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巍山縣旅游

巍山縣景點介紹

  云南巍山青華綠孔雀自然保護區(qū)在巍山縣青華鄉(xiāng)背陰箐、黃家墳、豹子窩一帶,距巍山縣城47公里,保護區(qū)轄該鄉(xiāng)中窯、西窯、漾江、銀廠四個村委會,位于東經(jīng)100°11′35″—100°14′50″,北緯24°49′45″—25°10′0″。保護區(qū)范圍1000公頃,最高海拔2010.2米,最低漾江邊海拔1146米,綠孔雀的主要棲息地包括豹子窩、黃家墳、背陰箐。區(qū)內海拔懸殊較大,立體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6—2……[詳細]
  巍山古城中的一座老民宅,也算是以前有錢人家的宅子,保護的比較完好,現(xiàn)在作為民俗館開放出來。景點位置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詳細]
  巍山古城拱辰樓原為蒙化衛(wèi)城的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為三層,南明永歷二年(1648年)維修時改為二層。拱辰樓建在長47.1米,寬26.6米,高8.1米的磚砌城墻上,樓下為城門洞。拱辰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25.76米,進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撐,四面出廈,樓四周設廊,整個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較平緩,出角短,起翹小,一字平脊,更顯氣勢……[詳細]
  垅圩圖山城址位于巍山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倉鎮(zhèn)甸中村委會,團山村西面垅圩圖山山頂?shù)囊粔K大平地上。遺址后依大黑山,前臨陽瓜江,山環(huán)水抱,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巍山壩子盡收眼底。遺址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據(jù)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細奴邏建立大蒙國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圖山上筑城以居,該遺址為南詔國第一座都城遺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隊在垅圩圖山城址考古……[詳細]
  巍寶山文昌宮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巍寶山前山,原名龍?zhí)兜睿冀甏辉,是巍寶山著名的道觀和古建筑群之一。文昌宮初為本地土著彝族祭龍?zhí)吨,兩漢時彝師孟獲之兄孟優(yōu)曾居此-,相傳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因士兵誤飲啞泉水,不會說話,諸葛亮曾親往殿內訪問孟優(yōu)解藥以救士兵。明代重修后改稱文昌宮,清代以后屢有修繕。 現(xiàn)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道舍及廂房等;大殿內供文昌帝君,中殿內祀關圣帝君。宮中有一龍?zhí),潭心建有…?a href=/landscape/42/weibaoshanwenchanggong.html class=blue target=_blank>[詳細]
  北社學名育英社學,因其在巍山古城北門外故名。始建于明末。由大門、中廳、先師閣及廂房、花園等組成。大門為單檐懸山頂牌樓式建筑,面寬三間,明間設九踩斗拱,次間為七踩斗拱,錯落有致。先師閣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檐歇山頂,面寬三間,四面設廊,上、下檐均設斗拱,雕刻工藝精湛,1981年整體搬遷至蒙陽公園內,更名奇嘉閣。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長春洞位于巍寶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道人李法紀、楊法蔭創(chuàng)建。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又增其規(guī)制,始成現(xiàn)今之規(guī)模,為國內全真教純陽派著名宮觀。長春洞呈坐東向西,依山而建,占地1656平方米。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組合而成,依次由山門、前殿、大殿、廂房、道舍、花園等組成。大殿建在1.85米的石砌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建筑,抬梁與穿斗式結構,上、下檐皆施斗拱。內塑……[詳細]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南詔,是巍山地區(qū)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廟,為明、清兩代僧綱司駐地。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無用自應天溧水(江蘇溧陽縣)來,與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進四院,明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開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雙塔于二門左右,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詳細]
  文廟在古城西門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廟毀,隨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間(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權駐蒙化守將李芳園、馬國忠等復加擴建。民國初期設勸學所,1938年開辦中學至今。文廟規(guī)模宏大,占地約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設照壁,上鑲“萬仞宮墻”大理石匾。大門開于左右二側,在中軸線上依次為泮池、石橋、欞星門、大城門、大成殿、雁塔……[詳細]
  星拱樓又名文筆樓,位于巍山古城正中,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過街樓。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豐七年(1857年)毀,咸豐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義軍將領左參軍馬國忠重建。樓頂中梁尚存“太歲紀年”題記。樓通高11米,由木結構城樓與磚石結構基座兩部分組成。基座面闊、進深均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貫通,門洞作券頂。樓作亭閣式,為抬梁與……[詳細]
  玄珠觀又名玄龍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南玄珠山。觀始建于南詔時期,南明永歷十年(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于戰(zhàn)亂,光緒年間重建。觀依玄珠山而建,層臺疊閣,氣勢雄偉。其布局為在南北中軸線上建山門、四圣殿、石牌坊、玉皇殿。大殿之東,有關圣、三皇、呂祖、觀音諸殿和彌羅宮、芭蕉樓、碧波室、道舍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軸線,根據(jù)地勢,采取由西到東上下三臺橫列式,以二條軸線穿插大小七個院落,園林小景頗多。建筑以……[詳細]
  永濟橋又名巡檢橋,位于永建鎮(zhèn)巡檢村南巡檢河上。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歷代曾多次維修。橋頭山墻砌有明代著名學者李元陽撰《永濟橋碑記》一通,橋為木構風雨橋,橋長15.6米,寬3.25米,高6.9米。其結構為用直徑0.3米的五根大圓木架于兩岸,上面鋪木板,再在兩岸各安木斜撐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頂瓦屋三間。橋面兩側安木欄桿,并設長木板凳。永濟橋用斜梁懸掛支撐中點的方法,解決了大跨徑木橋受力問……[詳細]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毀于戰(zhàn)亂,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玉皇閣舊址上創(chuàng)建文華書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閣。玉皇閣與文華書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閣始建于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為山門、前廳、中廳、大殿共四進三院及兩廂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前檐飾如意斗拱,裝飾華麗。后殿建于月臺上,重檐歇山頂,面闊五……[詳細]
  巍山的22座清真寺以自己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特色在鄉(xiāng)村或城鎮(zhèn)的幢幢民居中,簇擁著望月樓的高聳入云,成為巍山回族聚居的典型景觀。朝真大殿是整個清真寺建筑群中最宏偉的部分,大多是磚木結構的,一次可以容納千人以上禮拜。無論外形、裝飾和色彩等,都是超群獨一的。在裝飾藝術上,清真寺融合了中亞、西亞、阿拉伯、突厥等多種建筑藝術。無論從整體布局、裝飾藝術,還是色彩的利用上,都集中體現(xiàn)了回族文化的內涵特點,外表隨俗與……[詳細]
  鳥道雄關位于巍山縣和彌渡縣交界,從巍山縣城出發(fā)沿巍彌公路往東約20公里。這里海拔2700米,森林茂密、環(huán)境清幽。據(jù)康熙《蒙化府志》記載:“隆慶關在府城東,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望城廓如聚,東有石佛哨,西山如峽,八郡咽喉。”早在明清時期,隆慶關就是茶馬古道的關隘,每天有大量的馬幫從這里經(jīng)過,至今從關口被馬蹄長年累月踩踏磨得極為光滑的石頭以及石頭上深深的馬蹄窩,不難想象當年熱鬧的場面。1997年9月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