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縣高都鎮(zhèn)高都村的景德寺,曾與碧落寺、顯慶寺、松林寺并稱“古澤州四大名寺”。據(jù)史料記載,景德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聞名于高都鎮(zhèn)方圓百里的古寺,被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當時人們用磚瓦覆蓋白漆刷其表面,讓本來宏偉的建筑變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
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的展開,隱藏在“白盒子”內(nèi)的千年古剎才撩開了神秘面紗。
在上世紀“文革”期間,景德寺所有裸露在外面的石刻石雕,都被人用斧頭砍去,所以現(xiàn)在屋檐角上的石雕變得殘缺不全。不過,景德寺被當做糧站使用后,整個外觀被磚瓦和木板包圍后,幸運地躲過了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些木板脫落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寺內(nèi)三個大殿的檐柱和柱頭沒有被雨水腐蝕或風化,檐柱、斗拱及殿內(nèi)梁架因被封堵均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風貌
景德寺在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42.2米,占地面積3376平方米,寺為二進院落布局。其院落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一次為前殿、中殿和正殿,軸線西側(cè)為廂房,東側(cè)為廊房,正殿的兩側(cè)為耳殿。
主殿又稱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題記,對該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jù)。
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稱轉(zhuǎn)佛殿、大雄寶殿,里面曾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據(jù)記載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在修建糧站時遭到破壞,據(jù)記載前殿重修于元代。
景德寺現(xiàn)存布局基本完整,后殿(正殿)基本保持了宋金建筑風貌。其建筑結(jié)構特點主要有三:一是殿宇平面面闊五間,這在晉城現(xiàn)存同時期的建筑中極為少見;二是殿內(nèi)采用減柱造,僅當間使用金柱兩根,大大擴展了殿內(nèi)使用空間;三是梁架采用草、明栿組合,在原有的平棊(天花板)以上,梁架用粗木,幾乎不做加工。平棊以下,從殿中的視線所能及的,都刻削為月梁,與宋《營造法式》所載做法幾近相同。
高都鎮(zhèn):巴公鎮(zhèn)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脈南端的澤州盆地。北控幽燕,南瞰中原。春秋時期,因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子于此而得“巴公”名,有著2000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全鎮(zhèn)轄44個行政村,62萬口人,總面積112平方公里。瀕臨晉焦、長晉高速公路,太焦鐵路、207國道穿腹而過,扼晉豫交通之要沖。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歷史悠久,交通便捷,煤鐵資源豐富,素有“太行第一鎮(zhèn)”之稱。 …… 高都鎮(zhèn)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