只留旗人居住。這一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外城的發(fā)展,也使內城的第宅得到進一步調整充實。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是宮室式第宅,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們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發(fā)展的巔峰時期。自清代后期起,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北京四合院的發(fā)展也逐步開始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滲入的影響下,北京傳統(tǒng)住宅建筑也受到一定影響。這個時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進了一些西洋建筑的裝飾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圓明園式隨墻門的出現(xiàn)。受“西學東漸”之風影響較深的人為標榜自己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內興建“洋樓”的例子,但為數(shù)不多?偟膩碚f,這個時期,北京的傳統(tǒng)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抗戰(zhàn)時期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于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市民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很多原來住獨門獨院的居民已沒有能力養(yǎng)更多的房子,只好將多余的房子出租,以租金來補貼生活。居民的住房越來越少,院里的房客越來越多。獨門獨戶的四合院開始變成多戶雜居的大雜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1949年以后,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現(xiàn)了根本性變化。由于所有制的變更,很多清代遺留下來的王府、宅院由私產變?yōu)楣a。它們不再為昔日的貴族所占有,轉而成為國家機關、學校、醫(yī)院、工廠、幼兒園、俱樂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變,使得建筑本身與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最終的結果,不是人服從建筑,而是建筑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為獨家占有,變?yōu)槎鄳艟幼〉摹按箅s院”。這些用途上的變化,使四合院再難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謐、幽雅和溫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現(xiàn)象。

文革時期

文革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難最為嚴重的時期。60年代末的-“掃四舊”,將四合院中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彩繪盡行掃蕩,無數(shù)價值極高的藝術品,或被砸成碎塊,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幸存者為數(shù)寥寥。緊接著發(fā)生的為“備戰(zhàn)”搞的全民挖洞運動,進一步破壞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統(tǒng),造成嚴重后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為避震災,在已經很擁擠的院子里塞滿了“抗震棚”,隨著人口增長,這些抗震棚后來都成了永久性建筑,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改革開放時期

文革以后,北京城市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中確定了四合院保護方針,使上述惡化趨勢有所控制,但緊跟而來的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造與四合院的保護又出現(xiàn)了尖銳的矛盾,建設性破壞時有發(fā)生,如何解決好舊城改造和四合院保護的矛盾,仍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區(qū)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僑民和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人們,抱著懷舊心理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買下舊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也征地建房,住進了傳統(tǒng)的中國民居。這種新四合院大多采用傳統(tǒng)建筑的外形和色彩,室內則是暖氣、上下水、衛(wèi)生間、空調等現(xiàn)代化設施和高檔裝修。經過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雜院重新變成一家一戶的私宅,院落寬敞,花草豐茂,景致幽雅,安恬靜謐,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種新的景象愈演愈烈,大有蓬勃發(fā)展之勢。這種現(xiàn)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復蘇,還是傳統(tǒng)住宅建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日前尚未有人進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歷史現(xiàn)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發(fā)展史上 書寫了新的一筆。

有名之處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于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tǒng)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qū)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于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采光均理想。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中賞心悅目,十分適合活動。


>>人民大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