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云鋪村位于摩云山腳下,因地勢高,常云霧繚繞,整個村莊如臥在云中,故名“臥云鋪”。該村先后被評為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國際美麗鄉(xiāng)村和山東省旅游特色村。該村民風淳樸,人杰地靈,自古“一山分齊魯”,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既有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烽火臺、風門道關等遺址,也有宏偉壯觀、依山而建的明清萬畝高山梯田。村中有石屋院落200余座,原始古老,建造獨特,別具一格。全村有“閆、劉、王、張、李、蘇、吳”7大姓氏族群,每一族各有一大院、一眼井、一盤碾,各氏族之間和睦共處。村內現(xiàn)存多塊明清古碑,以“戒賭碑”為代表的4塊保存完整。該村盛產小米、夾山白玉米等古老農作物,野山藥、風干柿餅、山泉豆腐等綠色有機,味濃香醇,特產紅香椿遠近聞名。
霹靂尖
霹靂尖,海拔850米,坐落于萊蕪、博山、章丘三地交界,臥云鋪村西北3公里處,是方圓百里的最高峰。山頂有人工壘砌的石灰?guī)r圍墻,是齊長城上的烽火臺遺址,當?shù)貍髡f是姜子牙的封神臺。霹靂尖西側,自然天成的一組怪石呈現(xiàn)出一出大戲:孟良焦贊,揮棒前行;六郎跨馬,緊握韁繩,駿馬昂首,嘯天長鳴;佘老太君,拄杖送行,離情依依,千叮萬嚀,揮淚告別,豪氣長虹。此戲名曰:《六郎出征》,忠君報國,定格永恒。
觀音廟
觀音廟始建于1757年,2016年重修。廟宇東西兩側的主墻體為清朝初期的老墻,上面有各種石刻、石雕,甚為精美。
閆家大院
閆家大院為閆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俗稱“大天井”,距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建筑依地勢而建成二層,一層用來飼養(yǎng)家畜,二層通風好,采光好,不潮濕,冬暖夏涼,用于居住。據(jù)閆氏后人講述:始祖閆常山是位身懷絕技的莊稼人。明永樂年間,兄弟4人因得罪官府,由陜西齊家遷往山東,排行老三的閆常山相中了風水寶地臥云鋪。他用計火燒匪窩,生擒匪首趙麻子,幫助當?shù)匕傩甄P除了霹靂尖匪患,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英雄。
劉家大院
明朝嘉靖年間,劉家先祖從淄博龍?zhí)么暹w來,其后人勤勞能干,短短幾代便發(fā)展壯大起來。劉家大院與王家大院僅一墻之隔,是在王家贈與房屋基礎上擴建而成,成為劉氏族人集中居住院落。大院年久失修,部分塌落,拾級而上,進入大院,院內曲徑通幽,留有小道,前后貫通,出行方便。
王家大院
王家是最早在臥云鋪村定居的家族。立村始祖王三栗本是石匠,明朝永樂年間,老家河北棗強縣旱災,逃荒到此。因看中此處的“十八行子”石頭,他就地取材,用石頭搭房壘屋,給妻兒遮風避雨。后來,王家人寬厚地接納前來避難的劉姓人家,并把部分房屋送其居住,兩家相互幫助、相依相存。后來,其它五姓人家的先后融入,歷經(jīng)世代,才最終筑成這滿眼石頭的村落。王家大院飛檐翹角,刻有“回頭鹿”圖案,寓意:無論離家多遠,都要記得回頭看看來時路。
戒賭碑
臥云鋪村現(xiàn)存有5塊古石碑,大都記述了重修關帝廟的事。但有一塊“戒賭碑”意義非凡,可謂是早期的村規(guī)民約。該碑立于清光緒十一年,碑額“萬古流芳”,碑文采取顏體陰刻。記錄的是清朝光緒年間,臥云鋪村從外地來了五六個賊寇,晝夜聚眾-,因賭款發(fā)生毆斗幾乎出了人命。在賊寇的影響下,全村-玩錢成風,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傾家蕩產,以至偷竊財產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村中領袖善人閆文智、王振太等人召集全村民眾協(xié)商,達成共識,制定了禁賭禁偷的倡議律條,立碑作為全村共同遵守的村規(guī)民約。此舉有效地遏制了--之風,社會風氣大有好轉。
福祥故居+古戲臺
