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十一厝位于泰順縣泗溪鎮(zhèn)前坪村,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重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占地面積約5780平方米。由門樓、天井、正廳、左右四廂房構成三進合院式。外門樓三開間,抬梁式梁架,懸山頂。外天井兩側各建大門,門內各有小院,各廳懸有牌匾。內門樓為雙落翼式臺門。正廳兩層九開間,懸山頂。帶卷棚檐廊,梁架為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明間為穿堂敞廳,廳堂、門窗梁架雕刻精致。張楠青,排行十一,習稱張十一。光……[詳細] |
玉塔古窯址位于泰順縣彭溪鎮(zhèn)玉塔村附近。有青瓷窯址三處,青白瓷窯址七處。窯床為龍窯形式,其一長37.36米,寬2.32米,窯墻用泥坯砌筑,券頂用楔形磚砌成。青白瓷有碗、盤、碟、盞、罐、壺、瓶、燈盞、水盂等。胎壁較薄,質地堅細,呈灰白色。釉面純潔晶瑩,器物以素面為多。紋飾僅在碗、盤內刻畫卷草紋和篦梳紋或在外壁飾蓮瓣紋。產品多為“芒口”,采用覆燒窯具裝燒。窯具有覆燒窯具和墊圈、墊餅等。青瓷有碗、盤、碟、……[詳細] |
玉巖石刻位于泰順縣泗溪鎮(zhèn)玉巖村。題刻兩處,相隔4米,字跡清晰。東邊題刻:上端橫刻“包公墓道”,字長0.27米、寬0.23米;下端直書兩行“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之人”,“為善最樂,亦為子孫長久之計”。落款“大明萬歷三年(1575)靜山立”。西邊題刻楹聯(lián)一副:“玉巖鐘吼水,尖山應洞天”。字長0.15厘米。據(jù)《泰順分疆錄》載:“泗溪玉巖石壁,明里人包某鐫。楷書,大不盈寸,旁鐫萬歷三年(實為六年)包靜山書![詳細] |
文祥塔位于泰順縣羅陽鎮(zhèn)南門外。明隆慶年間(1567-1572)始建,清嘉慶十七年(1812)倒坍,道光廿三年(1843)鄉(xiāng)賢潘浦籌資重建。塔高19.7米,磚木結構,六角七層空心樓閣式,內有樓梯盤旋而上,腰檐以疊澀法層層遞出。翼角吻獸逐層不同,有大鰲銜珠、吉祥如意、鵲尾卷草等。外壁繪有松、竹、梅、蘭等圖案。……[詳細] |
莒江戲臺位于泰順縣原莒江鄉(xiāng)上村。建于清中期,單間四柱亭閣式結構,面闊5米,進深4.5米,懸空臺面,距地表1.4米。戲臺后靠有木屏墻,兩側對稱開圓洞門與后臺相接。戲臺頂棚設八字形藻井,施五重斗拱。歇山頂,戧脊上做云頭。整個臺面可以從三個方向觀看表演,整體結構合理![詳細] |
庵前古民居位于泰順縣三魁鎮(zhèn)庵前村,建于清中期。依山而筑,高低錯落有致,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其中“九榴”、“七榴”兩座民居最具代表性。九榴坐東北朝西南,由兩側門臺、天井、正廳組成。正廳兩層重檐十四開間,以明間為中軸分左七間右六間,進深七柱九檁,懸山頂。七榴坐南朝北,由門樓、正廳、左右?guī)拷M成。門樓為雙落翼式歇山頂臺門,外設三級青石臺階。正廳兩層九開間,回形紋窗花,帶檐廊,懸山頂![詳細] |
里光水尾亭位于泰順縣司前鎮(zhèn)里光村,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樓閣式,六面三層三重檐,亭高9.42米。亭中設圓柱六根,鼓形柱礎。亭身不設斗拱,用疊澀法挑出遠檐。頂部浮雕花鳥圖案,翹檐和亭身渾然一體,風格獨特。……[詳細] |
林建墓位于泰順縣泗溪鎮(zhèn)下橋村。扶椅式,墓前有《濟南郡林始祖唐內史建公墓》碑,-砌筑半圓形青石墓廊,全長21米,寬16米。建于宋建隆三年(962),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林建(885—962),始居建陽,20歲任內閣長史,宋建隆二年(961)遷泗溪隱居,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卒,葬泗溪下橋,為泗溪林氏始祖![詳細] |
