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十大祠堂

開先縣令詹公祠
  開先縣令詹公祠,古時在縣衙鼓樓東,今遷建于鳳冠山南麓大石垵,安溪一中體育場北側,內祀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詹敦仁(914—979年),字君澤,號清隱,開先縣令,敕封靖惠侯。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纘隨王審知入閩,后隱居仙游縣植德山下。敦仁自幼家學嚴謹,勤奮好學,尤善于詩,時稱“閩中三絕”之一。敦仁少年時曾-勸閩王王昶入貢朝廷,其文才受王昶賞識。王昶請他參決軍機大事,他鄙薄王昶殺父奪位,堅決辭絕,并作詩《勸王氏入貢,寵予以官,作辭命篇》,以明其志。南唐保大十三年(945年),留從效出任清源軍節(jié)度使,知泉州,邀詹敦仁當屬官,敦仁力辭不獲,于是求監(jiān)小溪場。上任后,他看到這里山川雄壯,人物夥繁,便向上奏文稱“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鄰界,因今之地,可以置縣”。果得批準。后周顯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受命首任清溪(今稱安溪)縣令。詹敦仁欣賞小溪場場址“三峰玉峙,一水環(huán)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后翔而飛翥”的美麗風光,便選為縣治。在任一年多,詹敦仁便推薦王直道繼任縣令。卸任后,他鐘愛安溪西部佛耳山峭絕高大,清靜偏遠,擇地興建“清隱堂”定居。著有《清隱堂集》。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詹敦仁辭世……[詳細]
賢良港天后祖祠
  賢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與湄洲島媽祖祖廟遙遙相望。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今名港里村,原為莆田縣忠門鎮(zhèn)所轄,現(xiàn)為湄洲灣北岸山亭鄉(xiāng)所轄。賢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媽祖父母神像和宋代“異人妝塑”的媽祖神像,以及媽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據(jù)《天后志》記載,媽祖曾祖父“保吉公棄官隱居賢良港”。位于湄洲島一水之隔的大陸岸賢良港(今忠門鎮(zhèn)港里村),一名紅螺港。這里是媽祖出生地,宋代媽祖受朝廷敕封為祖姑,林默升天之后,在賢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樂十九年,祖祠圮壞,欽命太監(jiān)至賢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間,沿海遭倭寇騷擾,村里民居盡被焚毀,獨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清初截界,祠廢?滴醵荒陱徒绾笾匦蕖?滴跷迨拍攴钪迹骸疤旌蟊炯陟袅畹胤焦俅呵锒,載入祀典”;嘉慶元年贈封先代;嘉慶八年奉旨敕封三-妣為積慶公、積慶公夫人。莆田地方官以賢良港距城80華里,交通不便,自乾隆年間即就城內文峰宮舉行春秋祭祀,港里林姓子侄領辦具祭。時祖祠受風雨蟻蛀,瓦漏墻傾,遂擇于原址的后山高地重建。邵州裔孫惠安縣教諭林清標(雍正朝太仆寺卿林源之子),寫信給其長子(時任臺灣府鳳山縣教職)林霈,就臺灣募捐修建,至乾隆……[詳細]
閩王祠
  閩王廟在今福州市區(qū)中心的慶城路,歷史上曾經甲第連云,規(guī)模很大,但在歲月流逝中廟產漸被侵蝕,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只剩下兩路四進建筑。祠前東西有牌樓式跨街宮墻(俗稱東西轅門),紅墻青瓦;墻檐下有彩繪花邊紋飾,均毀于“文革-”期間。祠占地面積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廳、后院。門墻為牌樓式,墻檐有寬幅彩畫博古花邊,紅墻青瓦。辟三門。中門前有1對抱鼓石,是以前的門面裝飾,象征房子的主人有較高的身份和地位。旁有石獅,門上嵌豎碑“奉旨祀典”,黃碑“忠懿閩王祠”。左右邊門石額分別為“崇德”、“報國”。大殿木構,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構架,歇山頂尾脊,祠廳額掛一塊木匾“功垂閩嶠”,“嶠”指的是山大而高,以此贊譽王審知治閩的功勞。中供閩王塑像。陳列王審知墓志一合及其妻任內明墓志1通。殿前石鋪庭院,左右設廊。祠西側庭院,有拜劍臺一座和董太后享堂。享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五柱)。拜劍臺毀于“文革-”期間。閩王廟東路為主廟,共四進,大門為福州傳統(tǒng)祠廟常用的屏風式門樓墻,共三個拱門,中門上方嵌兩塊立式石碑,上面一塊為“奉旨祀典”,說明著是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廟宇,下面一塊為“唐閩忠懿王廟”……[詳細]
漳浦藍氏宗祠
  藍氏宗祠年代:明、清漳浦縣赤嶺畬族鄉(xiāng)石椅村簡介: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積540.96平方米,由門廳、正堂及兩邊耳房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為小石山及狀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屬文物主要有門廳左側墻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廟碑記”,記述了藍理重修種玉堂的事跡,以及民國丁卯年“勒緣石碑”等。種玉堂位于漳浦縣赤嶺鄉(xiāng)(原萇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間由福建陸路提督藍理重建。種玉堂門聯(lián)“由鎮(zhèn)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萇溪以衍派,文經武緯振后昆”,表明“鎮(zhèn)!笔敲鞔(zhèn)海衛(wèi),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將從這里興起。種玉堂是閩南畬族祖祠,幾百年間,“種玉堂”藍姓族人不但傳衍整個赤嶺畬族鄉(xiāng),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臺灣東南亞各地,總人口達五萬多。在種玉堂的顯要位置,懸掛著清康熙皇帝贈給藍理“所向無前”匾、康熙皇帝贈給藍廷珍“平臺大將軍”匾、雍正皇帝贈給藍鼎元“公正廉明”匾。這三人均是平臺、治臺名宦,稱為“藍氏三杰”。藍理、藍廷珍、藍鼎元簡要介紹如下:藍理(1649—1720),萇坑(今赤嶺石椅村)人,藍理青年時身材魁偉,精通……[詳細]