福祥(1885年-1966年),原名滕憲祥,茶業(yè)口鎮(zhèn)戲曲文化傳承一代宗師。福祥祖籍泰安縣樓德鎮(zhèn)柴成村,10歲入“萊蕪梆子”勝春班學戲,藝名福祥。1915年春,因戰(zhàn)亂戲班解散,被迫從商,是年冬天,去博山販運瓷器,至臥云鋪突遇大雪,被困經(jīng)日,閑暇無聊,為村民和商旅唱戲消遣。此時,正值臥云鋪村年輕人-成風,以至偷盜、搶劫時有發(fā)生。村中族人見學戲可轉移注意力,紛紛鼓勵年輕人參與學戲,并懇求其留下教戲。感于臥云鋪村人之真誠,亦出于對戲曲藝術之摯愛,福祥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50年!50年來,福祥醉心于戲曲藝術的傳授,將120余出戲傾囊相授,為此他一生沒有成家。其被齊長城沿線40多個村莊請去教戲,地域涉及萊蕪、章丘、博山、淄川,使“萊蕪梆子”唱響齊長城南北,弟子達3000余人。僅在臥云鋪就傳授6代,弟子300余人。1966年正月二十,福祥老師仙逝,壽終81歲,其墓地在臥云鋪村西山坡上。
清光緒年間,臥云鋪村-盛行,為鏟除賭風,村里樹立“戒賭碑”。為避免賭風死灰復燃,活躍文化生活,在村領袖善人的倡儀下成立了業(yè)余劇團,聘請福祥老師教戲,全村合力修建此戲臺,逢年過節(jié)搭臺唱戲,使有名的“--”村,轉化成了崇尚文化的義氣村。此戲臺歷經(jīng)130余年從沒有一年間斷過演出。
李家大院+《泰山時報》印刷部舊址
明朝嘉靖年間,李家先人由淄博遷來。李家大院為李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院子格局錯落有致,二層0愜意舒爽。當?shù)亓鱾鳎?857年春,東路捻軍被清軍曾國藩部擊敗,黑旗頭目蘇天福率部輾轉逃到萊北山區(qū),在齊長城黃石關以南地區(qū)休整。為籌措軍費,蘇天福命人鑄造假銅錢,經(jīng)過探察他們選中了深藏大山而又有地下層的李家院作為鑄錢的秘密場所,臥云鋪人稱此處為“地下錢莊”。抗戰(zhàn)時期,因中共泰山地委;顒佑谂P云鋪村,群眾基礎好,加之地理位置優(yōu)越,有利于開展工作,《泰山時報》印刷部曾一度遷到李家大院,在此印出的《泰山時報》分發(fā)至泰山地委下屬各縣區(qū)黨組織和抗日武裝團體,為宣傳中央政策、鼓舞革命斗志、爭取抗戰(zhàn)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蘇家大院
捻軍黑旗首領蘇天福,在離開此地以前,深知前途渺茫、兇多吉少,遂將8歲的兒子蘇全托付給當時臥云鋪商人王忠。蘇全長大后,王忠在李家大院旁為其蓋房完婚。蘇家?guī)状鷨蝹,其后人始終在臥云鋪生活。站在蘇家大院中,可遠眺山前風景,悠然寂靜。
張家大院
張家先祖張正奇是博山西廂村的孤兒,清康熙年間入贅臥云鋪任家,其子孫仍舊姓張。張家大院為四合院結構,正房五間,依山而建,以本地“十八行子”為主建材,側房及南房各三間,西房為二起房。后隨人口增多,在大院四周新建石房,如眾星拱月。家族共用一碾、一磨、一井泉,獨特之處在于應用了“進門撞山”建筑理念,即一宅兩院,分院居住,和睦相處。
吳家大院
1953年,吳家第一代吳廣金從博山東廂村隨娘改嫁入李家,當時只有14歲。他育有5個兒子,現(xiàn)全部定居博山,因此,吳家院只住過吳廣金和他的孩子兩代人。夏秋時節(jié),縱橫交錯的爬山虎使吳家院披上了綠裝。
《泰山時報》經(jīng)理部舊址
抗戰(zhàn)時期,《泰山時報》經(jīng)理部不僅要想方設法籌措報社經(jīng)費、采購物品,還承擔著戰(zhàn)時郵局的工作,武裝押運稿件、報紙,隨時面臨遭遇敵人的危險。為此,經(jīng)理部配有7匹戰(zhàn)馬,確保兩日內將剛出版的報紙送往所轄7縣各處。臥云鋪村的李在永參加了經(jīng)理部工作,經(jīng)歷九死一生的戰(zhàn)火洗禮,成長為一名英雄的戰(zhàn)時郵遞員。
楸樹
楸樹,別稱梓桐,金絲楸,紫葳科,梓屬,原產中國,是中國珍貴的樹種之一,其材質好、用途廣、經(jīng)濟價值高,號稱“北方的紅木”,古時人們有栽植楸樹以作財產遺傳子孫后代的習慣。這是臥云鋪村僅存的一株,樹齡在百年以上。
夫妻槐
此古槐同根異干,兩樹相互依偎,枝繁葉茂,相傳是一對患難夫妻化身而成。體現(xiàn)了“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天愿為連理枝”的夙愿!胺蚱藁薄币蚕笳髦藗兤谂畏蚱薅鲪郏桨布,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