碇步橋頭石塔位于泰順縣東溪鄉(xiāng)碇步橋頭。高約5米,三層六面,青石結構;梢(guī)整塊石壘成,一層龕額橫刻“惜墨如金”四字。二層龕額橫刻“文光四射”四字,龕內原塑有魁星踢斗像。三層龕額橫刻“始制文字”。每層均有仿木結構疊澀腰檐,翼角高翹,翼尾有套獸。每層四周安石柱,柱面均刻有聯(lián)句。塔剎為葫蘆形。清咸豐、同治年間,東溪村科甲蟬聯(lián),文風鼎盛,一時考中12名秀才。族人自籌資金,于光緒十二年(1886)建造該塔……[詳細] |
三灘嶺古道起訖(途經)地點:羅陽鎮(zhèn)沙堤村上莊-羅陽鎮(zhèn)三灘村半嶺亭?傞L度:10公里概況及主要特點:三灘嶺古道始于泰順縣羅陽鎮(zhèn)沙堤村上莊,止于三灘村半嶺亭,全程10公里,平均道寬1.5米,與百丈鎮(zhèn)葉山寮古道相連。始建于明景泰年間,路面用不規(guī)則塊石鋪砌而成。是浙南閩北五縣來往縣城和溫州的陸路主干道,為當時最繁忙的交通線路。古道兩側古楓香高聳綿亙,又稱之“紅楓古道”。自然景觀有飛鳳落洋、馬頭崗、馬口、百……[詳細] |
中共浙閩邊臨時省委舊址位于泗溪鎮(zhèn)半崗村白柯灣自然村,舊址為當?shù)卮逯械囊蛔m廟。1935年10月5日,劉英、粟裕率領的紅軍挺進師在福建省壽寧縣與葉飛、阮英平等人率領的閩東獨立師會師,雙方召開了聯(lián)系會議,商討恢復閩浙邊臨時省委的方案。10月底,劉英為及時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寫信邀請葉飛前來研究。1935年11月7日,葉飛率領閩東干部十余人到達,隨即在白柯灣小宮廟召開了第二次聯(lián)席會議,正式成立中共……[詳細] |
泰順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位于羅陽鎮(zhèn)萬羅山公園西北側山腳,坐東南朝西北,由紀念碑、汪精衛(wèi)夫婦跪像等組成。碑高2.9米,邊長0.34米,青石質,三角柱體,頂部為楔形。正面陰刻隸書“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后二面分別刻著“泰順縣各界抗戰(zhàn)建國紀念大會”和“中華民國廿七年七月七日立”。碑前約2米處置二石跪像,像之背分別刻著“漢奸汪精衛(wèi)”、“漢奸陳璧君”等字。1938年7月7日,是“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一周年之際,泰……[詳細] |
新厝下林宅位于泰順縣筱村鎮(zhèn)東垟村北部,坐東北朝西南,由中院落與西院落組成。中院落建于明末清初,由門樓、前屋、正屋、廂房等構成典型的浙南山區(qū)合院式建筑。西院落建于清中期,由門樓、正屋、廂房組成,與中院落相比,只少一前屋建筑,其余結構基本上大致相同。新厝下林宅中院落的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在泰順的民居建筑中并不常見,在研究浙南明清時期鄉(xiāng)土民居建筑方面,是重要的實物資料之一。2017年1月被列為浙江省……[詳細] |
嚴山董家大院俗名“曲巖厝”,位于仕陽鎮(zhèn)嚴山村,由大院、書齋、倉樓三個自然院落以及土樓等附屬建筑組成。整座大院自西至東成一條折線排列。該院落建筑群外觀各自獨立,但其院內又互相聯(lián)系,辟有通道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既分隔又相連的大院落空間。大院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中期,由門樓、正屋及左右?guī)拷M成。書齋小院建于清晚期,由門樓、正屋及左右?guī)拷M成。倉樓建于民國初期,由門樓與正屋組成,坐落院落群最東首。土樓位于大……[詳細] |
回瀾橋位于司前畬族鎮(zhèn)司前村,清光緒二年(1876)建,為三墩四孔石拱橋。全長85米,寬6米,離水面高13米,每孔凈跨12.5米。橋墩均由規(guī)整條石壘砌,做工細致,中墩上部嵌有“回瀾橋”匾額。橋面兩側設石欄桿,共三十二柱,柱頭均飾刻獅子、荷花、蟠桃等。西北向橋面中央實體欄板上刻“陶化龍率男陶琳建”八個大字。東南向橋身上嵌有石匾額,刻“清賜贈奉政邑庠生陶化龍率男誥贈奉政大夫縣丞銜陶琳造”等字。西南側橋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