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北京旅游的游客經(jīng)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北京的胡同在哪里。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nèi)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guī)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nèi)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詳細] |
后海是指前海、后海、西海三塊水面的什剎海。為了與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區(qū)別,被稱作后三海。后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huán),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綠地面積11.5公頃。這是北京城內(nèi)700年以前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后海,是歷經(jīng)千年的什剎海的一部分,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的民居和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為它鋪陳著京味和歷史……[詳細] |
前門大街AAA 前門大街歷史上的五次修繕第一次——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修繕原因:京師大地震,包括前門大街、城門樓在內(nèi)的民居70%-80%都被震塌。第二次——1900年,修繕原因: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期間,前門大街被燒毀。第三次——上世紀20年代,修繕原因:一戰(zhàn)后,民族工商業(yè)蓬勃發(fā)展,而西方處于大蕭條時期。(人們印象中的前門大街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第四次——上世紀70年代,修繕原因:商業(yè)發(fā)展起來之后,大街上……[詳細] |
文昌帝君廟是北京五壇八廟之一,位于北城帽兒胡同,又名文昌梓潼廟。文昌宮,又稱文昌廟,文昌帝君是文昌星與梓潼帝君合而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將兩者合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故稱文昌帝君,文昌廟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清代嘉慶六年(1801)曾大修,文昌廟有山門、鐘鼓樓、魁光殿、桂香殿(祭文昌帝君)、御碑亭;還有關(guān)帝殿、財神殿、大悲殿……[詳細] |
中國晚清主管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jié),并兼管通商、海防、關(guān)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gòu)。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咸豐十年(1860)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后,對外交涉事務增多。次年1月,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zhí)掌的對外事務。經(jīng)咸豐帝批準,于同治元年二月(1862……[詳細] |
中國革命博物館占地面積4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500平方米,基本陳列為“近代中國陳列”,以4500多件實物、文獻、圖片、圖表、繪畫、模型、雕塑等展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國近代歷史的友展和人民群眾英勇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壓迫,并最終在中國共產(chǎn)克的領(lǐng)導下取得光輝勝利的歷史。陳列共分十部分內(nèi)容: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開始;近代工業(yè)的產(chǎn)生,邊疆危機;民族危機加深,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捍衛(wèi)共和國的斗……[詳細] |
于謙祠在東城區(qū)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于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土木之變”后,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wèi)北京城,英宗復辟后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將于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詳細] |
通教寺在東直門內(nèi)北小街針線胡同19號,占地2500多平方米。原為明代太監(jiān)所建,清時改建為尼寺,更名為“通教禪林”,1942年,由福建來京的尼僧開慧、勝雨二人住持該廟,對該寺進行了擴建,更名為“通教寺”,通教寺在重修后,山門3間,寺院西端為大雄寶殿,南北二樓兩層共40間,北樓后有清泰寮3間,北廂房,最西為伽藍殿,中間5間為齋堂,名為五觀堂,南配殿7間,中間3間為念佛堂,西1間為祖師殿,東頭3間為寮房……[詳細] |
普渡寺大殿位于東城區(qū)南池子大街內(nèi)普渡寺前巷,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慶宮一部分,清初為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進京后的住所,稱為舊睿親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成瑪哈噶喇廟,1776年,乾隆將該寺賜名“普渡寺”,另還有一處睿親王府在外交部街,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后的新府,普渡寺大殿建筑宏偉,臺基高大,須彌座式,面闊9間,黃瓦綠剪邊殿頂,前廈為綠瓦黃剪邊,檐出飛椽共3層,為建筑法式中少見。 ……[詳細] |
南館公園位于東直門內(nèi),明代這里是一座銅廠,1956年市規(guī)劃局批準此地為綠化用地,根據(jù)當?shù)鼐用竦乃追Q命名為南館公園,南館公園北與俄羅斯大使館相對,西與著名的通教寺毗鄰,東與北中街相接,南是西羊管胡同,全園面積2.62公頃,始建于是1956年,1992年10月1日正式開放,是一座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怡人的現(xiàn)代園林,南館公園的總體布局以自然式為主,多采用植物造景的手法,有玉簪園景區(qū)、紫藤架景區(qū)、六角亭景區(qū)等多……[詳細] |
禮士胡同四合院原為清末武昌知府賓俊的住宅,在東城禮士胡同129號,大宅為三開間,內(nèi)有兩個四合院,兩院之間有回廊相通,東院花園設有垂花,磚雕院墻及停流水等,花木宜人,景色古拙秀美。……[詳細] |
菊兒胡同位于北京東城區(qū)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后圓恩寺胡同,北與壽比胡同相通,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全長438米,寬6米,瀝青路面,F(xiàn)胡同北側(cè)大部分已拆建成樓房四合院。菊兒胡同,明朝屬昭回靖恭坊,稱局兒胡同。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稱桔兒胡同。桔,兩音。一讀“潔”;一讀“橘”。桔是橘的俗寫。此處當以后者為是,宣統(tǒng)時稱菊兒胡同。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二條!0……[詳細] |
明朝時期的北京城墻一共有3道。最內(nèi)側(cè)的是紫禁城,現(xiàn)在保存完好。最外側(cè)的城墻,于上個世紀60-70年代被拆除,其位置在今天的二環(huán)路沿線。在內(nèi)城和外城之間,還有一道城墻,稱為皇城,這道城墻于上個世紀初被拆除以后逐漸被人們遺忘,不知其具體位置所在。2000年隨著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的進行,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明朝東皇城墻的多處遺址。為了弘揚中華文化,為市民增添一處旅游休閑的景觀,北京市政府決定在明皇城東城墻的遺址……[詳細] |
基督教圣經(jīng)會舊址位于東單北大街21號,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房,1926年由美國馬里蘭州圣經(jīng)會捐款建造,是基督教會的代表性建筑。……[詳細] |
翰林院遺址在北京東長安街路南今天的-內(nèi)。此處原為明代鴻臚寺舊址,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清初將翰林院并入內(nèi)三院?滴跄觊g又在明翰林院舊址重建,并定為正三品衙門。翰林院自雍正以后,成為重要國家儲才機關(guān)。雍正皇帝曾這樣說過:“國家建官分職,于翰林之選尤為慎重,必人品端方,學問純粹,始為無忝厥職,所以培館閣之才,儲公輔之器”。清朝皇帝為表示對翰林院重視,常到翰林院與王公大臣、-等舉行宴會,……[詳細] |