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東,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懿文皇太子、明興宗康皇帝)的陵寢,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guī)模與之較小。
明東陵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shù)冉ㄖ亟M成,主要建筑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xiàn)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臺基址等多處遺址。陵寢前部的園墻平面前尖后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中國所知唯一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tài)。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長子朱標巡撫陜西,回朝后患病不起。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標去世,東陵墓主朱標生前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曾主持處理過一些政務,同年八月附葬孝陵東。
朱標病逝后,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接替自己的皇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后,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在位時,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篡奪帝位后,為了自己統(tǒng)治的需要,對朱標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實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廢除建文帝的帝號和朱標的帝號、廟號,恢復朱標陵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試圖抹去建文帝主政的所有歷史痕跡。自此,東陵的政治地位不斷下降,后漸漸湮沒無聞,無人過問。朱棣死后,正德、萬歷、崇禎年間,不斷有大臣提出恢復建文帝及朱標的歷史地位的建議,但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這一尊重歷史事實的要求一直沒有實現(xiàn)。直到清朝乾隆時才恢復了建文帝及朱標應有的歷史地位。
1999年4月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明孝陵以東相繼勘探發(fā)現(xiàn)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臺基址等多處遺址。為妥善保護600多年前的這一帝王陵寢,中山陵園管理局決定在此興建明東陵遺址公園。自2000年以來在南京鐘山南麓勘察發(fā)掘的明東陵,成為南京第一座帝王陵遺址公園。明東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工程主要是對神道、陵門、享殿前門、丹墀、享殿、寢園、排水設施、寶頂?shù)日滟F文物遺存進行保護。神道、陵門、享殿前門和其它遺存的環(huán)境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并對外開放。
明東陵經考古調查沒有發(fā)現(xiàn)單獨的神道石刻和御橋,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孝陵的這一布局特征開創(chuàng)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后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并被北京明十三陵所繼承。
明東陵的陵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上覆綠色琉璃瓦,原為三孔券門,現(xiàn)只剩建筑臺基。享殿前門為一座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筑,同樣覆綠色琉璃瓦,規(guī)模與明朝多數(shù)親王墓建筑一樣。享殿是東陵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推測為五開間歇山頂建筑,上覆黃色琉璃瓦(推測,因在東陵遺址發(fā)現(xiàn)諸多黃色琉璃瓦,這是在帝王陵墓中才能看到的琉璃瓦色)。明東陵和一旁的明孝陵不同,沒有明孝陵那樣高大的封土(寶頂),因此太子的地宮一直沒有挖掘。
明興宗即朱標(1355年——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元至正十五年(1355)生于太平陳迪家。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王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yǎng)。洪武元年(1368)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他天性仁慈,對兄弟十分友愛,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晉王朱棡等曾多次有過,朱標從中調…… 朱標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