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黃陽山,始建於唐朝。創(chuàng)建者為聚璽和尚,法系屬凈士宗。這座古寺在歷史上多次修葺,但至1949年前已日見衰頹,唯有寺中生長的千年松柏如今依然枝繁葉茂,有的如巨龍橫臥,有的如鳳凰展翅,有的如寶剎屋檐,它們述說著古剎的莊嚴和滄桑。
寺中塔院現(xiàn)保存有歷代僧人墓塔六十多座,其中以開山祖師聚璽和尚的衣銖壽塔最為著名。此外保存建寺碑、重建寺碑和功德碑五十馀塊。該寺收藏多部佛經(jīng),其中珍貴版本《大藏經(jīng)》現(xiàn)由張家口文化局保存。
古剎廟宇樓塔,在海拔1500米處,四周群峰環(huán)抱,古松翠拍成雙成對,密集參天,花木花草連片,四季常青。每年五至十月各種山花爭奇斗艷,野山果掛滿枝頭。這里冬暖夏涼,天空常呈湛藍顏色,微風習習、松濤陣陣,與相似蓮花瓣的山峰相融合,與晨鐘暮鼓,佛聲佛號融合,正如游人贊嘆的:“這里是人間仙境”。
清涼寺,據(jù)歷史記載,始建于距今二千多年的西漢,擴建于唐朝,明末清初達到鼎盛階段,明朝成化年間,弘賜令大興土木,建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jīng)殿”,鐘樓、鼓樓等,諸殿皆為琉璃瓦頂,雕梁畫柱,金碧輝煌。由于清涼寺歷史悠久,且建筑宏偉,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康熙、乾隆、咸豐等歷代皇帝都來該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許多歷代文人墨客光臨寺院,留下真跡碑文和詩詞60多篇。對研究歷史和書法,都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建國后,在市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對寺院建筑進行了維修,時值常住僧人已達50多人,殿堂齊全,香火潦繞、鐘聲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此時的清涼寺,即有“中國北方名寺”的著稱。
1966年文革開始后,寺廟被砸,佛像被毀。
1995年5月(農(nóng)歷四月初八佛誕日)由果鈞和尚倡議及主持重修。寺內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寶殿、肉身殿、禪堂、伽藍殿、祖師堂和五觀堂。肉身殿中的肉身菩薩、袈裟和風箱經(jīng)鑒定為縣級保護文物,F(xiàn)存古鐘、袈裟、香爐均為明代之物,是該寺的鎮(zhèn)寺之寶。
現(xiàn)代的清涼寺可以說是現(xiàn)代化的傳教叢林道場,每年吸引數(shù)以萬計全國各地,包括香港、臺灣及日本的信眾和游客。特別是每逢佛界盛事時,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
為了給游客一個更好的旅游環(huán)境,2004年,涿鹿縣委、縣政府重新將小盤的山路進行整修,砌臺階、修山路,同時栽樹近萬株,大大改善了周圍環(huán)境。現(xiàn)在的清涼寺正以雄巍峨的殿樓建筑和妙決莊嚴的佛菩薩像,迎接著起來越多的海內外信眾和游客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