長泰楊氏宗祠
  長泰楊氏宗祠,俗稱楊海紀念堂,位于長泰縣武安鎮(zhèn)城關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為楊海居住的一所簡陋平房。明代,楊海的后裔楊復一在原址擴建為楊海紀念堂。楊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誥封的武勝場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場”升為“縣”,取名長泰,屬泉州府管轄。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邑原任武勝場大使楊海等,以長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會征輸不便,請求舍遠就近改隸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準朝廷,于是長泰縣始屬于漳州,一直延續(xù)至今。楊海為開縣元勛,他關心百姓疾苦,為長泰人民的幸福做出應有的貢獻,故民尊稱其為“武勝公”。楊海紀念堂,座西朝東,建筑面積570平方米,石、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屋頂,外墻由青磚砌成。由門廳、天井、側廊、正堂組成。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梁架十三檁前廊式,階石碩大,浮雕花卉圖案。堂內懸掛有歷代的“進士”、“武進士”、“舉人”、“武舉人”、“文魁”等扁額。正堂還懸有一副對聯(lián)“武勝家聲遠,弘農世澤長”,橫批“清白傳家”等,反映了楊氏的家史、家風。楊海紀念堂于1996年7月公布為我縣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四有”(有保護范圍、有記錄檔案、有專人管理、有保護標志)……[詳細]
6、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
  郭厝村隸屬峰尾鎮(zhèn),東臨湄洲灣,北接福煉生活區(qū),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時值唐末閩王王審知開發(fā)福建,郭斌、郭質兄弟二人避難入閩,初居長樂,至五代后梁遷居仙游。后來,郭斌娶戴氏女,遷居泉州,另分一脈;郭質遷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蘇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質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業(yè),成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F(xiàn)宗祠中廳一對清代留存下來的石柱鐫刻的對聯(lián)“系起汾陽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獻壯蓮山”,即言明郭氏淵源。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極嚴,雖然家境貧寒,仍含辛茹苦供兒子求學。郭霖自幼聰敏,能詩善文,丞相極賞識其才,逢銓敘選拔,郭霖被賜為進士出身,官調仙游縣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親不就,再調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談時事,惟閉門讀書,著書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讀傳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傳。今郭氏宗祠是當時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郭霖雖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華文化熏陶,兼之是時任朝廷-,故所建府第亦采用中原-府邸建筑風格。元末,兵荒馬亂,百姓多遭戰(zhàn)禍,府宅一度被毀,……[詳細]
陳埭丁氏宗祠
  陳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歷經修葺、重建、擴筑,是福建省內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賽典赤瞻思。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陳埭,取其祖尾音“丁”字為姓。盡管陳埭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漢化,但在其生活空間里,至今還不難看到伊斯蘭教習俗的遺跡和民族意識的反映。這種既顯現(xiàn)閩南漢文化的共性,又蘊涵伊斯蘭教之遺俗而構成的文化特點,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們作較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體以廊院式組織,采用閩南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技術,以磚、石、木構造,中軸線自南至北為泮池、門埕、前廳、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長49.24米、東西寬21.38米,總占地面積1052.75平方米。