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會革命舊址 1935年 信陽縣
鄂豫邊省紅軍游擊隊誕生舊址,又稱扁擔會革命起義舊址。在信陽市西北45公里處的邢集鄉(xiāng)高堰村小石嶺莊,有一處座西朝東的院落,這里就是鄂豫邊省紅軍游擊隊誕生地舊址。
1935年,河南省委和鄂豫邊工委遭到破壞后,合并成鄂豫邊省委,書記張星江。不久,省委確定在屬桐柏山區(qū)的信陽、確山、桐柏、泌陽四縣邊界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革命根據(jù)地。這年九月,派周俊鳴同志(原河南省委軍委書記)來到這一帶,聯(lián)系當?shù)卮蟾锩鼤r期的老黨員吳仁輔及汪心泰、吳恒秀等建立起中共尖山支部,書記汪心泰。月末,省委書記張星江、委員王國華等來這里指導工作,認為此地偏僻,群眾基礎好,遂將省委機關遷到這里(當時省委也曾經(jīng)在此舊址活動),著手建立紅軍游擊隊的準備工作。
1936年1月4日,鄂豫邊省委在這所舊址(汪心泰同志的家)建立了紅軍游擊隊(亦稱豫南游擊隊)。當時游擊隊只有7人:隊長周俊鳴、指導員張星江(兼)、還有王國富、汪心泰、吳恒山、康春、老汪。有槍三支,一支打不響,稱為兩根半。當天夜里就舉行武裝暴-動,打死了一個當?shù)責o惡不作的聯(lián)保主任,繳獲了保公所的六條槍。接著,在宋沖、竹溝、石滾溝一帶打土豪,奪取反動地方武裝的0彈藥,各縣地下黨又輸送來一批黨員,不久就發(fā)展到30多人、14條長槍和5條短槍的隊伍。
在以后的歲月里,游擊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信、確、桐、泌一帶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zhàn)爭。到1936年底,游擊隊已經(jīng)發(fā)展到近200人了,成為我黨當時在南方八省中堅持游擊戰(zhàn)爭的14個革命根據(jù)地之一。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竹溝根據(jù)地及中原局和河南省委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其主要成員后來大多成為新四軍二、四、五師的骨干力量,為中國革命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舊址是晚清時青磚布瓦四合院建筑,共有磚木結(jié)構(gòu)房12間。解放后曾多次對其進行維修保護,使得舊址基本保持了原貌。2014年,省文物局批準了信陽市編制的維修方案,自2014年10月開始對舊址進行維修。維修中,對主房和廂房的房瓦、梁、檁、椽、門窗、頂蓬等需更換的部位一一作了更換;恢復了院墻和前后門樓;院內(nèi)做了灰磚地坪,院外修建了小型廣場,擺放了部分石磙、碾盤、牛槽等民俗器物;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整治。2015年3月25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扁擔會革命起義舊址(豫鄂邊省委游擊隊誕生地舊址)一期維修工程近日竣工,并通過了市文物局的初步驗收。今后,還將繼續(xù)實施二期維修工程,擬恢復已倒塌的北廂房房屋3間,對舊址內(nèi)部進行必要的整治。同時會同平橋區(qū)文化新聞出版、黨史等部門收集資料、深入研究,提煉主題、陳列展示,將舊址開辟為扁擔會革命起義紀念館,發(fā)揮其向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作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