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頭底古村落為季姓家族聚居村落,始祖季茂齡祖居青田梅岐,明成化四年(1468)進士,曾任高郵州尹,后入翰林,但不久后即辭官返鄉(xiāng)。明正德戊寅年(1518),季茂齡遷至泰邑牙洋八都大坪后灣居住,到清康熙己未年(1679)時,其后裔德重、德立二人游經(jīng)塔頭底,“觀其山川秀麗,竹苞松茂”,是居住的佳地,遂決定移居此地。
塔頭底是一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內(nèi)至今仍保存著7座清朝時期較為完整的建筑群,包括下厝、中央厝、尾厝等傳統(tǒng)民居,宅院之間特意建成互通的“百米長廊”,串起整個家族的脈絡(luò)。這在很多專家學(xué)者看來,都是非常難得的古村落資源。
下厝建于清康熙年間,是季氏在塔頭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為合院式建筑,具有濃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筑風(fēng)格。其特點有三,一是民居屋架相對較矮小;二是使用木質(zhì)柱礎(chǔ),柱礎(chǔ)橫紋置放,目的是防止吸水;三是小木雕刻簡單樸素,特別是柱頭斗拱部分,并無絲毫雕鐫,顯得十分簡樸、平淡。尤其是門樓,并不建在庭院的中軸線上,而建在庭院的左前方,典型的“歪門正廳”的做法。
至第八世季國和時,家底殷實,人丁興旺。為了安排子孫們的居住,分別在乾隆年間和嘉慶年間建造了“中央厝”“舊厝”和“尾厝”等,這些民居有序地建在后山山腳前,坐東朝西,面田背山,為二進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積較大,一般在800-1200平方米。正房為七開間或九開間;左右?guī)看蠖酁樗拈_間,也有六開間的。民居寬敞的空間,被鄉(xiāng)民們充分地利用起來,庭院中、檐廊下以及后院,堆放雜物、農(nóng)產(chǎn)品、農(nóng)具以及圈養(yǎng)家畜。
從塔頭底的古民居中完全能感覺到“耕讀文化”貼近自然、與原野生氣相接的特質(zhì)。在泰順,“耕讀文化”不僅影響著古民居的建造風(fēng)格、布局,同時對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塔頭底古村落中現(xiàn)存的除了太師椅、藥攆、谷礱、打稻谷木桶、米扇、石米磨、石臼等老物件,還有打稻谷、打年糕、竹編、編棕衣、編草鞋等等的民俗活動,無一不體現(xiàn)著泰順古老的“耕讀文化”。
村子建筑錯落有致,明清特色的民居還有炊煙升起,充溢著鄉(xiāng)野天然純樸的氣息。拂去歷史的塵埃,面對檐牙高挑的明清建筑,隨處可見的祠堂影壁、石雕花窗,都顯示出古村落悠長的不平凡然而靜寂的歷史,其背后是一則則咀嚼不盡的人生故事,吸引著走進村舍深處,去探尋、去閱讀它幾個世紀的人文精神。
民俗與文化
塔頭底歷史悠久,民風(fēng)樸素,有很多特色的風(fēng)俗。比如祭祀時祭品的擺法就很特別,塔頭底村季氏族人在祭祖時還要請出祖宗畫像,掛在太師壁上,為莊重的祭祀活動添加了一份肅穆的氣氛。
指頭戲:藝人們將木偶頭套接在一個布袋似服裝上,將一只手伸進服裝,用食指操縱木偶頭,用拇指和中指操縱木偶的雙手進行表演。木偶角色的舉手投足、活靈活現(xiàn),演出場面生動熱烈。
交通:
古村位于泰順深處,多是山地,是浙江和福建的交界處。從雅陽到塔頭底可以做當(dāng)?shù)厝嗆,很方便就可抵達,而在當(dāng)?shù)匕嚕?人座長安或昌河小面包,一天大約250元左右,普桑一類,大約300-4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