紅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額,高懸于前廳正門門楣上方,字跡蒼勁,熠熠生輝。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神龕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這里舉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門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墻的石雕阿拉伯文組字裝飾……[詳細]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紅一方面軍第1師無線電臺駐地舊址)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年代:清座落地點:將樂縣南口鄉(xiāng)溫坊村簡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現(xiàn)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風格。前有空坪,單進合院式,由門樓、門廳、正堂組成,占地面積270.64平方米。門樓牌坊式,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從未大修。坐東南朝西北,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護厝格局,占地面積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檁、枋等處均有彩繪,保留有紅軍標語多處。1931年至1934年間,紅1師和紅軍東方軍所屬部隊曾三次進駐溫坊村。紅軍在村里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思想,教唱《紅軍歌》,并將聞訊而逃的湯邦榮(曾任民國邵武、順昌縣長,將樂縣議長)、湯永年(曾任清流、沙縣縣長,福建省參議員)父子家的谷倉庫房打開,沒收其衣物、房產、銀圓等財物分給貧苦群眾。紅1師司令部就設在湯氏祖厝,師長李實行、政委吳溉之及警衛(wèi)班均居住其中。師部無線電臺設在緊鄰的湯氏宗祠,紅軍戰(zhàn)士散居在毗鄰宗祠的真武廟及謝厝、下坊等民居內。紅軍還在村頭葫蘆門及池湖溪橋、后門山凹等四圍設立哨所。紅軍組織群眾成立了溫坊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湯俊祿、湯邦生、湯韶期分別擔任財政委員、土地委員和文書。同時成立了游擊……[詳細]
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稱比干廟,位于福建省漳州薌城區(qū)振成巷內。林氏宗祠,又稱比干廟,是漳州七縣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還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來生員用。宗祠前后進已廢,現(xiàn)存中進四方正殿,面積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下檐不圍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跡,可見原規(guī)模甚大。宗祠確切建筑年代已無考,經專家據(jù)主殿實物與結構分析、鑒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帶有清式建筑的痕跡。漳州比干廟不僅長期供奉比干,還做為林氏族人赴考往來生員的接待處。文革前比干廟內仍高掛多塊明清狀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釬、林士章均高掛其上。正殿兩邊廂房各有十幾間書屋,各區(qū)林氏考生均可來此住宿讀書作文。資料可查,明、清時期漳州林氏族人進宮殿試揭榜甚眾,且大多繼承先祖比干之人格氣質。明嘉靖探花林士章知書達理,明辨是非,胸心寬闊,樂于助人,任南京禮部尚書,國史副總裁,深得皇上信任并賜給三間五樓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矗立于現(xiàn)漳州香港路,石牌匾兩面分別刻楷體巨字“尚書”、“探花”。明萬歷當朝東閣大學士林釬以“清恬異常,高風亮節(jié)”著名于世。明代〈〈云山居……[詳細]
永安陳氏大宗祠
  位于永安市貢川鎮(zhèn)城南巫峽頭陳氏大宗祠是明代宮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其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搽陳雍的紀念祠,清代康熙、光緒年重修。宗祠坐西朝東,現(xiàn)存一進門樓和二進正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為抬梁和穿斗結構,中堂有神臺,設五個神龕,分別崇祀唐代入閩始祖陳雍和宋代陳瓘、陳淵等人。歇山式門樓正中,“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石獅雄踞;二進石華表上世承天寵大字描金;焚紙寶庫、花木草坪及兩邊廂房布局有序;追遠堂內肅穆高雅,狀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進士等金匾高懸于大廳上方。“雍穆宗風”、“敦宗愛國、”“理學之門,忠貞之家”等匾額記載過往的種種故事。宗祠內珍藏著一部清光緒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譜,共48分冊;還有民間收藏的清嘉慶、道光年間撰修的宗譜,可供查閱考證。大宗祠是連接陳氏后裔的重要紐帶和尋根謁祖的圣地,也是八閩大地及海內外陳氏子孫奉祀先祖的凈地。每年農歷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舉行春秋兩祭,來自福建、廣東的陳氏后裔及至海外裔孫代表云集……[詳細]


全部福建省景點>>>

全部福建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