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韓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記》而聞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連州城東北風(fēng)景秀麗的燕喜山麓(即現(xiàn)連州中學(xué)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公元800年前后),為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這里文人墨客絡(luò)繹不絕,是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唐代的詩人元結(jié)、劉禹錫、孟郊,宋代的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周敦頤,南宋的宰相張浚都慕名前來游覽,并在亭周圍的巖壁上留下了石刻詩文及題字。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禮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貞元十九年十月,監(jiān)察御史韓愈被貶為連州郡所屬的陽山縣縣令,韓愈來連游亭,至興處,寫下了《燕喜亭記》,并命亭名為“燕喜”,此乃取“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巖,有大石似燕子低飛,更有春來之時,燕群戲于亭前綠樹之間,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愛之亭”之解。燕喜亭的龍檐次翅角,雕梁畫柱,以及那亭中剛勁的古碑,與周圍的碧樹峭巖組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而名賢的詩文,就在這美景中流傳千古。
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京畿大旱,谷物失收,饑民啼號。而京兆尹李實等仍向朝廷上奏報喜“今年雖旱,谷物甚好”,繼續(xù)橫征暴斂,而致百姓“壞屋賣瓦木,貸麥苗以官”(事見《唐書》及《順宗實錄》)。韓愈不滿李實所為,乃作《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彈劾,但唐順宗是個昏庸而又貪婪的皇帝,李實又是皇室之后,哪里肯聽韓愈的忠言,遂把韓愈由監(jiān)察御使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韓愈的好友張曙也被貶為湖南臨武縣令。韓愈張曙倆人結(jié)伴南下,經(jīng)郴州桂嶺而抵臨武。張曙留臨武,韓愈則翻過順頭嶺到達連州。韓愈的另一個好友王仲舒早已在連州等候他了。王仲舒是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由吏部員外郎貶任連州司戶參軍。王仲舒到連州后,縱情山水,在海陽湖畔建了一座精致的亭子,供每日游宴詩賦。王仲舒請韓愈給亭子命名并作記,韓愈欣然應(yīng)允。他將亭子命名為“燕喜亭”,“取《詩》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的意思。韓愈還為亭撰寫了《燕喜亭記》。韓愈在連州留下了許多有關(guān)連州的詩篇,留下傳世之作有散文一篇,詩歌七首《宿龍宮灘》、《貞女峽》、《次同冠峽》、《同冠峽》、《湟水答張十一功曹》、《送惠師》、《送靈師》。散文《燕喜亭記》,跌宕流暢,古今傳誦:“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顯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謙受之谷,瀑曰瀑曰振鷺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時也。池曰君子之池,虛以鐘其美,盈以出其惡也。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五言律詩《宿龍宮灘》:“浩浩復(fù)湯湯,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xiāng)!弊屓艘灰魅龂@。景點位置廣東省連州市番禺路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